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防范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防范机制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8-19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防范机制研究

摘 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和心理五种维度分析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探索并构建有利于防范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及时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的状态,降低它的影响。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发生诱因;防范机制;虚拟体系

近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具有确定的目的性诉求,对学校和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的、突发性的聚众活动。高校集群事件的发生既有外部诱因,如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内部诱因,如内部管理不善、学生素质的因素。如果对此认识不清、处理不当,轻则会影响学校内部教学、科研、生活的日常活动,重则会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治安。因此,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防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诱因

1.政治诱因

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既快速发展又充满着不稳定。特别容易受到西方等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一方面会利用我们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或工作中的失误,以及利用大学生独立活跃的思维、不完善的社会心智,对其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打着“民主、自由、维权”等幌子,挑拨党群关系,积极插手一些公共事件,甚至直接操作,使一些本来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事态迅速扩大,导致危害加剧;他们还妄图借助群体性事件,极力推行其和平演变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利用我国的宗教民族问题,分化并鼓动大学生起来闹事。近来,一些高校已经发现有宗教组织的活动,他们采取各种隐匿的方式,串联或动员大学生举行非法集会、不断闹事等。一些内地高校如福州大学城近年来都招收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加上受到敌对势力的宣传欺骗和蛊惑,常因宗教民族问题而引发群体性事件[1]。无论是出于爱国反对西方敌对势力的侵扰,还是受到鼓动而参与闹事,大学生集群行为都呈现增加的趋势。

2.经济诱因

利益是引起群体性事件最主要的诱因,高校也不例外。教育部“高校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研究”课题组在很多高校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调研中得出,因利益而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占34%[2]。大学生利益受到影响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内部管理方面,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利益等。如学生的生活用品代办出现了问题,学校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与商家相互勾结,用“黑心棉”等以次充好来蒙蔽新生,最终被发现所致的事件;也有可能因住宿条件不好,如八个人住一间宿舍,里面配套设施不完善所致的冲突;也有可能因为后勤管理不善、食堂伙食偏贵、饮食卫生较差等食品安全引发;也有可能学校在经费结算时的不透明公正,引发学生的不满所致等。第二,可能因为教学环节出现群体性事件,如因为抵制某老师的教学活动引发的罢课风波,也有可能因为学生成绩评定、学生评优、贫困生补助评选等问题诱发群体性事件。第三,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学生可能因为抢占座位、寝室纠纷,公共场所纠纷、甚至因为爱情而爆发群体性冲突事件;学生群体也可能因贫富差距等生活方式、思想认知、人生态度,以及对家庭、社会产生不满和抱怨等,彼此之间滋生仇恨和抵触情绪,而诱发摩擦冲突等”[3]。

3.社会诱因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城的建立,高校周边的环境异常复杂,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诸多。大学城周边建立起来的各种商家,如网吧、餐饮以及适合学生群体消费的商家不断涌入,往往可能因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服务人员的素质等问题,引发学生和店家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群体纠纷。教育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综合防控体系研究”课题组根据其收集到的百余所高校所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归类分析中得出,高校与其周边治安环境及安全管理的事件占到高校群体性事件的39%[4]。在某些高校,甚至社会的不法分子进入校园进行诈骗活动,或者肆无忌惮地寻衅滋事,引发矛盾和冲突。

另外,大学生正处在年富力强、有理想、有朝气的年龄段,他们具有理想抱负,对社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渴望社会是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渴望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施展抱负。但是社会往往有很多阴暗面,如社会犯罪分子猖獗、政府腐败和不公、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或者就业不公等,使得学生充满挫折感、愤怒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反应,引发群体性事件,另外可能因为国家处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的各种不公正待遇,学生也因为其强烈的爱国热情,而发起集群事件,维护国家正义。

4.组织诱因

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高校群体性事件来看,这些事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集体行动。这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有人起着指挥、协调、引导、带头作用,有的有明确的内部分工。一些人从价值观的角度从思想上进行灌输,诱发大学生,什么是该赞同的,什么是该反对的。他们打着“民主、自由”等旗号,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府管理以及学校管理进行利弊分析,动员学生起来反抗不公正的管理和制度。一些人利用老乡关系、兴趣小组以及各种社团活动,进行组织动员,一些人通过提供各种赞助活动支持学生的集体行为。还有一些人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消息发布、资源动员、认同感建构,进行行动符号设计、组织策划以及行动方式等的活动。特别要提到的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有些是突发性的事件,往往有同班同学、各种社团或者老乡聚合而成的。而近年来也出现了,跨越这种强联系的弱联系组织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涉及重大的事件,或者具有更大破坏性的事件,组织往往也是隐蔽的,非正式组织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利用网络等现代通信设备进行的组织动员活动更为常见。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许多来源无法考证的虚假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很容易激起高校学生的不满情绪,一方面表现为网络的便利、快捷和高效,一旦失实或令人愤怒的讯信被传播,或者将以前的不满点燃,那将犹如火上加油诱发人们采取必要的行动;另一方面网络能够使问题发生极化现象,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引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5.心理诱因

任何群体性行动都有一个心理转化的过程,行动者必然对参与集体行动可能存在的风险、获得的利益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参与这样的行动。除非有必要的刺激或激励,否则大学生不会轻易参与行动,因而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诱因,这个诱因或者激发了他们的感性心理,或者调动了他们的理性认知。

就其感性心理而言,古斯塔夫・勒庞对此进行了卓越的分析,他认为,人们都有从众的心理,在集体情况下,人们的理性会丧失,而非理性因素不断膨胀,人们将敏感、轻信、盲从、缺乏远见,会受到彼此的影响、感染而相互模仿[5]。从众心理的第二个方面在于当信息不完全或阻滞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符号互动论,发生特纳所谓的“突生规范”现象,即人们首先有一个混乱期,后来群体不断互动,慢慢形成一个合适的行动,这种合适的方式对人们产生约束,迫使深处其中的所有人都参与其中,集体行动得以发生[6]。就我国的高校来说,校园一般采取封闭式的、集体化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寝室室友、同班同学、兴趣小组等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人员相对固定而又朝夕相处,在一定要素的激发下,容易形成广泛的行动规范去参与集体行动。从众心理的第三个方面来自于“去个性化”。即个人在群体之中,感觉人多势众,法不责众,丧失作为个体时所具有的责任心,也因在群体中往往成为一个匿名者,从而失去了理性,不再去考虑法律的约束力,开始放纵言行,胆大妄为,无所顾忌地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

就其理性来说,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有责任去参与一项正义的行动,或者出于仗义而去帮助自己的同学、朋友和老乡等。一方面是“自发促动”推动大学生的集体行动,特别是在人们的长期交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认同感建构,辨析出“是与非”、“朋友和敌人”之后,认为有必要采取特定的行动。另一方面是“社会促动”引发理性心理认知[7]。在整个事件发生之前以及过程中,有些组织者会通过语言、文字、暗示、模仿等方式积极地在人群中组织酝酿、策划和催化促动,在人们心中产生行动的意义指向、目标指向和诉求指向,激发人们对采取的集体行动的必要性和意义性进行理解,鼓励人们参与这样的群体事件。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机制

综上可见,大学生发动的群体性事件具有各种各样的诱因,其后果有的可能具有建设性,也有的可能具有破坏性。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发生,可能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也可能会诱发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社会秩序。下面就这样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提出相应的治理防范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一些治理机制。

1.建立网络预警体系,防范现实问题

2.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防范未来事件

对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防范来说,教育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最旺盛的年龄段,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师具有极高的信赖,因而要不断通过课堂或者讲座、论坛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给予他们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引导,明确个人的追求目标。还有就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通过大学班主任、思政教师队伍和辅导员教师队伍,使学生们能够明确主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利用他们敏感的判断力,可以帮助对相关信息进行预测和研判,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预案;也可以通过他们对学生的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解答,提供相应的疏导和教育,有利于消解群体性事件。将家庭教育融入到防范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中来,家长、父母可以感化学生,可以帮助学生们分析利害关系,有利于学生理性对待相关问题。因而,为了预防群体性行为,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家长们进行沟通和交流,通报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可能的行为动向等,获取家长们的帮助和支持,以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相关调研得出,目前有30%的家庭对学生进行过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教育,其中有99%的家长反对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9]。因此,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有利于预防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有就是通过德育同伴教育,来预防群体性事件。如大学生的各种互助性组织、心理健康协会、学团社团、成长性组织等,在这些组织中,学生们之间可以就相关问题进行学习探讨,相互关心和帮助,找出自我解决的办法,也在学生和学校等相关机构之间建立其桥梁,相互协商沟通,有利于化解各层次的矛盾,防范群体性事件。

3.梳理心理演化路径,防范群体行为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及其演化的认知和把握,有利于防范群体行为的发生。就感性心理来说,往往有被激发、热情高涨直至退却的过程,即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弹性周期;而就理性心理来说,人们往往会有成本收益以及相应风险的分析,其中也会出现搭便车主义以及机会主义的现象。因而利用这些心理特征,进行一些防范机制的建设,可以很好地预防或化解群体性事件。

首先,通过“冷”处理,消解对立情绪。冷处理在于对事情性质的把握和大学生心理的认知,通过搁置、拖延、淡化或者注意力转移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不断产生挫折感、幻灭感,或者看到没有希望达成目标,而使热情降低逐渐放弃行动的策略。这充分利用了大学生参与群体的矛盾心理以及目标和身份的多元性的特征,通过不同的隐形策略达成的。

其次,运用分化、合理疏散的方式挖掘参与群体,制约“从众行为”。虽然很多人因有从众心理而参与群体行动来,但是,从众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起哄,有的人围观、有的人策动和帮凶等。可以利用不同的人群特征,进行分化治理的方式。对那些“附和”和“围观”的群体,可以通过教育疏导为主,直呈参与事件的后果利害,发挥政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劝其迅速离开现场,不要掺和其中。对于那些“骨干”或“核心”的群体,可以通过指派“代表”来反映问题,协商的方式,并通过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和事实根源,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分段式或者分层式处理,防止事件扩大,分化群体的凝聚力,使事件得以平息。

另外,还可以通过“高调”的调查取证,制约匿名心理,打击群体行为的嚣张气焰。虽然强调学生群体性事件应以劝导教育为主,宽大处理为宗旨,但当事态恶化,或者有可能演化为“暴力性事件”时,要适时适地“调查取证”,制约一些人的过激行为,打击一些人的匿名心理。使用法制措施,发挥强制措施的威慑作用。当群体性事件矛盾激化,出现闹事苗头时,要出动足够警力,以震慑或逮捕少数不法分子;当少数人蠢蠢欲动时,可以采取跟踪摄像、拍照,固定其面目等方法固定证据并使其知晓,其行为已在监控之中,打消其匿名心理。

4.包容性手段运用,柔性防范事件深化

包容性意味着并不是大学生的群体性事件都是没有道理的,有时候他们的目标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时候也因为大学生的一时冲动的行为,因而对于一些群体性事件可以运用包容的方式予以解决,包容也可以体现在对那些有过错的行为,给予宽大处理,使他们不断反思、悔过自新,使得后续处理得以简便。因为在防范或者化解高校群体性事件时,“不能将参与高校群体事件的大学生视为‘异类’、也不能将群体性事件视为‘洪水猛兽’”[10]。因此,包容性的柔性处理,应该做好对事件处理的温和化、安抚和说服的工作,同时根据事件所针对情况的特征,有选择地给予解决以化解群体性事件。因此,温和安抚的工作,首先以教育为主,做好说服、劝解、协调的工作,耐心细致又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不粗暴、不极端、也不激怒,讲究策略以冷静处事,对学生进行疏导劝阻,在劝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政策的灵活性,宽大为怀。其次,在柔性化解中,一方面要做到态度真诚,显示出是诚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的,耐心倾听学生的各类意见,做到信息通畅,对于他们的合理诉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要做到语言要柔和,给人感觉到温暖和放松,体现出包容和理解的方式,同时还要做到说服有理有据,根据相关法律政策对参与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以害。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者直接解决,以充分尊重学生们的合理诉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或者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给予他们搭建协商沟通的桥梁,寻求解决方式的渠道。而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或虽然合理但目前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则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5.法制化纳入,刚性防范事件升级

不过有些学生的群体性事件本身就是违法的治安事件,或者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呈现了暴力型的打砸抢事件,具有煽动、闹事、蓄意破坏的事件,是一起犯罪行为,因而,对这样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则绝不能姑息养奸,需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以儆效尤,以法律的威慑来刚性防止群体性事件的事态升级。

首先,做到法制的广泛宣传,明确告诉参与集群事件的学生们国家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违法行为,违法后会受到什么样的追究,引导学生理性维权,依法上访。对群体性聚集已造成的违法事实予以界定,严厉要求现场人员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告知其公安机关即将采取的强制措施。行动中要反复发布强制解散的命令,促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解散。通过分层次的宣传达到宣传、教育、警示、震慑的作用。

其次,依法对这些集群事件进行调查取证、维持秩序。将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确保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有理、有据、有节,甚至可以进行迅速的抓捕行动,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局势,平息事态,使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得以恢复。

最后,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首先是追究群体事件的核心人物的责任。对于那些在群体性事件中,明显带有偏狭或不纯动机的人员,或者是那些借群体性事件从事破坏公物、殴打他人的人员,应根据校纪校规和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理。其次是追究那些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部门单位的责任。学生的群体性事件中他们不同的立场诉求、利益诉求和目标诉求都有特定的指向对象,不过,可能因为这些部门的管理不善、处置不当或者行为失范导致学生的抗争行为,这种抗争对相关责任部门提出了警告的信号,因此要对涉入其中的相关部门给予法律法规和责任审查,追求其责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改进工作质量,提高教学、服务、管理水平等以化解学生的集群行为。再次,追究那些处置群体性事件不力的工作人员。群体性事件可能因为相关处置人员的行为不当、言语粗鲁傲慢或者在处理过程中的偏见或者工作懈怠、拖延或行为违法所致,因此,强化对这些人员的责任追究,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避免群体性事件的蔓延、扩大或者再次发生。

高校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与秩序,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本文所积极探讨群体事件的发生诱因和研究防范措施,目的是把群体性事件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件好事
快乐的一天
一个苹果的来历
太阳公公剪指甲
蚕宝宝
美丽的秋天
新年小日记
我的自画像
小树洗澡
帮爷爷捶背
秋天的校园
我的铅笔盒
昆明游
小学生日记一则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的异同
分析建筑艺术与艺术修养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感.语智.语趣
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浅谈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产品中的运用
浅谈液化气市场营销和开发策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
论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绘画性
谈绘画艺术中的节奏
试论市场营销从广告导向到公关导向的转变
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术语的四重二律背反
认知语篇学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美文欣赏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祖父的园子》重难点分析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祖父的园子》教案设计 分析篇
《祖父的园子》重点字词梳理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美文欣赏二
《祖父的园子》重点字词意思
《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游记
《祖父的园子》教案设计 精解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趣闻故事
《童年趣事》(二)
《祖父的园子》老师语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随堂练习 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