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认知语篇学

认知语篇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2

认知语篇学

提要:认知语篇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以语篇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从认知角度解释语篇的内部结构,从而将语篇的生成与理解纳入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在语篇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上,认知语篇学分别坚持语篇组织的认知理据观和语篇意义的互动观;研究的中心问题为语篇的连贯性,主要探讨衔接、信息展开结构等语言资源的使用是如何促成语篇建立起连贯的心理表征的;在研究中以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为视角,以语境为支点,注重生成者视角与接受者视角相结合,以及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篇学;连贯;语境

1 基本框架

认知语篇学顾名思义就是从认知角度对语篇的研究。但这样的定义显得过于宽泛,容易造成混乱:一是在理论运用上存在第一代认知科学理论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的区别;二是没有明确采取的是哪一种语篇研究范式。本文所要探讨的认知语篇学运用的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采取的是De Beaugrande&Dressier(19

8

1)提出的语篇学研究模式。有鉴于此,认知语篇学可初步定义如下:CL的一个分支,以语篇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从认知角度解释语篇的内部结构,从而将语篇的生成与理解纳入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透过这一定义,认知语篇学的基本框架可窥见一斑:包括其研究对象和总体目标、基本观点,以及研究问题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总体目标

认知语篇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语篇。至于何为语篇,各位学者在长期的研究中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目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定义(详见王寅2007:343—3

4

6)。将这些定义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对语篇得出如下认识:“人们为传递信息而实际使用的自然语言,是一个意义上连贯的整体,通常由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由于连贯性系指语篇内部的直接成分,即具有独立地位的单位(一般为句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包括认知语篇学在内的语篇学对于由单个句子,甚至是单个词语构成的特殊语篇一般不感兴趣。那些包含了图像,甚至音乐之类的非自然语言符号的多模态语篇,一般属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研究范围。但这些非自然语言符号其实可以视为语境的一部分,多模态语篇因而同样可以纳入包括认知语篇学在内的语篇学研究范围。

认知语篇学的总体目标在于将语篇的生成与理解纳入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就是要在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中寻找语篇的生成与理解的心智表征的对应物。这一目标是CL的总体目标在语篇层面的体现:运用人类的一般认知方式为语言各个层面提供统一的解释。

作为对生成语言学的革命,cL在对待语言问题上有许多自己的基本观点,如Langaeker(19

8

7)概括的三个重要主张、Lakoff(19

90)概括的两个承诺、文旭(200

2)概括的6个基本原则等。由于认知语篇学是CL的一个分支,这些基本观点自然也适用于认知语篇学。此外,认知语篇学的研究目标还预设了该学科在语篇的性质和意义问题上两个更为具体的基本观点:语篇组织的认知理据观和语篇意义的互动观。

首先,认知语篇学的研究目标预设了该学科在语篇性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语篇组织的认知理据观,即坚持认为语篇的组织方式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是语篇生成者认知活动的明现,反映了语篇生成者的认知模式。这是“将语篇的生成纳入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的先决条件,否则这样的研究任务不仅无从谈起,也不可能得出什么结果。 语言符号非任意观与语言认知观相辅相成,共同形成CL的语言符号认知理据观:语言符号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由于CL中的语言符号不仅指词汇,而且包括习惯上所说的语法,相当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词汇一语法连续体”,因此,语言符号的认知理据性同样适用于语篇层面的语法——语篇的组织方式。

其次,认知语篇学的研究目标同时也预设了其在语篇意义上的基本观点:语篇意义的互动观,即坚持语篇的意义不是先定的、等待语篇接受者去发现的客观存在,而是语篇接受者的认知与语篇之间互动的结果。这是“将语篇的理解纳入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的先决条件。

语篇意义的互动观是CL与体验哲学的意义互动观在语篇层面的体现。Lakoff&Johnson(1980:1

1

9)在对概念的形成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我们的概念系统植根于我们的世界经验”。无论是那些直接产生的概念(如“上一下”、“物体”等),还是隐喻性概念(如“幸福是向Az'’、“事件是物体”等),全都源于我们与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此后,两位学者在彻底批判客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体验现实主义思想,指出“意义与我们如何在世界上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以及如何通过身体结构和想象结构理解世界等有关”(Lakoff&Johnson 1999:

7

8)。换言之,意义是我们在体验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与世界之间互动的结果。

具体到语篇,语篇的意义则源自语篇接受者的认知方式在语境的调节下与语篇本身之间的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语境和语篇接受者认知方式的变量特性与语篇本身的常量特性之间产生的张力,使语篇的意义得以在某一范围内漂泊。这就是为什么“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这一百个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哈里波特”或其他的缘故。

中国 1.3 研究问题

认知语篇学实现其总体目标的途径,是对语篇的内部结构进行认知角度的解释。因此,认知语篇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便是语篇的内部结构在心智中是如何表征的,包括语篇的连贯、衔接和信息展开等的心智表征。其中语篇的连贯是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衔接和信息展开结构只是作为促进连贯的手段加以研究。 1.31语篇的连贯性 在语篇中,除句间一般成分在语义上的关联可以促使语篇参与者建立起这样的心智表征外,信息展开结构和衔接资源的使用可以更直接地起到这样的功能。这意味着,De Beaugrande&DresSer(19

8

1)提出的语篇性7个标准并不处于同一层次,至少在连贯性、衔接性和信息性中,连贯性处于更高的层次,衔接性和信息性只是语篇取得连贯的两种手段(语篇性的其他4个标准则可以视为语境因素,为语篇取得连贯性提供纽带,详见4.

4

2)。这就是为什么Cook(1994:

2

5),Sanders,et al.(19

9

3)等将连贯性视为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以及语篇分析的关键所在的原因。可以说,连贯是语篇结构的根本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作为语篇性的代名词,因而应成为认知语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语篇的衔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那些可以起到明确句间语义关系功能的语言形式——语言的衔接资源,即“我们实际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等表层语篇的各成分,在某一序列内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种种手段”(Beaugrande&Dressier 19

8

1)。二是指句间在语义上的关联——语篇的衔接性。Halliday&Hasan(1976:

1

1)指出,衔接产生于“对语篇中某一成分的解释须依赖语篇中的另一成分”。不难发现,两位学者指的是这第二层含义上的衔接。显然,这一意义上的衔接属于心理现象,是语篇连贯的表现之一。语篇中所使用的衔接资源则相当于语篇生成者向接受者发出的、要求其在心智中建立起句间某种关联的指令,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可见,系统功能语言学早已认识到语篇衔接问题的心智属性的一面,只不过语言的心智表征问题不在系统功能语言的关注范围之列罢了。在这一维度上,认知语篇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衔接资源的使用是如何促成心智上的关联,进而促成语篇接受者对语篇建立起具有连贯性的心智表征的。

当然,这一心智上的关联最终能否建立还要取决于句间在语义上是否具有衔接的可能以及语篇接受者的认知背景等。就是说,衔接资源的使用并能确保语篇的连贯。相反,即便缺乏衔接资源,语篇接受者同样可能因句间在语义上其他性质的关联以及语境的纽带作用等,对语篇建立起具有连贯性的心智表征。就是说,连贯的语篇不是非得要使用衔接资源。总而言之,衔接资源的使用可以促进语篇的连贯,但在理论上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详见Widdowson 19

7

8)。然而,由于人类短时记忆能力的限制,在现实中,当语篇达到一定的长度时,衔接资源的使用往往成为必要。

1.33 语篇的信息展开结构

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语篇所提供的信息总是在动态中展开,从而构成语篇的信息性。语篇信息性主要涉及语篇中“话语的可预测vs,不可预测”或“已知vs,未知的程度”(De Beaugrande&Dressler 19

8

1)。语篇的信息性通过语篇的信息展开结构获得表现,主要包括“新信息+已知信息”构成的信息结构、“主位+述位”构成的主位结构,以及“话题+评论”构成的话题结构等三种。语篇在新旧信息的交替、主位和话题的变换中不断向前推进,渐次展开,形成一个内部相互关联的整体。由此可见,由信息展开结构所表现出的信息性同样是语篇连贯性的一种表现。

语篇的信息结构、主位结构和话题结构,分别从语篇接受者视角和生成者视角以及两者互动视角对信息展开模式性分析,但这些结构本身都是语篇生成者选择的结果。主位的选择相当于对语篇出发点的选择,反映的是语篇生成者的动机;新旧信息地位的赋予相当于记忆激活程度的选择,反映语篇生成者对语篇接受者推理能力的假定,以及对其推理方向的监控;话题则相当于双方共同兴趣的选择,反映语篇生成者对接受者的理解以及希望与对方合作的,ON(详见Ostman&Viitanen 19

9

9)。因此,信息性同样属于心理现象,信息展开结构相当于语篇生成者发出的心智操作指令,要求接受者对语篇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性,进而具有连贯性的心智表征。在这一维度上,认知语篇学的任务在于探讨信息展开结构是如何促成语篇接受者对语篇建立起这样的心智表征的。

1.4 研究方法

作为CL的一个分支,认知语篇学在研究中首先要以CL的一般原则为指导,即以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为视角。由于研究对象上的特殊性,认知语篇学还须要遵循一些更为具体的原则,主要包括以语境为支点、生成者视角与接受者视角相结合,以及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1.4l 以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为视角

为总体指导原则,否则就不能叫“认知”语篇学。 语篇与语言的其他层次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即“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表达”(Dirven&Verspoor 1998:1

7

4)。就是说,语篇是“语言的在线模式”(Van Hoek,et al.19

9

9),属于语言使用事件。事件的发生必定有其情景,语篇也因此具有了DeBeaugrande&Dressler(19

8

1)所说的情景性。

语篇的情景性主要涉及使语篇与某一话语情景相关的诸因素。这些诸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是所有语篇分析的关键。若不考虑语境因素就算不上是语篇分析。然而,语境因素却又“纷繁复杂”(朱永生2005:

1)。语言语境(如上下文、与先前语篇的关系——即DeBeaugrande&Dressler<1981>所说的互文性等),物理语境(如语篇的参与者、时间、空间、事件等),文化语境(如语篇所处特定文化中的事件框架定势、语类结构潜势等)等,都属于语境的范畴。最为复杂、最难以把握,但同时却又最为关键的是语篇参与者因素。这是因为,作为社会的人,语篇参与者除了在语篇活动中扮演着各自的语篇角色外,还同时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这些都会对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产生影响。其次,只有当上述诸因素被语篇参与者视为与当前语篇相关时,才会在生成或理解该语篇的过程中被纳入考虑的范围。也就是说,这些因素首先必须存在于语篇参与者的认知世界,并在当前语篇的处理中被激活,才会对当前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产生影响。这一部分的语境通常称作认知语境,由语篇的参与者因素派生而来。认知语境除包括上述语境因素外,还包括语篇参与者的世界知识、认知模式和推理能力,以及分别构成De Beaugrande&Dressler(19

8

1)所说的“意图性”和“可接受性”的语篇生成者和接受者的语篇态度等。最后,认知语境还包括语篇参与者对对方认知语境的假设,即类似Sperber&Wilson(19

9

5)所说的“A认为B认为A认为B认为A认为……”式的循环推定。正是依据最后产生的这种“n+1”性质的当前认知语境,语篇生成者将一组句子组织成自认为按某种方式连贯的、可表达自己意图的语篇,并认为接受者也会这样去理解该语篇;语篇接受者则依此将这组句子的集合理解为以某种方式连贯的语篇,并认为自己的这种理解符合生成者的意图。

这意味着,语境不仅有心理属性,且这种在当前语篇活动中得到激活的认知语境最终左右着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是语篇取得连贯性不可或缺的纽带。因此,尽管语境本身不是认知语篇学最终所要研究的问题,却是认知语篇学必须依赖的支点,尤其是其中的认知语境。否则,认知语篇学不仅无法对语篇的结构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且根本就不能称作是认知“语篇”学。

1.43 生成者视角与接受者视角相结合

由于认知语篇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将语篇的生成与理解纳入人类的一般认知模式,因此理论上讲,认知语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个视角。一是采取语篇生成者视角,探讨语篇生成者如何依据当前认知语境,通过衔接、信息结构、主位结构、话题结构等手段,使语篇取得心理上的连贯,即探讨语篇组织的认知理据。二是采取语篇接受者视角,探讨语篇接受者如何依据当前认知语境,在衔接、信息结构、主位结构、话题结构等心智操作指令的引导下建立语篇连贯,即研究语篇意义的互动性。

然而,语篇的生成与理解原本就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无论是语篇生成者对语篇的组织,还是语篇接受者对语篇的理解,都必须对对方的认知语境作出假定,尤其是对方的语篇态度。因此,在具体研究中,应注意两个视角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对语篇的生成与理解作出更为合理的描写。

1.44 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

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可分为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两个范式。静态研究,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研究等,一般不描写语篇连贯的心理表征,而是结合语境因素,对为使语篇取得连贯所使用的,或按某一方向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解读所借助的语言资源进行总结。认知语篇学则属于语篇的动态研究,侧重通过心理表征的描写,解释语篇的连贯,从而展示语篇的生成与理解过程。由于语篇本身的“在线模式”,以及连贯的心理属性,动态研究显然对语篇连贯问题更具解释力,尤其是那些特殊情况,如衔接而不连贯或连贯而无衔接等。然而,一旦所分析的语篇篇幅稍长,就会因过于复杂而难以操作(详见王寅200

3)。因此,在具体研究中应注意局部的动态心理描写与全面的静态语言资源总结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篇幅较长的语篇时更显说服力。

2 结束语

由于研究对象处于语言单位中的最高层次,且需要以难以驾驭的语境,尤其是认知语境为支点,认知语篇学的研究必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此外,与cL一样,认知语篇学的发展势必要受到认知科学发展的制约。由于目前的认知科学对各种认知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形成定论,认知语篇学在认知理论的运用方面也大多缺乏层级性,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运用此理论没错,运用彼理论也未尝不可。然而,语篇不仅“是语言结构的根本基础,是理解语法的必备知识”(Langacker 2008:4

5

7),而且也是真正“活的”语言现象,更能反映人类“活的”认知。由此可见,认知语篇学必将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小公园
拾金不昧
我是魔术师
记一次有趣的中秋节博饼活动
我最熟悉的人
这就是我
玩海
我的五个小伙伴
蚂蚁搬家
我是“小馋猫”
特殊的三、八妇女节
秋游
我眼中的我
我的小侄女
致爸爸的一封信
高中德育工作总结范文
教务处期末工作总结范文
2009年植树造林工作总结
2006----2007学年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二年级班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经销商大会的学习心得及工作总结
中小学艺术节工作总结范文
2006~2007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酒店前厅员工培训计划工作总结与工作计划范文
一年级班级工作班主任工作总结
表彰大会催场组工作总结
__________ 班 班 主 任 工 作 计 划
服务队会议工作总结
学生会宣传部五月份工作总结
西河中学初三班主任工作计划
香港与外国刑事司法合作制度研究(2)刑法论文(1)
签注视野下的晚清刑法改革
酷刑及酷刑罪的界定(7)刑法论文(1)
试论传统文化与中国园林
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理念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酷刑及酷刑罪的界定(5)刑法论文(1)
酷刑及酷刑罪的界定(10)刑法论文(1)
由“性骚扰”诉讼引发的立法思考(3)刑法论文(1)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4)刑法论文(1)
香港与外国刑事司法合作制度研究(10)刑法论文(1)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2)刑法论文(1)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刑法论文(1)
浅析信用卡诈骗罪的若干问题刑法论文(1)
浅谈传统文化在现代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4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5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故事
《用心灵去倾听》课文简说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1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2
《用心灵去倾听》难点解析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用心灵去倾听》结构分析
《用心灵去倾听》综合资料
《唯一的听众》教学有感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补写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3
《唯一的听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