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氢弹之父,无声处听惊雷

氢弹之父,无声处听惊雷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8

氢弹之父,无声处听惊雷

目前,世界上有五个国家拥有氢弹,但构型只有两种――美国的T-U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而于敏的构型比美国的更巧妙。与钱学森、邓稼先相比,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的名字鲜少被提及,因为在1988年以前,他的名字是绝密。

使命在肩

于敏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到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捆绑得这么紧。一次与时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密谈,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时年34岁的于敏,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十年,眼看就要有所建树的关键时刻,却让他转行,这令他始料不及。钱三强拍了一下于敏肩膀,郑重地说:“咱们一定要赶在法国之前,把氢弹研制出来,不要有什么顾虑,相信你一定能干好!”于敏有些犹豫,自己性格内向,更适合从事基础性科研,而且现在让他调转船头,之前的努力岂不白费了?可他也明白,现在正是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怎么能强调个人兴趣和得失?思考片刻后,于敏紧握钱三强的手,欣然接受这一重任。

自从投身研制氢弹那天起,于敏整天脑子想的,除了氢弹还是氢弹,计算的物理模型对吗?物理参数对不对?计算程序是否要改进?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途径?千头万绪令他食不甘味,寝不成眠。

当时,西方国家对核武器研制领域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内氢弹研发更是一片空白,甚至连查阅相关技术资料都成了棘手难题。一次,在研制过程中出现瓶颈,讨论会上压力、紧张、焦虑的情绪弥漫了整个房间。为了缓解气氛,于敏起身,慷慨激昂地朗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那一刻,在座的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血脉相连。

一次次陷入困境,一次次突出重围。然而,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在研究过程中,一条条途径被提出来,经过一番论证和分析,又一条条被否决。很长一段时间,于敏和他的同事因为找不到氢弹理论突破口,陷入尴尬境地。

不过,于敏有自己的“杀手锏”,他特别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些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明确科研方向。他把这一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物理学的分析方法”,许多棘手难题,到了于敏手上,总会被他一一化解。于敏清晰地记得,1965年9月一场创造历史的上海“百日会战”,最终打破研究僵局。

为了找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技术,于敏率领一支攻关小组,到上海华东计算机所,利用J501计算机进行设计。搞物理的和搞数学的混合编队,轮流到机房算题,每去一次,就抱回一大堆印满数字的纸带,其他人员就开始分析计算结果。所有参与者干劲冲天,恨不得一夜之间把方案搞出来,但事与愿违,计算结果总差强人意,办公室弥漫着焦虑愁云。身为学科带头人的于敏经常给大家鼓劲加油:“振奋精神,坚持不懈,不完成任务决不收兵!”他除了给大家做系列学术报告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分析计算结果,一个一个数据地看,一个一个物理当量地抠,从而抓住物理实质,总结物理规律,然后再把思路讲给大家听。

在于敏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攻克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瓶颈,找到了突破氢弹关键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设计方案。

众志成城

氢弹理论关键技术终于被攻破,于敏兴奋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他便给远在北京的邓稼先打去电话。为了保密,于敏讲的是暗语――打松鼠,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重大突破。“我们几个去打了一次猎……打了一只松鼠。”邓稼先欣喜不已:“你们是不是美美吃了一顿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进一步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们那里去。”

第二天,邓稼先飞赴上海,在嘉定一处小饭馆自掏腰包摆下庆功宴,以大闸蟹犒劳新中国勇于初尝氢弹原理第一只螃蟹的人们。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专家中,唯独于敏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但这并不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高峰。他说,自己并不聪明,要想超越别人,只能比别人更刻苦努力。钱三强称他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就连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也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作为中国本土培养起来的核物理学家,于敏在核物理领域的高超造诣有目共睹。他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方法:粗估法。与他共事多年的何祚庥院士,对他这种科研方法赞赏有加:“于敏的这种粗估法,是理论研究的灵魂。”

一次,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来华讲学。这位专家刚把试验准备、装置及过程介绍完毕,于敏便对身边的何祚庥说出了这个过程的分支比是多少。“这是个较为稀有的核反应过程,你怎么知道的?”何祚庥反问。“先听下再说。”于敏制止他追问。当法国专家公布试验数据,果然与于敏想的不谋而合。

于敏的这种粗估法,被同事们争相仿效借鉴,成为解决某些领域关键问题屡试不爽的“神器”。

于敏的这种先见之明,不仅表现在高深莫测的理论上,更多地体现在科研实践中。一次,大家看到国外报道一个重要元素的新截面数据。这个数据高得离谱,如果试验数据是对的,将对热核反应大有裨益,可若是错的,则会南辕北辙。然而,鉴别数据真伪,只有重复这个试验,但耗时费力。

真理不辨不明。于敏决心理清数据真伪。两天之后,他在全所做报告,从核反应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各种物理因素,进行详尽推导,最后胸有成竹地宣布:“外国报道的数据是错误的。”后来国外权威机构公布那个试验数据的确存在错误。

为了赶在法国人前面爆炸第一颗氢弹,于敏和同事们日夜奋战。1967年6月17日,喜讯传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外媒盛赞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最高荣誉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面对“氢弹之父”称誉,于敏仍觉得受之有愧:“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才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1986年,于敏审时度势,认为美国核武器的设计水平已登峰造极,创新空间有限,为保持自己的核优势,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倘若那样,我国该做的热核试验还没做,该掌握的数据还未得到,核武器事业可能停滞不前。

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学术贡献,令后辈高山仰止,更以其平和善良的性情,赢得身边人的爱戴。

在单位,大家都知道向于老请教有“三不”:一是不论时间和场合,随时随地可以提问;二是不论范围,物理的、工程的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都可以问;三是不论问题大小、难易,尽管问,一样耐心解答。许多同事都有亲身感受,于老总是将自己的知识、方法、诀窍乃至重要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

作为我国核物理领域泰斗级人物,晚年的于敏,慨叹一生有两大遗憾:一是年轻时没机会出国深造,在他看来,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讲,是很大的遗憾;二是因为工作太忙,对儿女关心不够,没能把女儿培养成对国家有所建树的人,虽然想起来略有遗憾,但他无怨无悔。

随着年龄增长,于敏的记忆力今非昔比,当学生安慰他时,他幽默地说:“我现在是‘硬件’老了,‘软件’还年轻呢!”他的得意弟子蓝可说:“老先生讲课、作报告,很少看讲稿,经常是不假思索,便可以写满一黑板公式,看得人眼花缭乱,他却讲得眉飞色舞。有时算一个结果,手持计算器还不如老师算得快。”

于敏投身氢弹研发事业后,由于涉及国防机密,就连他的夫人孙玉芹,都不知道丈夫每天从早到晚在忙些啥。直到于敏退休时,身份解密,蒙在鼓里的夫人,才恍然大悟:“没想到,我家老于是搞尖端秘密工作的!”

退休后,于敏除了继续钻研核物理外,还学会了打太极拳和做健身操,他最喜欢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每天至少花三个小时遨游书海,隔三差五,还会去看场京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现代版周瑜和诸葛亮
我的福娃宝贝
可爱的一家人
可爱的沙田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一个热衷于乒乓球的人
我热恋的家乡
我乐了
七彩画廊
小弟整人记
看菊花展
美丽的校园
暑假见闻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
我爱晋中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特点以及启示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观
试谈高职基础课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架构与机制
浅析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与特点管窥
浅谈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试论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构建
浅谈WTO与高校德育管理
浅析经管类本科生“现代商务理念”养成研究
浅谈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强国战略视野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嬗变
浅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与教育引导
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理想模式的构建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实现路径
论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大课堂"教育模式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