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个“以”字引发的思考

一个“以”字引发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8

一个“以”字引发的思考

摘 要: 文章剖析了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死记硬背的原因,一方面与教师的教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指出了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三条措施:一是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二是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三是变接受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

关键词: 建构知识 意义记忆 互动式教学 参与课堂

案例一:文言文教学中,讲到“之”的用法时,我问学生“师道之不复可知也”的“之”是何用法,学生答“主谓之间,取独”,我又问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几乎所有学生答是“师道”。

案例二:期中考试前,复习《陈情表》一文,我让一位学生回答“猥以微贱”中“以”的含义,不会;又叫了一个,仍不会,我以为这两个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就叫全班学生一起回答,没想到所有学生一片沉默;我只好让他们翻开书本看看当时课上是怎么讲的,结果这次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你当时没讲。”

学生的回答让我震惊不已。虽然已经高二,但不少学生的学习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就背什么”,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到底应该怪学生还是怪老师,还是怪学校……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和诸多因素相关。

(一)教师的责任。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老师的教。据笔者调查所知,某些教师根本不知道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一些教师即使知道一些概念,却不知道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上课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尤其在某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本科达线率,一味看重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依然是不变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考试成了家常便饭,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学校以分数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在这种制度下,老师必然不再顾及新课程理念,而是一味地拣“考试能考到的内容教”。在高一高二起始年级,由于阶段性测试会检测书本内容,某些教师的教学就是死抠课本。备课备得详详细细,“完美无缺”;上课上得滴水不漏,“酣畅淋漓”。教师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呢?教师用两三天的时间精心备一篇课文,这可以做到;学生一天要学九门课程,如何能记得那么多东西呢?夸美纽斯说:“头脑不是等待被填满的沟壑,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我们有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消化呢?学生不是容器,不是你在课堂上给他灌了多少东西,他就储存多少,消化多少。于是,渐渐的,学生就被老师教“死”了。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某些学生看的书实在是少之又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伴随他们的几乎就是一张接一张的试卷。在应试教育下,做试卷占用了他们阅读的时间。他们只知道做题,习惯了做题,简直成了“做题机器”。小学、初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需要的是机械性记忆,只要把老师讲过的东西和课本上的内容记住,考试就可能得高分。这个从小学一年级就形成的思维模式,伴随学生进入初中,直到高中。殊不知高中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及测试方式与初中大不一样。“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有的老师未能在起始年级很好地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再加上起始年级考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考查书本内容,导致一些学生误以为只要记住老师所讲、课本上所呈现的知识便可以得高分。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机械记住老师所讲,而懒得思考。这是完全错误的,这种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应试教育机制、学校的时间安排等,这不在本文的研讨范围之内。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严谨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内又有分支。高二学生,学了多年文言文,有没有掌握系统的文言文知识体系呢?从知识的建构性特征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知识是在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基础上从自身的经验中建构起来,并用于解释人的经验世界的”①。这种观点强调知识这种产品以人的经验为基础和源泉,要以人的经验为根据――没有从自身的观察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没有从人与自我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中得来的经验,就没有知识。案例二中的学生虽然在初中及高一学习了大量文言文,做了大量巩固性习题,但显然没有观察与实践,不能够自己判断“以”在其他文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也就是“没有从人与自我和外部世界(其他文本)相互作用中得来的经验”,而仅仅能记得老师所讲。一些学生做错的题目不思考错的原因,只是在老师讲解时机械地把答案抄在试卷上,这样的订正无疑是无效的。因此,学生其实并未真正获得关于“以”的知识。

在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之后,应当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以”字为例,高中生起码应该明白“以”的四种用法:动词、连词、介词、副词(“以”还可以用作代词、名词,但高中生无须掌握②),并且知晓四种词性的语法特征:作动词和介词时,其后常接名词、代词或由它们组成的词组;作副词时较简单,只有两个意项,通“已”,“太”或“已经”义;当连词时义项较复杂,一定要弄清楚各种关系的含义。另外,让学生搜集课本中关于“以”的句子,分析“以”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能从语法和意思两个层面推断“以”的用法。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就是这种做法。经过努力,多数学生会很好地建构关于“以”的知识体系,并且会在新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二)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学习者不了解材料的意义,不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达到记忆;意义记忆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知识经验进行的记忆。采取机械记忆的学生,容易养成不爱思考、不爱动脑的不良学习习惯;不能适应复杂多样的学习内容;容易造成头脑变懒、思路变窄、思维僵化等现象。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真正是“死记硬背”。例如,教学《报任安书》时,我问学生,“请略陈固陋”中有没有活用的字,有学生说“固陋”活用了,我便问是怎么活用的,他说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我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他答不出,说不知道,更有甚者,说是根据译文看出来的。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理解而是死记,而这样的学习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关于形成语文能力的要求。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讲授文言文词类活用时,就不是仅仅告知学生结果,而是从语法规则和上下文语境义两个方面让学生明白这个词必须这样活用。这样做,既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词类活用一旦理解了,就无须记,又培养了学生推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文言文学习中,除了词类活用外,如特殊句式、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文言断句等知识,也是需要理解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理解了,才能记住。

笔者在听有些年轻老师的课时,发现他们在这些需要让学生理解的地方没有讲透,一些老师只是让学生“知其然”,没有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后一点恰恰是形成学生能力的关键。

(三)变接受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案例一中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荒唐的答案,与老师的教学有很大关系。一些老师的教学,依旧停留在“满堂灌”“一言堂”阶段,老师依然还是课堂的知识霸权者和话语霸权者,甚至不让学生参与课堂。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记;老师负责“授”,学生负责“受”。老师会把课备得“滴水不漏”,会在课堂上讲得“巨细无遗”。这样的课堂气氛往往沉闷无比,缺乏生机与活力。特级教师于漪说,创造生命涌动的课堂,就要杜绝包办代替与旁观放羊,“千万不能教师动脑子,学生动手脚,我们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发挥智慧和才能的舞台,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增长语文能力,课堂教学必须要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③。

“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的跑马场,要能把学生胃口吊起来,引导他们不断思考探究,“语文课贵在切实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上语文课要看学生有没有在不断地想,学生不想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④。

要让学生思考,必须改变“满堂灌”现象。老师必须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不能用老师课前的思维代替学生课上的思考,老师应该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总之,语文课绝不是死记硬背的一门课,它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骆冬青评析2014年语文试卷时说:“单纯的记忆性知识在试卷上呈现的会越来越少,体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今年试卷的变化正体现出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导向,成为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的用意,让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审美的感悟力直接面对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归到语文上来”⑤。因此,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要求,而且是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

注释:

①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2.

②据王松茂.中华古汉语大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③杨先国.特级教师谈语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41.

⑤据扬子晚报2014年6月17日第A08版.

参考文献: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美]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购年货
快乐的春节
学做八宝饭
我家的小比熊
逛商场
我去姥姥家
遥控机器人
动物园里的猴子
放风筝
买菜
力力的太空美梦
我的家乡
倒霉的新年
神奇的胖大海
我的神矛表演多精彩
试论贯彻新民事诉讼法加强民行检察工作的若干思考
浅谈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极其对策
浅谈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论有关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策略分析
从国际法国内法角度谈WTO协定在中国的适用
关于台湾参加政府间组织的国际法思考
试析从经济法视角看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
论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试析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阐释我国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
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试析《鹿特丹规则》下适航义务的变化
关于英国民商事管辖权制度的主要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试析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
试析澳门保安处分制度及内地比较研究
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国际法分析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月亮的心愿》教案
《匆匆》教学设计
《四季》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
《比尾巴》教案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季》教学设计
《丑小鸭》
《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一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四季》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