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社日去看赵肉麻

社日去看赵肉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社日去看赵肉麻

李新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花城》《长城》《北京文学》《山花》《作品》等刊物,入多种年度作品选。已出版中篇小说集《丽日红尘》《风月》《某年某月某一天》、散文集《穿草鞋的风》《余棉有韵》《马蹄上的歌谣》等11部。

在路边支起自行车的时候,秋风刮过来几行大雁,趁我不注意,又从我头上刮走了。天空碧蓝干净。行走在如此通透的晴空下,感觉自己像水里的鱼空中的鸟,无比自由,无比舒畅。我看了一下路牌,不错,绿底白字,赵元村。赵肉麻赵诗人就住在这个村。他是我朋友,是我今天要找的人。找到他,我将看到一场大戏。

好多年前,我还在写诗,在一个叫“海子”的诗人Q群中混着,从不缺席各种混战和恶搞。一天,一个叫内裤三枪的诗人用我的Q名出了一副上联让我对:古今文胸岂能闻名今古。我见他的签名特痞:性别―男,爱好―女,立即像还他一耳光那样,用更痞的腔调对了下联过去:内裤三枪业已自毙裤内。本以为会激起咒骂,没想到他上了两个图标,一个翘个不停的大拇哥,一朵旋转的玫瑰花。我心头立即冒出一个字:贱!后来交往,印证了这一印象。一次,一个美眉诗人对他说:我老公过两天从国外回来,一个月以后离开,期间勿扰。这家伙那段时间正跟那美眉聊得火热,眼瞅着就要斩获一段美妙爱情。一看这话,火冒三丈,回了句:是老公还是临时工?美眉大怒,回复:恨――偶真想咬你一口,可惜偶是回民。他在QQ视频上向我转述的时候,还得意那老公和临时工的创意,狂笑,像刚吞了条死鱼的母鸭,弄得我看不下去。我说就你这样子走出去,一定能惊天地泣鬼神。他说怎么个惊天地泣鬼神法?我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听了还是不生气,笑得像母鸭的亲妈。我不喊他Q名,更懒得喊他真名,我唤他赵肉麻。开初他反对,但反对无效。后来习惯了,我不喊他赵肉麻他还不答应。

上天注定我们会有一段纠葛。对联之战后,我又继续写了几年诗,彼此熟络起来。后来我改写散文,我们依然在Q群中保持联系。他告诉我他窝的那个村子特别适合用散文描述。传说财神赵公明就出生在那儿,有古桥、古溪、古榕树、古村落……他特别介绍了他那里的社日,比过年还热闹。描绘得天花乱坠,不由你不动心。他说现在大多数国人不知社日为何物;仍保留此种旧习的,多只有春社,或单有秋社,他们那里春秋二社都有。祭祀活动放在立春、立秋过后第五个戊日。刚过立夏,他就邀请我去,“再不去,以后恐怕看不到了!那帮捣鼓社日的家伙,挂的挂掉了,暂时还没挂掉的,也老得找不到几颗牙。”他特别强调别开车,骑自行车最好,行驻听便。

春社是别指望了,秋社我焉能不去?我对秋社有莫名的好感。我生在立秋过后的第五个戊日,我爷爷给我取名李社日。上户口的时候,乡文书一看这名字就来气。那时刚流行完“破四旧”,正秀“红卫兵”。他嘴巴一歪,嘲笑说,你们不如干脆给他取名李土地,就是土地爷,供家里,你们家天天都是社日!搞得我爹好紧张,只得改。村里叫小兵小勇的已经有一大堆,叫卫兵的,甩个石头出去,能砸翻四五个。只有新勇没有。于是就有这普通至极、我还不得不顶它一辈子的新勇。这都不算遗憾,遗憾的是,至今不知道秋社什么模样。如今既有现成的,本人时间又充裕,为圆夙愿,焉有错过之理?

我才不会听从赵肉麻的建议呢。他那地儿在邻省。骑车当然潇洒浪漫,可毕竟太远,只怕没骑到那里,咱不挂掉,也早废了。从立夏到立秋这段时间,依靠搜狗地图,我规划好往返路线。社日前一天,我乘了一整天汽车,到达赵肉麻所在县城。当晚入住宾馆后,我向当地县文联同志打听赵肉麻。小伙子说他去年才考进来,没听说过这人。第二天一早,从宾馆出来,小伙子问我去哪里。我说上赵元村。小伙子说赵元村就在城郊,出城向东四五里路就到了。他要陪我去,我不让。文联虽不是衙门,但毕竟带有官方色彩,搞得兴师动众的,弄不好被人挂到网上,那小事就变大事了。再说不逢周末,人家得坐班。他要替我打车,我说有辆自行车就够了,洒脱点。于是,小伙子替我找了辆八成新28圈自行车。我独自一人,蹬着一路秋风,赶了过去。

出发前小伙子说,赵元村的春秋二社相当有名,戏目齐全,古韵深厚,有宋元之风,集明清大成,县里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向省里递交了申报材料,“待省里批下来,资金到位,就要对它进行全方位包装打造――从目前全国调查情况看,没有哪个地方比赵元村的春秋二社更全,更典型。”

看来,赵元村的春秋二社,比赵肉麻赵诗人名气大。

说这话的时候,一阵秋风从我俩中间窜过去,凉凉的,几场雨水过后,气温就跟崩岩一样,一路垮了下去,风也跟着凉了。我想要是换了赵肉麻,他一定会毫无创意地触景生情,套了雪莱的诗句,来上两行:秋风凉了,冬天还会远吗?搞得你不给他两个窝心脚,感觉自己枉为灵长动物。这些念头,像行踪不定的风那样,转瞬即逝。看大戏的冲动宰控着我,屁股才叉到自行车上,我就跟鲁迅先生《社戏》里的“我”那样“似乎听见歌吹了”。

出宾馆朝东,车轱辘转了四十多分钟,马路两边逐渐出现一些菜地,每块都那么小,拄拐棍的,都种得下来。从杂草中间艰难生长的大蒜小葱芹菜油菠菜上看得出来,田地的主人种得并不用心。此时,这片秋阳下的菜地上,一个农人也没有,除了偶尔飞过的一两只蝴蝶,就剩看不见的秋风。

按照赵肉麻在QQ上的交代,我找到那块绿底白字的村牌,并在村牌边停下来,支起自行车。我摸了下口袋里的两条苏烟,想象赵肉麻见到苏烟那令人肉麻样子,我扯开嘴巴笑起来。这烟不全是替他准备的,今天是社日,场面一定热闹,交新朋,会旧友,少不了这个。我还整顿了一下情绪,我是来看社日大戏的,又是作家,在进村之前,一定要表现沉稳,不能让脑子里的兴奋搞乱了分寸。毛手毛脚的,到哪里都不受人待见。

我深呼吸了几下,又做了几下扩胸运动,一抬腿,一弓背,自行车向村里奔过去。村牌旁边有一条两米来宽的水泥路,笔直插进村子。从外面看上去,村里尽是洋气的二层楼房,外墙上嵌满白花花的瓷砖,躲闪在还没准备落叶的绿树丛中。这家篱笆缠缠绕绕的牵牛花,那家墙头伸出来的红柿子,在风中飘荡着几个老丝瓜的丝瓜藤,半墙炽烈的刀豆花,如此等等,将村子装点得既大气又不矫情,富贵而又充满人家烟火。可惜路上碰不到一个人,看不见社日彩队,也听不见锣鼓响器的声音,更没有发现一座古桥、半条古溪,至于古榕树,我连片叶子都没见着。我怀疑我找错地儿了。想找个人问问,兜了半天,没碰上一个人。 就在我快认定这是个空村的时候,水泥路转了几个弯,在隔路好几块田地的地方,看见五六个农民在一幢平房前面忙碌着。原来这是个“回”字形村庄,刚才所见,位置在外边一个口子上,属外围。现在,我即将触及核心部位。在进入小口子前,我再次把自行车支起来,我得向那几个人打听一些情况。顺着田埂走过去,那五六个农民在忙着砌一幢棚顶平房。

在日益楼房化的今天,在城市边沿砌棚顶平房,若非盖猪圈,其功效等同于“人咬狗”,不但吸引眼球,还让人觉得怪。更怪的是,从还没有抹墙灰的地方看得出来,墙面所用的材料,是城市拆迁中拆下来的砖头,棱角模糊,断砖不少。墙灰倒是不错,可泥水匠故意加进许多败草烂麻,没上墙,已感觉是经年旧货,上了墙,沧桑得手板一翻,回到大清庚子年。屋梁、椽子,以及房顶上的方形扣式红瓦,也是拆旧的建材。

房屋高大,不像猪圈,完全照人住的样子砌的。我纳闷儿,新砌的房子,为什么要搞成这副旧歪歪的样子呢?

村民忙着手头的活,吐着烟圈交谈着,脸上露出悠然自得的神情。两个提灰桶的青年进进出出,吹着口哨,一个雄浑,一个尖利,吹同一首曲子:两只蝴蝶。另一个和灰的青年歪戴着一顶发黑的旧草帽,铲灰的时候不作声,歇下来,杵着铁铲跟着唱几句:“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越这红尘永相随,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

我问抹灰的几个泥师认不认识赵某某――赵某某就是赵肉麻的大名。在这里,我估计除了赵肉麻本人知道自己叫赵肉麻,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这绰号了。

脚手架上三个一手提灰桶一手握瓦刀的中年人放下灰桶,转过头来,茫然地看着我。中间一个说:“我们村有叫赵某某的?”另外两个沉默。两分钟,右边一个不敢肯定地说:“是不是赵石匠的儿子?”左边一个说:“哎,你一说我想起来了,就是他,就是整天关起门来写天书的那个。”这一提醒,三个人的记忆就连成片了。你说一句,我说两句。归纳起来,赵肉麻读完高中就回了家,整天闭门写诗,百事无成,三十大好几了,还没结婚,经常跟村民神吹什么朝鲜族姑娘把他看上,八月十五就要结婚了,“到了八月十五,还是光棍一根。结个脑壳昏!”他们问我是他什么人。我说朋友。他们嘿嘿笑起来,真诚地说,看你那么正常,怎么会是他朋友呢?这话跟芥末一样,如果在网上碰到,少不得爆词伺候。我问赵某某的家在哪里。他们说已经好长时间没见他了。提灰进来的一个小伙子说:“赵某某是我们村的洋人,开口米兰得劲儿拉(我估计是米兰・昆德拉),闭口加雨缪(加缪),唱的洋歌没人听得懂,洋盘得很,连用方块字写的七长八短的‘湿’都无人能看懂,搞不懂他为啥不写点‘干’的――听说上海有奥地利芭蕾舞团来访,他看芭蕾舞去了。”

赵肉麻的光辉业绩,让我尴尬,简直丢脸。我借势转移话题:“据说你们这里的社日名气大得很。”

脚手架上中间一个师傅说:“那都是早些年前的事情了。”

“最近几年情况怎么样?”

几个人转身继续抹灰,刚才搭腔的师傅说:“你看大家都忙成这样,哪还有心思哟――再说村里打工的出去打工,做生意的出去做生意,没剩下几个人了。再好看的戏都不能缺观众!”

泥师随口说的最末一句,听得让人心惊。戏是这样,诗歌散文小说何尝不是这样。这话题不说也罢。见几个泥师都不闲,我上前几步,走到几个年轻人跟前。我想从他们那里知道赵肉麻到底是哪家。为达到目的,我跟他们套近乎。我准备先问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再迂回到我要问的事情上:“建新房为什么不用新材料?”

没想到此话一出,几个年轻人像突然给套了魔咒,吃了一吓,顿时把口哨和歌都歇了,低头各忙各的事,不睬我,好像要防我什么。脚手架中间那个泥水匠转过身来,盯着我看了好几眼,问我:“你不知道?”我说不知道。他紧张的面部表情稍稍放松说:“既然不知道,就用不着知道了!”说完转身忙他的事情去了,把我当秋风,撂一边了账。

我再问他们赵某某的家怎么走。没人再理我。

我回到水泥路,蹬着车在村里转悠,几乎每家的大门上都挂着锁。好几户人家在平房四周装了防盗围栏,不锈钢的,上顶屋檐,下抵地面,四墙全包围,只留一道小门,像把平房装进狮子笼。不晓得是不是这地方的人时兴这种装修。

再往村子里走,又遇到几处用旧建材砌房子的。问他们这是为什么,得到的回答跟前面差不多。大致情节还是先问你“真不知道”,在确定你真不知道后说既然不知道,就用不着知道了。

我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怪村,遇到一帮怪人。好歹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摸到赵肉麻的家。赵肉麻家大门上的铁将军生了好厚一层锈,看来这家伙出门不止一个月了。全村只有他家没有“大兴土木”。我希望在他家门上或者墙上看见他写的诗或者留言。找了半天,才在厕所的挡墙上看见一行粉笔字:在良心里便秘,天,憋亮了。不晓得是不是他写的,搞不懂要表达啥意思。

我还从村民那里了解到,赵元村的社日几年前就没搞了,当年搞社日的倒还有几个在喘气。他们说带我去见见,我摆手称谢,这事留给民俗专家和县里“有关部门”,我是冲大戏本身来的。

村子里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砌房子的人那么稀奇古怪,却又问不出个所以然,我想要的三大件:古桥古溪古榕树、社日大戏、赵肉麻,要啥没啥,心头无端增加了好几公斤憋闷。最终决定调转车头,窜出小口子,再窜出大口子,最终出了村子。

在离公路约五百米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在一块地里栽种一种通体绯红色的菜秧。这菜红得像剪碎的红旗。从来没见过,上前请教。她说是雪地红领巾。这名字以前也没听说过。她说这是刚从外国引进来的,洋名字大家都记不住,也不晓得谁想了这名儿,一叫就叫开了。

我说:“价钱好吧?”这半年来,每隔一天上一次菜场,一次一个价,次次都在涨。两天前黄瓜五元一公斤,两天后一公斤十元。等于变相抢劫。据报纸分析,如今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劳力减少,土地撂荒,加上城市化原因,耕地减少,将来农副产品价格还会上涨,说不定有一天,一根葱都要吃出半斤猪肉的价钱。 “别说这雪地红领巾,”老太太指着隔壁田里的白菜说,“就是这块地上种的白菜,亩收入也是这个数。”她伸出右手,五个指头打开,手掌一正一反比划了两下,意思是十万元。又说:“差不多是一年前的两倍。”

我用羡慕的口气说:“等我退休,我也来种菜卖!”

老太太说:“别说等你退休。你就是现在来,也没你种的。”

这出乎我的预料:“竟然那么抢手?”

“不但你没得种,”老太太的口气有点忧伤,“连我也没得种了。”

这老太的确到了该让孩子接班的年龄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农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干农活完全是生存本能,权当锻炼身体,真当回事情来做,会累出毛病来的。

老太太的话又一次出乎我的预料:“这块地已经拍给房地产开发商。通知都发了,下个月开始评估――天晓得这点菜等不等得到采收的那天。”

我说:“迟早可能要打水漂的,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地种呢?”

她说:“地里有没有庄稼,补偿是不一样的。”她又说,“这当然不单单是为了补偿,说实话,像我们这样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人,以后不晓得该做啥;趁着土地还在手头,能种一茬算一茬。”

“那里呢?”我指着不远处的村子问,意思问那里拆不拆。

“都要拆,”老太太站起身来,歇了一下,右手在她周围比画了一个大圈,把赵元村和周边的庄稼地全圈进去说,“这个地块都要开发。”

“他们不是在砌房子么?”我的意思是,既然知道要开发,还建房子干什么。

“砌房子,”老太太重复这三个字说,“不都是为了多搞几个补偿么!”

老太太介绍说,有的人家房屋面积本来小,所以要赶在评估之前砌,达到基本补偿面积;有的人家房屋已经超过补偿标准,也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对非法建筑,至少要补偿建筑材料费。“像那几家,”她指着远处正在建的房屋说,“砌的时候用旧料,补则按新料补,反正有赚头,这季节,闲着也是闲着,能搞到一点算一点。”

“那些狮子笼是怎么回事呢?”我问。

老太太说:“那也是为了补偿。”

“那么多不锈钢栅栏是从哪儿弄来的呢?”

老太太说:“多半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也有租来的。”

我说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也当过农民,在我的记忆里,农民不是这样子的。

老太太懂我的意思,她脸上倏忽闪过一丝不安说:“你当我们愿意呀?我们只想多弄点钞票打发以后的日子。你知道,没有土地,年轻人倒是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像我们这样大年纪的人,以后几十年,就靠这点钞票养老;这里的房子拆掉了,就得买房子,你知道现在的房价,高得顶破天,我们今天多搞那几个钱,房产老板三五个平方,就把我们洗白了。”

“不是有拆迁证么?”我问。

“按拆迁证买安置房自然是可以的,可你晓得的。”老太太指着靠近城区新砌的一片商品房说,“那地块上原来住着我妹妹妹夫,位置不赖,去年拆迁后被安置到城市西北角,上个超市骑车也得半个小时,不通公交车;像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难免有个头痛脑热,不等救护车跑拢,气儿都没有了;水电气还不一定配套,更别提什么小区绿化、学校了,根本说不上物业管理,安置房差不多都这样。”

跟她说话的时候,我往天上看了一下,天仍旧蓝得水汪汪的,没有大雁,几只红蜻蜓从头上飞过。瑟瑟的秋风,把它们吹得有些凄惶。

等我重新推起自行车准备回县城的时候,我记起我不是来关心拆迁的,我是来看大戏的,我是来会赵肉麻的。我要看的大戏“早几年就不演了”。既然早几年就不演了,这孙子怎么还说得那么有鼻子有眼的热闹?既然知道我要来,怎么老早卷起裤腿跑到上海去看芭蕾呢?还有,什么芭蕾演那么长时间?

我恨得牙痒。我决定到“海子”群中呼吁Q友,谁要遇到这孙子,不推他进黄浦江,也得在手心手背上各吐半泡口水,用沾满臭口水的手,甩给他几个不响亮包赔的耳光。

转念,又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火了,谁能说得准赵肉麻是不是到上海打工去了?会不会是因为不愿与村民一道“大兴土木”,躲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比如说,躲到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写诗写得不可开交,看芭蕾看得不可开交。谁知道?

路上秋风依然吹着我。跟我一块儿回城的,还有那两条苏烟。我决定再也不到这里来,我警告自己:“屙屎都不朝这方屙!”

回来后,我在“海子”群里广播了赵元村之行的遭遇。开始两天,新朋旧友一片声对我表示同情,对赵肉麻表示极大愤慨。有人安慰我说:好歹你算是看到了一场现代大戏――说不定那是赵肉麻故意安排的。第三天,一个叫“哥叫人民”的Q友在群里发言:赵肉麻一个月前就被跨省刑拘了。这话如同在马蜂窝上戳了截烟头,Q群立即炸锅,纷纷人肉搜索,才半天工夫,事情就搞清楚了。赵肉麻根本就没去上海,他到北方一个产煤的城市下煤矿挖煤,以为在一个只有眼仁和牙齿看得出白色的地方就没有人认识他,他就可以自由发言,业余时间在网上连连发帖,抖露老家拆迁和房地产开发乱象;公然宣称,他有确切证据表明“有关部门”削尖脑袋,争取成功申请非遗,不过是找个体面的借口,光明正大圈纳税人的钱。惹得一帮头头脑脑――也就是动不动就以父母自居的一帮伙计――认为他破坏了地方形象,阻碍了经济发展。夏至前后,就给异地追捕掉了。Q群中高手如林,不仅搞清楚谁签的刑拘通知,连前去执行的人乘的哪趟车、音容笑貌如何,都搞得清清楚楚。Q友还搞清楚赵肉麻的拘押地。

我沉默半晌,类似于哀悼。我想不透这么个肉麻的家伙也会罹被舌苔之祸,是借了胆,还是真给逼急了?我决定到拘押地看他,带上那两条香烟还有别的啥。我得替古怪的“内裤三枪”打点一下,别让他去躲猫猫,也别让他去喝凉水。毕竟,他就是失踪了,赵元村的人永远都认为他是“到上海看芭蕾去了”。

赵元村还有人吗?不用猜,待他出来,连赵元村都在地球上不复存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火鞋与风鞋》有感
寻找爱的足迹
我的班主任时梦丹
今天,我给奶奶画像
我读书,我快乐!
郭老师
《树叶的香味》读后感
我什么时候最快乐
父母的爱
海底总动员
探望维和部队英雄
精灵学校
《闪电狗》观后感
我读书我快乐
台湾之旅感想
浅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关联
试析哈尔滨市公共图书馆共享工程建设调研报告
浅谈新时期图书馆服务创新论
试论高职学院图书馆职业道德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两项重要技术的探讨
试析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初探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
最新研究生论文格式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分析
试析知识社会与图书馆立法
高校图书馆在大众精神休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数字图书对图书馆员的挑战及应对
最新大学生论文格式
浅析正确定位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试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意识
《巴尔扎克葬词》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生物入侵者》教案(本站论坛稿)
李研的《〈论语》十则》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语文综合活动课《莲文化的魅力》上法
张国生《羚羊木雕》上课实录
《山居秋瞑》铁皮鼓实录(本站论坛稿)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故都的秋(本站论坛稿)
《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春姑娘上《道士塔》
辩日(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教《孔乙己》(本站论坛稿)
想像让课堂如此美丽(本站论坛稿)
《荔枝图序》上课实录(本站论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