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闻宣传中的人情味探析

新闻宣传中的人情味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7

新闻宣传中的人情味探析

摘 要 新闻宣传工作在注重新闻的方向性,宣传主流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艺术性,具有强烈的打动人、感染人的“人情味”,以学生的人情味感动、感染受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本文就人情味对新闻媒介具有重要作用,新闻媒介缺乏人情味的现状,以及怎样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情味”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新闻宣传;人情味;感染受众;促进和谐

“人情味”,《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通常具有的情感”并举例说“某某人说话富于人情味”。看来,人情味是做人和工作的一味良药,当然也是新闻媒体必不可少的。新闻传媒对社会客观事实的报道,必然影响受众的感受。所以新闻宣传工作在注重新闻的方向性,宣传主流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艺术性,具有强烈的打动人、感染人的“人情味”,以学生的人情味感动、感染受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1 人情味对新闻媒介具有重要作用

1)新闻媒介的人情味可以塑造媒体公信力。客观真实的进行报道,是新闻媒介的首要作务,要影响观众、引领风尚,因此,人情味的渗入就成为一种必然,它通过传达真情实感可以加强报道的吸引力,增强报道的宣传效果,提升报道的审美性,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拉近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情味,无论是重要性,接近性,还是显著性,都能在充满人情味的报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新闻媒介的人情味可以助推文化建设。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的不仅要提高群众的知识水平,更要培育健康的文化理念,提升整体文化素质。无疑,新闻媒介是除了正统教育以外,最符合上述条件的一个,特别是深具人情味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活泼的形式、博杂的内容寓教于乐,在满足人民群众信息和娱乐需求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化功能,具有其它文化载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3)新闻媒介的人情味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当前有一种说法就是“政治家办报(新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的新闻媒介可以主动地把握时代牲、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要利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件,发扬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亲切宣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和崇高行为;严厉抨击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等不齿之举。

2 新闻媒介缺乏人情味的现状

1)社会责任感缺乏,“三俗”充斥荧屏。提高栏目收视率――吸引广告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员工收入,市场调控之下,这些成为了新闻传播媒介的重要目标,一些新闻媒介为吸引受众眼球,不惜“剑走偏锋”,大搞歪门邪道,出现了美女泳装播音、互动节目言语挑逗等格调不高的行为,不少频道大肆播放暴力、凶杀、色情等电视节目,迎合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制造轰动效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视率,但是也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伤害到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媒体自毁大好形象,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深刻地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对家庭氛围的罔顾、对人情世故的无视。

2)新闻价值观混乱,追求感官刺激。判断新闻价值主要有五个要素: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这些要素本来不可或缺,然而一些新闻人受所谓“新闻自由”的影响,一味追逐花边新闻,以打擦边球拉人气。如“艳照门”事件的报道,对官员腐败,媒体有理由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经验教训,然而,部分媒体热衷于以露骨夺人眼球,对受众形成不良影响。所以,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媒体应当增强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让报道形式、新闻内容更加符合群众愿望,悉心保护弱势群体,体现浓重的人情味。

3)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缺乏人文关怀。一是对采访对象缺乏理解。使被采访者受到伤害。比如,“这些捐款会都用在给孩子治病上吗”,像这样的问话,给采访对象的感觉是你在怀疑他的人格。二是不关注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一些记者强迫采访对象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这会使采访对象觉得自己受到轻视,不愿配合采访,自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些记者言谈神态透着傲慢,采访效果必然恶劣。

3 怎样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情味”

1)新闻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要以人本,关注生活状态,关怀精神需求,站在受众立场,融入真情实感。一是要把握人性立场。以人为本是形成新闻人情味的重要方面,而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就是关心和关爱生命。二是要采用平民视角。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多彩,社会媒介也要注重生活化的平民视角,即所谓的“民生新闻”。第三要注入记者情感。新闻事实不可更改,但报道形式可以千变万化,记者采写中适度渗入感性语言,使报道富有人情味,必然可以有效的强化宣传效果。

2)报道题材要注重人情意味。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充分了解新闻受众的精神需求,并紧密围绕群众关注热点,敏锐捕捉典型新闻事件,及时报道宣传,说的实在一些,就是要加大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同时,也要注重由小见大,以新闻事件为切入点,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找到新闻事件产生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文化基因,为新闻渗入些许思考意味,引导新闻受众正确认识新闻事件发生的必然和偶然。

3)报道方式要力求生动细腻。新闻报道要呈现出人情味,就要使文章生动传神,群众喜闻乐见。一是运用讲故事的报道手法。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已经开始借鉴平面媒体的报道方法,以典型人物、新闻人物的故事为开篇,通过故事情节的深入推进,逐步展现出新闻事件的全貌,将新闻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能够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增加亲近感和人情味。二是关注新闻细节。细节是增强新闻真实性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最能给人深刻印象,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体现人情味。细节运用得当,能够突出人物形象,生动反映事实,深化主题思想,从而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三是重视现场声的作用。电视现场声是新闻当事人的原话,它不仅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人证”,增强了真实性,而且由于电视画面能够表现人物的表情神态,反映人物性格,更能让受众感受其情绪波动和态度立场。

4)尺度拿捏要追求恰到好处。凡事有利就有弊,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也不例外。它固然能够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尺度,走入煽情的歧途,就会伤害新闻的客观性,降低媒体的公信力。比如在捐助困难大学生的报道中,如果做过多的采访困难学生,就让学生给人以乞求可怜的印象,效果就适得其反。对于家庭境况的表述应采访邻居或村委会、学校负责人。对于学生来说,让他表示一下对社会的感激,有一两句话就足够了。

5)新闻素养要做到整体提高。新闻报道是否可以触动人心与记者的自身能力与素质紧密相关。只有极具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记者,才能采写出人情味浓重的新闻文章。媒体应把人情味和同情心作为对记者的基本要求,要让他们多多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命运,多多深入基层了解劳动群众的苦与乐、悲与欢,亲身感受,换位思考,这样记者就会在采写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群众观点,采用更多的群众语言,新闻作品自然就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参考文献

[2]刘晓明.新闻作品“三贴近”内容的重构[J].新闻传播,2010(1).

[3]马艳雪.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情味”[J].今传媒,2012(9).

[4]丁克好.新闻报道方式要力求生动细腻[J].新闻天地,2011(1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excellent teacher(优秀的老师)
English— a bridge to the world
“ice” between friends
无烟奥运(non-smoking Olympic)
erest makes miracle(呃是奇迹)
tecting our city is our duty(我们的城市是我们的责任)
给灾区的中学生一封信
sing my grandfather(唱我的祖父)
village, my love
lphone
奥运会志愿者
My mother(我的母亲)
school life
rn from Steven Spielberg(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钢筋加工、安装分项工程质量技术交底
浅议综合性港口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构建(1)
德国城市公共交通及启示(1)
塑料线槽配线
学习型政府:政府生态理论的价值回归
燃气干管改造工程监理合同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屋面挂瓦技术交底
开关、插座安装
不变革的政党必将死亡
塑料护套线配线
公路工程监理工作总结
内河运力结构调整调研报告(1)
上海口岸汽车物流的现状调研和分析(1)
中国物流市场供求分析与对策(1)
《要下雨了》教学目标
《要下雨了》美文欣赏:秋天来了
《要下雨了》范文习作:春天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梳理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的意思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一
《要下雨了》相关资料
《要下雨了》训练素材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二
《要下雨了》教学重点
《小壁虎借尾巴》老师语录
《要下雨了》写作指导
《要下雨了》教学难点
《要下雨了》趣闻故事
《要下雨了》美文欣赏:下雨前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