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摘 要: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

关键词:设计;探究性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处于核心地位.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其二是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一、设计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探究意识

设计思路:

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

2.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问题研究

3.将研究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理论

4.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5.在应用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6.将理论进行拓宽与引申

例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的教学中:

问题1:由诱导公式

(一)可将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化为求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试问能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除了可以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可求外,其他仍无法求出.

问题3:探索①的表达式是否有公式转化.可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正、余弦的定义得出结论.教师再把结论推广到一般角α.

问题4:α角可以是任意角吗?

这里通过恰当的提问,将学生再次引入探究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设计自主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渗透

1.纵深发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命题的不断变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

师生分析:不等式中有两个字母x和a.x∈[0,1],求实数a的范围.

方法1:[函数思想]当x=1时,不等式对任意实数a都成立,此时a∈R;当x≠1时,不等式可化为a> (0≤xymax即可.

方法2:[分类讨论思想]令f(x)=x2-ax+a+1>0(0≤x≤1),抛物线y=f(x)对称轴为x= 分为 1三种情况讨论,分别求出f(x)的最小值,使之大于0,求出a的范围.问:是否有其他思路?

此题复习了三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横向联系,一法多用

例3.已知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B⊥AC,PA=AC= ,N为AB上一点,AB=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

(1)证明:CM⊥SN.

(2)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

分析:异面直线成角问题,传统解法是平移后再解.题目中有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出异面直线CM、SN所成的角或算出 ・ =0.第

(2)问通过求平面CMN的法向量后,同法可求得线面所成的角.

问1:改求二面角M-NC-S的大小,能否同法求之,与传统方法比较简便吗?

问2:若增加求点S到平面CMN的距离,异面直线CM、SN之间的距离,三棱锥S-MCN的体积,能否用向量法计算?解题方法相似吗?与传统方法简便吗?

问3:哪些题型还可以用向量法解决?学生思考后,得出第三种类型: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中应对某些习题进行深化和引申,以加强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目前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加强,给我们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要立足课堂、着眼教材、贴近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