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3
植物的生存防御战
第一招:利刺冲上前
利刺是植物拥有的最常见、最有用的反击武器之一。它们模样各异,有大有小,有直有弯,但目标是一致的:谁吃我我就扎谁!用刺当武器的植物很多,如枸橘、皂荚树、仙人掌等。
在非洲大草原上,金合欢是最普通的树木之一。它的叶子肥美多汁,被很多食草动物列为“一等一的美食”,然而,却没有多少动物能有口福吃到。因为金合欢不但个儿长得高,而且针对不同的动物,它的树枝和果实上还长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刺。其中一种刺是白色的,又长又直;还有一种刺小小的、棕色的,还带有弯勾。当然,金合欢的这场反击战并不是次次都能奏效!长颈鹿就是金合欢的“死敌”,它靠着自己坚硬的嘴,以及长长的、灵巧的舌头,躲开金合欢树枝上那些尖利的刺,卷掉叶子,吃得津津有味。
第二招:不行就投毒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吃多了都有害,有时还可能中毒。即使是可口的水果,吃多了也会使人倒胃口。这是为什么呢?那是植物启动了它反击的第二招:投毒!简单地说,它们制造出了更厉害的武器――毒药,以伤害或杀死那些想吃掉自己的敌人!
在这些善于“投毒”的植物中,毒蘑菇是典型代表。裸盖菇就是其中之一,它喜欢生长在动物粪便上,长得活像一个灰斗笠,一副貌不惊人的样子,可早在300年前的墨西哥,巫师却认为它能“通神”。因此,每当祭礼时,巫师都要先吃一些裸盖菇,以增强法力。巫师为什么认为裸盖菇能“通神”呢?正是它体内的毒素在作怪,这些毒素能引起神经兴奋,使人出现幻觉、幻听。当然,裸盖菇的本意可不是帮助巫师“通神”,它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给吃过自己的敌人一点警告。吃过亏的好多动物,即使是最爱吃蘑菇的兔子,见了它,宁可饿肚子,也从不轻易“下嘴”。
第三招:神骗宝典
还有一些植物,它们生性善良,没有刺,不会投毒,但它们也不甘心被活活吃掉,它们又是怎么活下来的呢?答案很简单,它们几乎都有着自己的“神骗宝典”。
生石花的化身就是沙漠中到处可见的小石头,没有茎,没有枝,只有两片胖胖的、小小的“叶子”突出在地面上,这些“叶子”其实是变态的叶器官,既是生石花的“水银行”,也是“养分仓库”,叶绿素就藏在里面,但是从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来,它和杂乱的、真正的小石头混在一起。别说人,即使是非洲土生土长最眼尖的沙漠动物,想认出它来也并不容易。只有到了雨季,它才会从藏身之处露出来,开出鲜艳的花朵,吸引昆虫前来授粉。
终极反击:吃掉动物
植物不仅打“防御”战,它们还会打一场更漂亮的“翻身反击战”――把一些动物吃掉!
大名鼎鼎的捕蝇草便使用了秘密武器――捕虫器。捕蝇草的捕虫器就位于它叶片的顶端,有点像蚌壳,平时都是张开着的,上面长着密密的绒毛,还有蜜腺,总能分泌出甜甜的东西,吸引贪吃的猎物上钩。一旦猎物被吸引来,触动了捕虫器内的感应绒毛,叶片就会闭合,抓住猎物,并分泌出霸道的消化液,大约10天后,猎物就被消化完了。但这种捕虫器一般用两三次后就不能用了。
阅读赏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分四个版块分别介绍了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的作用等,由浅入深,准确严谨。本文分别从用利刺刺、投毒、欺骗、吃掉动物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植物的生存防御本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思考练习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皂荚树是通过利刺来保护自己的。
B.在自然界中,植物吃多了都有害,有时还可能中毒。
C.吃掉动物是植物打的一场“翻身反击战”。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植物的生存防御本领。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把机会错过了
- 有意思的小鸡
- 飞向月球
- 树根和树叶
- 小仓鼠
- 秦兵马俑(导游词)
- 有趣的鸽子
- 幸福岛的沉没
- 我家的小鸭子
- 太空城的保险公司
-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 暑假里的收获
- 牛
- 我的小伙伴3
- 暑假生活剪影
- 土建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 2011年个人工作报告总结
- 建筑工地工作总结
- 园林绿化工工作总结
- 预算员2010 年工作总结
- 到道路工程公司经营开发部见习总结
- 某房建施工员实习总结报告
- 土建施工员的工作总结
- 化工建筑的抗爆设计
- 现场安全管理的几个误区
- 2011年施工员年终总结
- 水电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
- 安全员年度总结
- 施工心得给设计人员的建议
- 施工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 《两只鸟蛋》教学目标
- 《两只鸟蛋》随堂练习 提高篇
- 《两只鸟蛋》教案(二)
- 《两只鸟蛋》考点练兵
- 《两只鸟蛋》训练素材
- 《两只鸟蛋》重点字词的意思
- 《两只鸟蛋》相关资料 世上有多少只鸟?
- 《两只鸟蛋》教学重点
- 《两只鸟蛋》随堂练习 巩固篇
- 《两只鸟蛋》学习难点
- 《两只鸟蛋》写作指导
- 《两只鸟蛋》范文 小鸟的自述
- 《两只鸟蛋》整体阅读感知
- 《两只鸟蛋》重点问题探究
- 《两只鸟蛋》教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