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舶来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方大国扎根生息,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下面,我着重从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不利因素入手,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这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阻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因素

(一)东西方文化的兼容性是阻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首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明显带有西方文明的特点,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主要依据西方的实际 。

按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两种文明或文化一旦相遇,必然会有剧烈的反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和中国文化的相遇,就必然产生一个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激荡的过程。而中华文化所内在具有的排他性也是阻碍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一个不利因素。

文化的排他性主要是自然的 文化隔离与人为的文化隔离机制铸成的 。高山、江河、沙漠、大海构成了文化隔离的天然屏障,形成了自然的文化隔离机制;在人为的文化隔离中则包括了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因素。此外,一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类型文化定型之后,其发展会有“文化惯性”,这种惯性本身就具有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一方面促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类型文化并自成系统地进行运作,从而使人类文化显得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类型文化又往往具有排斥域外文化、异族文化和异类文化的本能,从而妨碍人类间各种文化的正常交流。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特定概念上解释的不同也阻碍了二者进一步的融合。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共产主义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和相通的地方,这些相似和相通的地方能极大的消除人们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陌生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往往又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而这实质意义上的巨大差异,进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化误读,影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本意的精确把握,造成马克思主义的失真和变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和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大同社会”思想具有某种相似性,在马克思看来,最古老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与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共产主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但是共产主义从根本上所描述的共产主义也不同于人们幻想中的“大同社会”。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是科学的,是辩证的,而我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只是一种幻想中的平均主义,不是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所以说二者表面上相似实质上却是不同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它虽然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

(一)就文化的应用性而言,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应用性的特征,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二者的融合都能统一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来。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开放性,核心在于实践性。同样,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就文化的功能性而言,文化的产生是适应于人类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各民族文化,虽各有源头,自成系统,但却可以表现出某种相容性。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间的相互沟通才成为可能。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虽为不同的文化系统,有各自的“民族性”,但均为适应人类生存需求和其他需求而发生发展的,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并且,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的文化不仅面临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特殊问题,而且也面临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容或相通的方面。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更应努力寻求二者的融合。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

毛泽东说,“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修改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得文化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以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目的是以此来创造一种新的主流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成果,它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中,必然带有一定的封建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个人崇拜、宗法观念、等级特权、三从四德之类封建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去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解释,将其赋予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发挥其现代价值。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更多层面只是作为一种官方的上层理论主导着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对于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人们更是觉得遥不可及,这些都必将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心中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必须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加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继续推进二者的融合,使两者在相互吸收与借鉴中再生出新的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更好的构建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

(三)抓住当前社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契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风娃娃的故事
读《生命的姿势》有感
老师,我想对您说……
水果大拼盘
笔的秘密
不一样的小山村
减肥腰带
读《匆匆》有感
童趣
梦幻天堂(诗歌)
生活是多么广阔
小小少年,也有烦恼
什么是难以忘怀的?
小小的我
再见了,嘎羧。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教育教学工作汇报
高级会计师业务工作总结
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
网络学院理科组编辑个人总结
最新宣传思想工作总结
公务员管理工作总结
大柳塔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务工作计划
大柳塔中心小学年级一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大柳塔中心小学一年级二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大柳塔中心小学二年级一 班班主任工作计
大柳塔中心小学四年级〈三〉班班主任工作计划
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总结
实验学校个人工作总结
人寿保险公司业务经理工作总结
如何从传统文化的危机看鲁迅文化批判的意义
杜甫新乐府诗语言的文化批判功能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营销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宪法与部门法关系探讨_宪法论文(1)
陈独秀对q
宜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流
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与中国宪法学发展_宪法论文(1)
浅析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功能适当原则与宪法解释模式的选择_宪法论文(1)
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的方式探析_宪法论文(1)
政策法学:迈向实践与理想形态的中国法学 _宪法论文(1)
教育平等权研究_宪法论文(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复合性格
试论敦煌壁画中的西北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补写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4
《凡卡》(A、B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3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1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建议
《跨越百年的美丽》(A、B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本剧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7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5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6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简说
《和田的维吾尔》(A、B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A、B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