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翻新时间:2013-12-17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
文言文文气飞扬,博大精深,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我们民族太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把文言文作为优秀素材,最大限度地弘扬古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但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老师对传统文化知识讲授很少,而是大讲特讲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之所以这样是害怕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教学的误区。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三节课是如何涉及到传统文化的: 一、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君主的仁政思想 我在讲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时,给学生串完知识点,把孟子仁政思想与中国现在的政策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与前文“王道之始”呼应,深刻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恤民保民,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以“仁义”治天下,以“礼”去规范人的行为;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作风。总之即以“以民为本”来治理天下。 讲完孟子的主张后,我又联系了中国的国情给学生进行强调:以“民本”、“人本”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论的提出,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重大收获,也是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事件。数千年来它一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正面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有效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了以上的讲解,学生充分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从《师说》看尊师重道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 道的优良传统,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文革”期间老师却被看成“臭老九”,当然现在老师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有《师说》这一课,更好地教育学生尊敬师长,感恩老师。 那韩愈是如何阐述道理的呢?首先,韩愈对老师的作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的认识局限,从“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全新界定。在他看来,既能做经师,又能做人师的才是真正的老师。其次,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体现了一种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他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全新的师道观,这种观点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再次,韩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观。他认为“圣人无常师”,即有学问的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甚至可以师不如自己的人,这种观点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事实证明,我的这一节课是成功的——自从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们班尊师重教的风气越来越好,受到了其他任课教师的好评。 三、从《陈情表》中看孝 为人子女,百孝为先, 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完《陈情表》,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李密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实具体的。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诉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了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孝。 由于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充满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晋武帝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孝”的力量。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趁着刚学过这篇文章,我让学生周末回家给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如帮妈妈做饭,给爸妈洗一次脚等,学生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来还把感恩的心情写成了文字。 为什么中华文明历经历史长河的扬汰而不沉沦、饱受磨难而不泯灭?反而成为源丰流沛、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呢?答案必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中华民族有着立足于民族根基之上的,一以贯之并被普遍认同的社会发展主导理念、民族精神和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即使站在当代的高度,也依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和恒久的指导意义以及无可抵御的巨大魅力。可见学习传统文化非常必要。 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精髓并非都是学生能自行体会到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探究、课后总结延伸等环节,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并能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小升初战役给了我血与泪的洗礼
- 激烈竞争中胜出,我上了理工附
- 小升初做到这些,就能大显身手
- 关于奥数,我的小升初工作报告
- 我做好了上师达的一切准备
- 小升初,我打了一场“胜仗”
- 为小升初加码,我仅用了两年
- 厚厚的资料帮我赢了小升初
- 感悟-调整好心态最为重要
- 6年级才开始学奥数也会成功
- 学数学,我有“十八字方针”
- 没有证书,如何备战小升初?
- 我的成功来自三方的共同努力
- 考入重点中学需要“双重保险”
- 小升初后我的经验总结
- 中国企业需要领袖人物企业战略论文(1)论文
- 全面增强企业执行力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 管理者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麦当劳的“S.Q.C.精神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 珍禽大王的空杯文化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 大人力资源观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中小企业最佳融资决策企业战略论文(1)论文
- 员工罢工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企业家不能空谈文化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 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湘财证券大力推行SI训练计划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对象和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谁来评价行政部门的贡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几种新颖的人才使用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 《桥》重点字词的意思
- 《梦想的力量》老师语录
- 《金色的鱼钩》写作指导
- 《桥》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 《桥》考点练兵(二)
- 《桥》老师语录
- 《桥》考点练兵(一)
- 《桥》重点字词梳理
- 《桥》随堂练习 巩固篇
- 《桥》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 《桥》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桥》重难点分析
- 《桥》重点问题探究
- 《梦想的力量》重难点分析
- 《桥》整体阅读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