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1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18]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0页。 [19]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0页。
[20] 同上第287页。 [21] 同上第306页。
[22]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第158页。 [23]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24]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4页。 [25] 转引自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1页。
[26] 《旧约•申命记》29:10-13。 [27] 转引自梅里亚姆:《美国政治学说史》,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3页。
[28] 同上第27页。 [29]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17页。
[30]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66页。 [3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1-62页。
[32] 同上第44页。 [33] 民情(Habit)依照托克维尔使用的含意,与拉丁文mores一样,“它不仅指通常所说的心理习惯方面的东西,而且包括人们拥有的各种见解和社会上流行的不同观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遵循的全部思想。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第332页。)托克维尔把民情理解为一个民族的整个道德和精神面貌。
“I comprise under this term,therefore ,the whole moral and intellectual condition of a people.”见Alexis DE Tocqueville:Democracy in America,310(Vintage books,Alfred A.kopf,Inc.and Random House ,Inc.1945)。它是“人在一定的社会情况下拥有的理智资质和道德资质的总和”(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第354页。
)民情的内容包括实践经验、习惯、见解,托克维尔认为民情对于美国民主的建立至关重要,把它视为自己观察的焦点和全部理论的终点。 [34] 同上第62页。
[35]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7页。 [36]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4页。
[3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8页。 [38] 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年,“序言”第 Ⅰ页。
[39] 同上,第Ⅴ页。 [40] 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12页。
[41] 同上。 [4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461页。
[43] 同上。 [44]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93页。
[45]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24页。 [46]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0-11页。
[47]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9页。 [48] 同上第257页。
[49]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463页。 [50]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462页。
[51]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历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三联书店,1993年,第510页。 [52]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30页。
[53] 同上第131页。 [54]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83页。
[55] 马克斯•法仑德《美国宪法的制订》,董成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0页。 [56]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73页。
[57]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4页。 [58] 马克斯•法仑德《美国宪法的制订》,董成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页。
[59]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98页。 [60] 马克斯•法仑德《美国宪法的制订》,董成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
[61] 《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6页。 [62] 同上第235页。
[63] 同上第239页。 [64]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98页。
[65] 同上第237页。 [66]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71页。
[67] 同上第175页。 [68] 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何希齐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22页。
[69]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89页。 [70]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64页。
[71] 同上。 [72]《华盛顿选集》,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20页。
[73] 同上。 [74]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9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看图两条小狗
- 我的快乐
- 看小鹅
- 勤劳≠蜜蜂
- 少了一条板凳
- 这样才是好孩子
- 收苹果
- 可爱的小蝌蚪
- 春风像个邮递员
- 《格林童话》读后感
- 聪明.可爱的鹦鹉
- 玩上海
- 拍照片
- 小瓢虫,你真聪明!
- 割麦子
- 关于技校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及管理建议
- 关于职校生心理问题解析及消除策略
- 关于数控车工能力结构及培养策略初探
- 浅谈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讨
- 关于技校政治课的新.生.活
- 试析在职校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关于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 试论培养职业中学学生科学的数学观
- 关于校应用写作教学法摭谈
- 试析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动因及效果浅析
- 关于高职新教师入门应注意的六个维度
- 关于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思考
- 关于构建企业需求的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 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
-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
- 讲读《最后一课》的启迪
- 多姿多彩 铸成名篇──都德《最后一课》的细节描写
- 阿尔萨斯简介
- 《最后一课》的启示
-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给学生阅读写作的方法
-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多侧面描写
- 普法战争
- 如果都德还活着
- 都德简介
-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 心灵成长形象升华──简论《最后一课》中两人物的心程
- 普鲁士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