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

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7

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

摘 要:从《唐律疏议》成文的 时代 背景出发,着眼于当时唐朝疆域状况,尤其是边疆民族 政治 状况及周边政权情况,结合相关条文、疏议及字词意思,对唐朝统治者眼中的“化外人”涵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唐律疏议;化外人

几乎所有全面论述《唐律疏议》的著作、教科书都会谈及其中的“化外人相犯”条,即《唐律疏议•名例律》卷6总第48条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 法律 论”。 但不论褒贬,对于“化外人”涵义的理解却又往往成为该条争议之焦点所在。

简单来说,“化外人”、“外国人”及“少数民族”的争论可细化为两个 问题 :

一、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及王朝是否属于“化外人”?

二、对于唐王朝而言,它们的定性如何,是否属于外国?因此,我们采取的考察 方法 是着眼于当时唐朝疆域状况,尤其是边疆民族政治状况及周边政权,结合该条条文、疏议及字词意思,来推测唐朝统治者眼中的“化外人”。

从《辞源》、《辞海》及通常理解上,“化外”这个词一般解释为:“旧时指政令教化达不到的偏远落后的地方,是文明地区以外。”而“化”字则包含“教化”、“开化”之意,教化者,即“政教风化或 教育 感化”,开化者,则为“启蒙、教化”。 从这些解释上看,认为“化外人”是以“文化标准”区分的观点是有其道理的,尽管这种标准在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大家又发现这种文化的不同常常存在于不同的民族中,于是“族群标准”被引入。事实上,古人以华夏为中,四边有东夷、西狄、南蛮、北胡之说。唐朝时,东北边主要有靺鞨、室韦、奚诸族;北方、西北及西域地区主要有突厥、薛延陀、回鹘(回纥)、黠戛斯、吐谷浑、党项诸族;西南边主要有吐蕃、南诏(乌、白蛮)及牂牁诸蛮;岭南主要有俚、僚等族。 这些民族在不同时期大都建立过各自的政权, 目前 还没找到 文献 能明确指出其是否全部或哪些属于“化外人”。如果按照民族标准,似乎只要“非我族类”,即为“化外人”。但《疏议》对于“化外人相犯”条的解释,似乎又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即“'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有人认为,《疏议》已经明确地提到了“国”,这不正说明了“化外人”是以“国籍标准”区分的吗?至此,似乎文化标准、族群标准、国籍标准三者各有道理,相互冲突,使“化外人”陷入一种混乱状态。

但是,其实由于复杂的民族情势、模糊的疆域观念、正统的夷夏观念等因素,唐朝在对待边疆不同的民族上,是分一定层次处理的:①对于完全降服的民族或部落,设置“羁縻府、州、县”。这是一种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建制,有着高度的自治,其中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世袭都督、刺史。如室韦、奚、薛延陀、俚、僚等。②对于基本降服的民族或部落,以敕封承认其已有君王爵位,并设置都护府这种特别行政机构来“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等事务。如西域等地即有安西都护府等。③愿与唐通好,列为藩属国,域内基本独立成“国”(王朝),以唐王为尊,纳入唐帝国势力范围。如吐蕃、高丽、百济、新罗等。当然,由于有些民族及其政权时常归附又叛乱,使得它们在上述层次中也在不断变动。再配合上面的层次,有人提出,“ 总结 历代王朝的王权思想与疆域理念,大致可以把他们主张的疆域层次分为三大类型:有效统治范围(政区包括特殊政区)、实际控制范围(属国、属夷、属部、土司、蛮夷长官、藩属)、 理论 上的统治范围(实际上是中外关系,隐喻理论上应属王朝 中国 )。”所以,简单的“国籍标准”似乎没法适应这些情况,比如有些民族今天归附、明又自立为国,难不成其今为“化内”,明即“化外”?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那么,《疏议》所言“蕃夷之国”又如何解释呢?其实,中国古代对“国”的理解并非是今天的“主权国家”,而是有着其 历史 特征的,如一些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称“国”,各朝代对峙的政权称“国”,分封的“诸侯国”也称“国”,当然还有“藩属国”、与中国交往的“国”。《疏议》所言“蕃夷之国”的解释更多的是为了加强“化外人”条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如果以其后所述“别立君长,各有风俗,制法不同”为“蕃夷之国”乃至“化外人”的特征的话,那么上述许多民族政权都基本符合,即使其君长在称号或接受唐朝的封号上有所不同,也不能否认他们在自己政权区域内的统治与君主地位。因为,在更多的时候,正统王朝统治者们对这些政权的要求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臣服”与“归附”。所以,与其说是“国”,不如说“王朝及不同与内地之民族政权”才是“化外人”在实际操作中的标准,而列举高丽、百济当因其比较有代表性,且为的是说明“同类”与“异类”的问题,并不能从这两个“个别”就推出“一般”并以其涵盖一切“化外人”之情况。

如果从立法原因和目的来看,之所以特别对“化外人”加以规定,盖因在当时“化外人”到唐朝的活动极为频繁,已经达到非要以 法律 调整的地步了。这样的话,以当时地理状况及 交通 水平,罗马人到唐的活动显然不可能比吐蕃人频繁,因此,尽管“化外人”包括更远的地方的“外国人”,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唐朝周边的民族政权(今已纳入 中国 版图)及“国家”(今仍独立为外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用了“国家”、“外国人”来解释这一现象,却要清楚从唐朝统治者角度来看这些“国家”、“政权”都属于其所统治的“天下”,即使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这种统治更多停留在一种“抽象的 理论 ”上。在古人看来,正统王朝文化、华夏民族之外的政权就是“蕃夷”,因为这类民族地区大多具有未开化的特点,游离于华夏文明之外,未受礼教之教化,因此笼统地称为“化外”。而且,这种“化外”的身份并不因 学习 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受礼教熏陶而有所改变,否则积极向唐学习的高丽、百济就非“化外人”了。

所以,我们认为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及王朝属于“化外人”,对于唐王朝而言,从实际情况上看,其中某些民族地区显然不属于“外国”,而如以其那“隐喻理论上的王朝天下观念”,它们就都不属于“外国”了。因此,“化外人”应指华夏正统王朝之外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及其他王朝“国家”,其以文化和族群作为理论上区分的主要标准,在实际操作时以疏议的方式引入古代“王朝国家”的标准加强人们的直观理解。于是,从 现代 人眼光看,“化外人”包括了“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但在没有现代国家和少数民族观念的唐朝,主要以汉族为主的建立起来的华夏正统王朝之外的地方都是“化外”,从那里来到唐朝腹地的人都是“化外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的校园
新年小日记
美丽的秋天
小树洗澡
自己编的小故事
我的铅笔盒
帮爷爷捶背
太阳公公剪指甲
我给妈妈过生日
一次有意义的散步
台风来了
学骑自行车
小学生日记一则
有趣的猴子
大学生毕业就业接收函
大学生毕业设计单位接受函
标准接受函范文
新闻发布会邀请函
英文邀请函
大学毕业生实习接收函
英语商务邀请函
生日邀请函
会议邀请函范文
英文邀请函格式
培训邀请函
招标邀请函
英文版生日邀请函
商务考察邀请函
嘉宾邀请函样本
新型环保节能混烧石灰竖窑专家技术
纳米镜面喷镀环保表面处理新技术
关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思考
炼铁清洁生产技术贯彻精料方针
“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上)  
千场万户畜禽清洁生产行动
网刮技术解决贝类养殖环保大问题
村级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紧固件电镀业的清洁生产
代理关系的虚化与重构:人大信访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
法院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的法律思考
机械加工废水的概念及其来源
环保金属镁冶金生产技术
炼铁清洁生产技术需提高风温
生物去除法处理机械废液重金属离子
《画》教案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案
《四个太阳》教案
《钓鱼的启示》教案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
《失物招领》教案
《小松鼠找花生》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
《司马光》教案
《松鼠和松果》教案
《要下雨了》教案
《王二小》教案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快乐的节日》教案
《两只小狮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