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承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5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承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纵观 中国 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 自然 之间的和谐和人与 社会 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传统文化;多层次;和谐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历史 遗产。 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 发展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法家主张正确定位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在大一统的格局内,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兵家讲求“令民与上同意”,强调“先和而造大势”,把“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视“和谐”为制胜克敌的根本保证。 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南宋经学家中书舍人胡安国的《春秋传》,多次阐述“天下为公”。康有为20万字的《大同书》详尽阐述了大同世界,康有为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 经济 上主张取消私有财产,提出大同之世,铁路、电线、汽船、邮政皆归于一,皆属公。 工业 、商业和银行一切归公政府,大同之世的工人、农民、商人实行按劳分配。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的大同思想表现在民生主义中,民生主义理想既强调贫富均等、自由博爱,又强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社会主义存在的诸多矛盾可以通过自身完善加以解决。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出发,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 文明一起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要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并且领导全国人民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人与天的自然和谐;国泰民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吾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德性的和谐。

一、人自身的和谐

个人素质是社会精神面貌的反映,老子强调个人修养与自我的建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才能做到“智、明、力、强”,才能进一步展开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老子一方面批评礼对人性的约束,另一方面向往道的境地,即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约的境地。无论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都体现了老子强调个人修养,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在的和谐,孔子在个人修行方面,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追求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厚德载物”的境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孟子把这一思想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思想认为,生死和富贵不是人力可以追求到的,也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标,即“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人的道德和行为则是靠人的努力来取得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传》)要求世人效法天德之刚健、勤奋和地德之博大兼容,并把这两种精神同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努力向上,力求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实现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孟子认为做人应该“存其心,养其性。修身以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要保存他的本心,修养他的德性,以实现大道的要求,一定要修养自己,保持和天道的一致,这就是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就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内外在和谐,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至于衣食住行等等都不能对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重要 影响 。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正是儒家追求的“孔颜乐处”。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的提升,以求身心内外在的和谐。如果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所以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一切是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后才可以使家庭和睦,才可以治理国家,天下才能太平。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和谐的社会,每个人必须注重道德修养,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墨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主张“泛爱众”,是以儒家的等级差异观念为罪恶根源,在群己关系上反对以己示别于人。其爱人,完全以平等为准则,强调顺世、注重社会人性,看重现实功利。

二、人与 自然 之间的和谐

道家以自然界为万能法理,自然就是道,道在自然中,一切秩序都在顺应自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 规律 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庄子明确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共生”,(《庄子·齐物论》),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所追求的生活理想是与天道相合的“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天道》)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与人不相胜,天与人的绝对和谐一致。道家思想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主张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的有所作为。 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要求人们被动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倡议人们要积极主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类生存和 发展 的需要。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互动的生命系统,天地生育的万物都是平等的,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因此儒家思想既重视人的主体性,同时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把实现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和谐看作人类的重大使命,追求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同时强调自然界有其内在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保护自然。

三、人与 社会 之间的和谐

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容相生,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大同”社会。老子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的“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儒家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准则,提出了建设“大同”社会的远景理想。 儒家提出了著名的“德治、仁政、礼教”等 政治 主张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主流思想主张人性善,因此要求通过道德修养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礼的作用,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其重点在于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和谐。并且道德上的完善完全靠自己,人人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身体力行,那么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荀子以“人能群”来区别人与动物的不同,并提出“明分使群”的重要观点。人之所以“能群”,是由于有“分”,“分”是“群”的基础。因而,“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荀子·王制)。儒家思想将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个人利益的唯一参照物,要求社会成员通过道德修养融入群体中,无条件地服从社会需要,在维护社会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礼是严谨之意。只不做作而顺于自然,便是和”,朱熹认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人应该顺乎天理之自然,它是自觉的,而不是被迫的,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墨家着重兼爱天下,废除一切等级亲疏关系,建设绝对平等的社会。墨家的“兼爱、交利”思想均以“利天下”为中心。把儒家思想不齿的“利”提升到与“义”并列,认为只有社会组织才能齐义利之不同,“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尚同上》),儒家的“义”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故墨家要建立一个社会统一的尺度,认为只有等利为义,方是百姓万民之利。墨家认为兼爱即仁,交相利即义。义建立在利的基础上,只有平衡利的各方、统一利的尺度,才符合社会全体的利益,社会才能和谐,人人才可以“交相利”。墨家所主张的社会和谐是一种社会全体成员竭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法家以儒墨道三家为先导,又是儒墨道三家之末流汇合而成一家学说,更符合社会秩序中法的精神。《说文》:“法,平之如水,从水。”,认为礼、仁均不足以使社会公平,不能改变人性中的恶,只有严刑峻法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法家则把一切社会事物置于 法律 的许可之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可根除人性之恶,做到自由、公平与和谐。

和谐是 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和谐思想重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几乎涵盖了自然与社会的所有重大关系。这些思想,特别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自我介绍
春天来了
第一次洗衣服
我第一次骑自行车
游天津儿童乐园
一件难忘的事
赛尔号
假如我是……
小明钓鱼
打篮球
我的课余生活
我能坚持五分钟
坚持就是胜利
煮包面
我玩“赛尔号”游戏
党员干部廉政承诺书
党支部党员一句话承诺书
孝敬父母倡议书
医院卫生党员承诺书
美化校园节能环保倡议书
献爱心倡议书
派出所服务承诺书
美化校园倡议书
关爱孤寡老人倡议书
航运系统共产党员承诺书
国家税务局优质服务承诺书
“告别不文明行为”倡议书
研究生调剂承诺书
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
代理销售承诺书
我国零售业体验营销创新分析(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研究 
谈论艺术的生成与层次
对法院依职权追加、确定诉讼主体制度的评价(1)论文
求真——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之初探
浅谈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1)
关于古代法官责任制度初探(1)论文
邓小平“西部建设”思想与西部大开发
改革发展中的劳动就业与工会的维权工作
对国内艺术研究的回想与思考
谈国内外设计思想的印迹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浅谈司法鉴定特性及鉴定体制改革的构想(1)论文
我国东北平原民歌的相同特色
新经济时代下的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1)
《落花生》导入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之六
《笋芽儿》教学设计之四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观潮》教学设计之五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之二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之三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之四
《新型玻璃》教学谈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之一
《笋芽儿》教学设计之三
《笋芽儿》教学设计之一
《笋芽儿》教学设计之二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