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

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9

生态学视阈下的中国新人口问题及人口生产

摘 要:人口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但是,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4-2-1”家庭,这种家庭过去也有,但并不普遍,现在成为普遍的。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它导致中国新人口问题,例如老龄化问题、少子化问题、失独家庭问题、未富先老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十八届五中全会调整为,“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以应对人口问题的挑战。人口是生产力,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力量,这是人口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遵循人口生产的规律,对人口生产进行生态设计,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学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人口问题;人口生产力;人口生产的生态设计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人口生产力创造人才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伟大力量。人口快速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但是,同工业文明的所有成就有负面问题一样,人口快速增长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压力。这就是所谓“人口问题”,发达国家的学者称之为“人口炸弹”。为了这颗炸弹不在中国爆炸,政府把计划生育列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这是人口生产的一种设计。十八大五中全会调整这种设计,改为“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计划生育法草案,提倡奖励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子女,延长生育假奖励和其他福利待遇。这是调整人口政策以应对新的人口问题。

一、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生态学分析

工业文明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它区别于农业文明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和产品非常有限,只能养育不多的人口。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工厂化、规模化、自动化、电气化和商品化,生产和产品极大地丰富。它使人口生产出现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对人口生产提出要求;二是产品极大的丰富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这两种变化导致世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马克思和恩格斯讴歌了工业文明的这一伟大成就,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1

(一)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伟大成就

渔猎时代,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 000万;农业文明时代,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至1800年,全世界人口达到10亿。这是农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最高成就。世界工业化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这个“法术”就是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它的人口学意义是,第一,所有这些事业的发展,要求大量劳动力,对增加人口提出迫切的要求;第二,工业和农业发展,生产了非常丰富多样的产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两者相互促进,造就了工业文明的人口生产的伟大成就,1974年世界40亿人口,2014年增至77亿。

(二)“人口爆炸”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1956年,美国社会学家赫茨勒发表《世界人口危机》一书,他说:300年来,“实际上,世界人口就像氢弹爆炸一样骤然增长了若干倍”。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保罗・埃利希出版《人口炸弹》一书,直接以“人口炸弹”为书名,他警告说:“我们将会被我们自己的繁殖逐渐湮没。”接着,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伊提出“人类困境”概念,他认为,人类困境有种种表现,第一是人口爆炸。他绘制的“全球人口爆炸示意图”,是氢弹爆炸后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向四方扩散,形象地比喻全球性人口爆炸。他说:“人口爆炸和人类需求的爆炸,在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是无比悲惨和不幸的源泉。”他把人口问题列为“现代人类衰落综合症”10个要素的首要因素,人口增长过快是“不治之症的癌症转移”,是人类困境的头号问题,是“人类走向堕落的根源”。西方研究全球性问题的许多著名学者,把人口爆炸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的首要问题,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

1.什么是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的含义是,第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世界人口太多;第二是人类消费需求增长过快。所列举的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时间表是: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到20亿,1960年增至30亿,1974年增至40亿,1987年增至50亿, 1999年达到60亿, 2005年增至65亿。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则显示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 2014年达到77亿,人口学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至100亿。这是人口爆炸的速度和规模。

2.人口不是炸弹

依据生态学观点,我们认为,人口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一人是生产者,在生产自身的同时生产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地生产社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同时不断地生产着自身,即人口增长;二人是消费者,人消费物质资料才得以生存。人类生存是人的内在价值;发展经济实现人类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目标,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产品被消费掉,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它要求和促进人的消费,生产和消费,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双双不断增长。人口增长,社会物质生产增长,人类消费增长,所有增长是在自然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对自然和环境形成不断增长的压力。

也就是说,人口增长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发展,人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人的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人口增长和人类消费增长是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但是,20世纪中叶,工业文明的成就达到最高峰,随着它固有的问题凸现出来,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同样,作为工业文明伟大成就的人口增长也达到最高峰,人口增长率达到人口史上的最高峰。有报道说,1965―1970年世界人口增长率为2.11%,为增长率的最高峰,从此世界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2013年为1.3%。同时,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现出来,出现所谓“人口问题”,是这一伟大成就的负面影响。人口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二是人类消费增长过快。值得注意的是,人口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主要是工业文明社会人口的过度消费造成的,人类过度消费的问题比人口数量增长的问题要严重得多。“人口炸弹”理论,说人口增长过快是“炸弹”,会湮没人类自身;说它是“不治之症的癌症转移”,是全球性问题的首要因素。这不是真的。他们的人口问题批判,主要方向和主要力度指向人口增长过快。但是,人口数量不是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人口的过度消费才是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人口批判,不是指向现代社会的过度消费,而且反复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继续促进过度消费。这是不全面的。 3.人口没有爆炸

20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峰,发达国家的人口开始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继续增长,但是随着工业化发展,按照人口生产固有的规律,人口增长在达到它的最高成就以后,20世纪7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率达到峰值以后开始下降,2015年,世界人口增长率约只有1.1%。

1997年8月1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欧盟15国平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1.44个孩子,德国妇女平均生1.3个孩子,丹麦妇女平均生1.4个孩子,意大利1.22个,日本妇女平均生育1.41个孩子,北美生育率高一些,如美国和加拿大这个数字也只有1.8和1.7,已经低于人口更新的水平,从此,发达国家的人口一直负增长或零增长,无论怎样加大奖励力度,都不能扭转人口减少的趋势。

4.“二马”的人口思想

马尔萨斯和马寅初是两位伟大的人口科学思想家。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1798)提出著名的人口论。他认为,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代数基数增长,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过多的人口增长将带来饥荒、瘟疫、战争和各种灾难,因而人类需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工业化早期,还没有出现人口爆炸,他提出这样的人口论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马寅初《新人口论》(1957年,1979年重版)。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的提案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同年6月,他的提案以“新人口论”在《人民日报》(1957年7月5日)发表,文章从10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和控制人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这是中国的人口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化初期,虽然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的国家,但是并没有出现人口爆炸,他提出控制人口和人口有计划发展的思想,这是十分宝贵的。

二、 中国人口问题的生态学思考

中国历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公元前22世纪的夏朝,我国人口1 350万,西汉(公元2年)5 959万,这是中国人口的第一个高峰。经过了1千多年稳定发展,清朝乾隆年间(1741年)首次突破1亿,达14 341万人,坚实了中国的世界人口第一的地位。此后,人口持续增加,1762年,中国人口达2亿,1790年3亿,1835年达到4亿。经百年人口缓慢的波动式的增长,20世纪,1950年我国人口达到5亿5千万,1955年6亿,1965年7亿2千万,1969年达到8亿,1970年8亿2千万,1974年达到9亿,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为11亿,1995年12月16日,我国“12亿人口日”,我国人口迈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13亿6千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8.8%,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具有世界意义。

(一)“多子多福”,中国人口思想

中国人认为,“人丁兴旺”是国家富强的重要因素,历来采取“重民”和“众民”的人口政策,突破1亿人口达到人口一个高峰,这是康熙和乾隆年代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人口政策,“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民众则其国强,民寡则其国弱”,至咸丰元年人口突破4.3亿。不断增殖人口,激发人口活力,这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表现。

中国思想家主张“广土众民,子孙绵绵”。

早在商代青铜器上就铸有“万寿无疆”、“子孙永昌”字样。历代思想家认为,“地大国富,人众民强”这是“霸王之本”。一来人口众多,二来子孙永续,传宗接代,这是中国古代的主要人口思想。

孔子说:“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他主张先要使民“庶”,然后使民“富”,把“庶”(人口众多)列为治国施政的第一件要紧事。他说:“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礼记・大学》)孟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孟子・尽心》)他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可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意思是说,据传说,舜娶唐女为妻,没有禀告父母,因为害怕父母不答应。舜不告而娶,这是怕绝后,是比禀告还要好,是没有什么不对的。墨子主张增加人口,鼓励通过早婚来使人口倍增,他提出人口是生产力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人口缺少,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就必须用“力(劳动),而“力”来自劳动人口增加。

秦汉以后,南朝周朗(425―460年)把人口增殖看作国家大事,宣称治国者“不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宋书・周朗传》),战乱、急政严刑、天灾岁疫、长期服役等是当时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若要使人口迅速增加,必须消除天灾人祸,让人民安居乐业,夫妻团聚,并提倡早婚。他甚至主张强制推行早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明朝丘也极力主张增殖人口,声称一国人口的多少关系到国势的盛衰,“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大学衍义补・蕃民之生》)。天生万物都必须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劳动人口增长,财富才能增长;没有庶民则国不成国,君不成君,因此君主必须掌握户口数量,鼓励人口增殖。

孙中山先生认为,人口多是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巨大力量,一百多年来,中国受尽种种侵略和欺负但没有亡国,这是由于中国人多的缘故。他说:“各国人之所以一时不能来吞并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比较,还是太少。”他主张增殖人口,他说:“若他们逐日增多,我们中国却依然如故,或者甚至于减少。”这样,“如果美国人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现在,虽然情况有了变化,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仍然是中国强盛的一个重大因素,是我们的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思想家多主张人口是国家的巨大力量,不断增殖人口才不会亡国。 毛泽东继承这种人口思想。他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他的人口思想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和人定胜天,主张人多力量大的观点,他说:“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我说现在还是人多好,恐怕还要发展一点。”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

中国古代“多子多福”的人口思想是正确的;孙中山先生主张增殖人口是正确的;毛泽东“人是第一宝贵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些人口思想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和遵从,是中国人口生产的占主导的思想。它创造了中国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但是,西方学者“人口炸弹”的人口思想是不正确的。因为没有“人口炸弹”。

(二)中国人口太多和太少的“两颗炸弹”

遵循中国“重民、众民”的人口思想,创造了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7年共增加人口10 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 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13年新增加人口21 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 702万人;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6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 600万。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 367万人。这被认为是一个人口太多的世界。1980年,中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1970年),下降到1.8(90年代以来)。30年时间,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中国少出生3亿多人。这是一个人口太少的世界。

1.中国人口的“两颗炸弹”

人口本来不是炸弹,鉴于“人口爆炸”思想的重要影响,我们在中国人口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中,借用了这个概念。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发表记者梅冰《中国人面临的两颗“人口炸弹”――中国社科院学者余谋昌谈21世纪中国人口战略》一文。文章开头,记者的导语说:“20世纪是全球人口大爆炸的世纪。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过多被认为是面临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最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学者余谋昌先生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我国的人口问题不仅存在‘太多’的一方面,还存在‘太少’的一方面;到了该深入思考人口政策的时候了,记者特作访谈。”1

这次采访的内容是1999年夏、秋,我在海口的一个讲习班,以题为“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思考”的多次讲演所说的。第一个标题是“当今世界人口问题的特点,人口太多和太少的挑战”。第二个标题是“中国人口问题,同时存在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的双重挑战”。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因为‘独孩政策’的问题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人口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成为比人口数量更重要的问题”。

这时,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已经到低于人口更新的水平。它的严重性,我援引美国《未来学家》的文章说: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各个发达国家走向集体‘自杀’。这些国家的出生率低,老龄化赋闲人口的队伍日益庞大,赡养他们的负担越来越沉重,超过了年轻人的承受能力。他们只能通过减少抚养关系来减轻负担。这意味着他们要少生或不生孩子,进一步促使人口出生率下降”。

我国人口生产就是这样的。这是一种“集体自杀”?而且,人口过多并不是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是这样的话,例如,如果人口过多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那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以后,环境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真正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方式的负面影响。因而,如果要说“炸弹”的话,人口过多不是“炸弹”,人口太少才真是“炸弹”。人口太少的问题比人口过多的问题更加严重,而且更难以解决。

2.中国放弃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

实行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中国人口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1970年至1980年10年间,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从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80年的11.87‰,2013年的1.18‰,成为全球人口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或者说,197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很快下降并稳定在1.8左右,30年的时间,我国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全国少出生3亿多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对世界人口控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这种贡献是以牺牲中国利益、以失去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国家的地位为代价的。30年以后,中国将不再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最多的地位。1850年中国人口约4.3亿,占世界人口的34%;1949年,中国人口5.41亿,占世界人口的22%,1990年,中国人口已达11.4亿,仍然保持在22%左右;现在中国人口约13.7亿,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为19%,但出生人口仅占世界出生人口的12%。联合国根据现有生育率预测,未来中国人口将持续下降,30年以后中国就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100年,我国人口可能下降到只有世界人口的3.1%左右。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不仅是荣誉,而且是中国强大的重要表现。1999年,在海口关于人口问题的讲演中,在讲到孙中山先生“人口多是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巨大力量”的话时,我离开讲稿说了几句话,我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问题太重要,几十年后中国不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你们要准备好回答你们的孩子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会变成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0年,中国少生3亿人,人们说这是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不错,它为好几届政府减轻就业、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生活、社会保障的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以制造了中国新的人口问题为代价。解决新的人口问题,将增加以后好多届政府的巨大的压力。 (三)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1999年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讲座和采访中,我提出“中国新的人口问题”,但是,当时只讲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质量问题,其实有比这更加重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结构变化衍生的问题,“4-2-1”家庭衍生的问题。“4-2-1”家庭,这是中国特有的人口现象。它指由4位老人、2位有劳动能力的人、1位小孩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过去也有,但并不普遍。当社会的小孩只是独生子的时候,这样的家庭就成为普遍的了。大家知道,家庭在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国,国就是家,家就是国。作为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它是个人生命开始的源头。家庭的要义,一是“保护”(安全);二是“延续”。“4-2-1”家庭,导致“保护”(安全)和“延续”都出了问题。这改变了中国家庭的性质,出现新的是人口问题。中国新的人口问题在“家庭问题”上集中表现出来。30年严格控制生育,中国社会少子化、高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同时和同步出现,具有新的人口学意义,成为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老年人因为有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是家庭和社会的富贵财富。现在,随着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表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 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 755万人;2015年, 60岁以上的人口为2.16亿,占总人口的16.7%,我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4-2-1”家庭普遍出现,人口结构严重不平衡,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新的人口问题

老人社会保障问题。高龄化人口快速大量增加,造成照护老人的社会成本支出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开支、退休金和医疗费用的大大增加,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越来越少的就业人口为赡养越来越多的老人,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不堪重负。例如据报道,1978年全国退休金额17.3亿元,1987年为238.4亿元,1997年用于老年人的开支占工资总额的19.6%,到2030年将达工资总额的48%。2013年6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发布,该基金资产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 060.37亿元。养老成中国经济“绊脚石”。它会不会导致国家退休金危机,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空巢家庭”问题。传统中国家庭,老人有子女和儿孙陪伴,享受天伦之乐。现在,“少子化”家庭,为了赡养4位老人和1位孩子,有劳动能力的人外出打工和就业,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所谓“空巢家庭”。现在城乡这样的家庭超过50%,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孤独的老人缺乏亲人的陪伴和关照,没有亲情和天伦之乐,那有什么快乐、幸福和尊严?这已经是一个伦理问题。

一大把岁数已经到了享受天年的时候,空巢老人还要承担照顾、管理和教育孙儿的责任。这是难以完成的事,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寂寞艰难的生活,巨大的精神压力,纠结难耐的心理负担,许多人又疾病缠身,已经力不从心,做不好时常常责备自己,特别是疏于管教,如果孙儿出了一点事,心理更是难以平静。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心理生活,均处于极大的压力中。

未富先老的问题。中国老龄化同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 000至1万美元以上,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老人的快乐生活。但是,中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 000美元,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的经济实力非常薄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人口结构,如何度过这个难关?这是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我国老年人持续增长,依据人口学预测,2030年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到2100年,老年人口将高低于3.5亿人,2055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最多的时候将接近4.5亿人。我们有能力应对这样的人口问题吗?

2.人口“少子化”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少我们的未来就要打折扣。生育率下降,幼年人口逐渐减少,人口学用人口出生率表示:出生率17.0‰~15.0‰时为正常,1996年我国人口出生率16.98,还是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999年出生率14.64,这是少子化开始;13.0‰~11.0‰,已经是严重少子化,2002年出生率12.86,严重少子化;2008年至今持续严重少子化。

中国社会已经老龄化,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社会又严重少子化,少子化速度超过老龄化。少子化表示人口结构重要变化,它带来一系列人口问题。(1)少子化的副作用是高龄化,是一个老人多、小孩少,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化的时代。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逐渐变少,造成人口不足,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2)少子化表示社会变老,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消失。(3)人口少子化加大失独家庭的系数。

严格的计划生育导致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人口现象,还有一种被称为“边缘人”的人口现象。

3.失独家庭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失独家庭”是独生子女死亡,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已经失去再生育能力却又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独生子女是现代中国家庭最富贵的资产。中国传统家庭重视传宗接代。“中年丧子”,而且是唯一的独生子,这是最大的人生悲剧,不仅老了以后没有人赡养,而且家谱靠自己不能再连续。这是刻骨铭心之痛。

失独家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量的,因而成为重大的人口问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已经无后的家庭有67万之多。2012年,失独家庭达100万。人口学统计,1915年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人,由于种种风险事件的突然发生造成死亡,它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而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失独及其后果引发严重的人口问题。 失独恶化空巢家庭规模。我国空巢老人,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失去独生子女的人,虽然现在不是老人,但老年人以后肯定是失独老人。严格控制人口后第一代独生子女正陆续进入老年,没有子女赡养他们,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数以万计的老人,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

失独导致严峻的经济问题。失去独生子女的人老年以后,支持一千万失独家庭的社会成本,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谁来支付这笔巨大的支出?

失独导致的伦理问题。“延续”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中国文化重视承传,中国家庭看重延续香火,中国人努力延续家谱,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失去独生子女,断了香火不能再延续家谱,责任不在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谁应承担这一伦理责任?

基因(DNA)多样性损失。失去独生子女,这不仅是家庭的不幸,而且是民族的不幸。他们的遗传基因消失,是中华民族基因多样性的损害。有人问“美国的校车为什么要做得这样结实这样高级?”回答说:“谁能保证车里的孩子未来不是美国总统?”这里讲的是基因多样性的问题。据报道说,拥有成吉思汗遗传基因的直系后代,在世界各地有约1 700万人,约占全球人口的0.5%,其中甚至包括了英国皇室等。

中国人的基因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富贵资产。失独家庭失去的不仅是宝贵的独生子女,而且是“失独家庭”独生子女父母二人基因。它永远地没有了,是不可弥补的。这是中华民族基因多样性的损害。现在,我国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也就是说,1 000万户失独家庭,会有2 000千万人的遗传基因永远地消失。这是我上文说到的人类的“集体自杀”。

4.未富先老,劳动人口减少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中国13亿人有9亿劳动人口。这是中国力量的重要表现。9亿中国劳动者,被誉为勤劳的“蓝蚂蚁”,创造了中国崛起的伟大奇迹。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到达峰值,为9.4亿,被认为是中国人口红利最大值。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值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被称为我国人口红利的拐点。此后劳动人口数负增长,每年净减少3 000万,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预计到2020年大体上降至9.1亿。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0.1%下降到66.0%。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劳动人口减少,人口红利缩水甚至消失,中国成为第一个“未富先老”大国"。这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

5.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人口学意义和问题

一个家庭,首先要有男人和女人,并从而有孩子才组成家。男人、女人、老人、中年、青年和小孩,按一定的比例组成有机和谐的整体,才得以待续发展,“家和万事兴”。如果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不能成为一个家庭。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男人,它同失独家庭一样是非常不幸的。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男女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这个数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是逐步扩大的。

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男女性别比高达118.58;2014我国人口达13.678 2亿人,男性人口70 079万人,女性人口64 703万人。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数据是准确的,那么,中国男人比女人多5 376万人。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另一个人口学数据是:2006年0~26岁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 402万人。这是比较可靠的数字。

在没有严格生育控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多生孩子进行调节。但是,严格实行“独孩政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由男人承传香火延续家谱,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保证有一个男人。这样就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这是人口结构不协调的重要表现。它不符合人口发展规律。男人比女人多3 000万,也就是说,有3 000万人找不到妻子,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这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带来严峻的挑战,是一个重大的人口和伦理问题。

只有男人不能组织家庭,没有家庭的“保护”和“延续”的功能,没有夫妻生活,这是不符合伦理的。它的人口学问题,类似“失独家庭”的问题,比如不能再延续家谱,比如遗传基因的损失,或者它甚于“失独家庭”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失独家庭、劳动力减少、男女比例失衡,这是我国新的人口问题。如果要说“人口炸弹”,那么,中国2亿多老年人,1千万个失独家庭,3千万光棍儿,这是真的人口炸弹。一二十年内,它就要爆炸,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吗?从人口学的角度,这是由“4-2-1”人口结构引起的。

三、生态文明的人口生产的生态设计

人口作为社会主体,是社会的基础。人口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部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它同其他物质生产一样是需要设计的。我们的目标是,依据生态整体性哲学,遵循人口发展的生态学规律,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协调持续发展,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世界。

(一)生态哲学――人口生产的理论基础

人口生产,或人口问题的生态学思考,首先需要把人口作为一种生产力,研究人口生产力以及它在世界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以生态整体性观点看待人口生产和人口问题。生态哲学的自然价值论认为,世界的物质生产,有4种生产力,推动4种物质生产过程,它们都是创造经济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4种生产力(或生产力的四种因素)是:自然生产力(自然因素),人口生产力(人才因素),社会生产力(社会因素),智慧生产力(科学因素) ;它推动4种物质生产过程(生产力发展的四种形态):自然物质生产(自然形态),人口生产(人才形态),社会物质生产(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生产(科学形态);创造4四种经济价值:自然价值(生态资本),人才价值(人力资本),劳动价值(社会资本),智能价值(知识资本)。1 我们用图1表示:

1.人口生产在世界物质生产中的地位

人口是生产力,人口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部分,是创造价值的重要力量。这应该是人口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人口爆炸”论者,主要从人口是消费者出发。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口不仅是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

人口问题的研究首先要超越这种观点,要超越现代哲学和经济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现代哲学和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只有一种,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是唯一创造价值的过程。《辞海》的生产力定义是:“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生产力,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亦称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辞典》对生产力的解释是:“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指发展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物质生产力。”这是经典哲学和经济学的结论,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定论。

生态哲学依据生态整体性观点认为,有4种生产力,推动4种物质生产,创造4种经济价值。图1表示,4种生产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自然物质生产是其他3种物质生产的基础,依次外圈是内圈的基础;生产力是不断进化的,自然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智慧生产力,它的进化路径表现生产力的层次性;同时,它表现生产力的历史性,最早自然生产力决定整个世界的进程;人在地球上产生,这是地球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地球发展进入人类阶段,人作为一种生产力参与地球物质运动,成为一种巨大地质力量,完全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人本身是巨大的财富,即人力资本;同时,它作为生产力的人才形态参与生产过程,又是创造商品和其他物质的基础;未来,智慧生产力成为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的人口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和智慧生产力的基础,毛泽东说“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这是人口理论的哲学基础。人口生产力主要表现,一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生产;二是人作为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参与社会物质生产和自然物质生产。两者都创造巨大的价值。马克思认为,人是主要生产力,他说:“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1他又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2这是我们的人口问题生态思考的理论基础。

2.人口生产力的生态学分析

人口生产力是“主体生产力”。人参与生产过程,人本身成为主要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它是生产力的人才形态,马克思称为“主体生产力”,或“个人劳动生产力”。主体生产力,表现在自身生产上,是人口生产力;参与社会物质生产,是个人劳动生产力,即个人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体力、技能和智力的总和。人的体力,指人的自然能力和生理能力。这是人的简单的和初级的能力。人的技能,指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能力和技巧。这是人的中级能力。人的智能,指人的学习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人的高级能力。3

人口生产,包括人口数量的生产和人口质量的生产。这两方面的生产,在人类史上都沿上升曲线不断提高。但是,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率连续下降,人口数量在未来将出现负增长。人口质量生产有两个趋势:一是人类平均寿命和人的知识水平等不断提高,表示人口质量提升;二是人的体能和人的生育能力等方面有下降的趋势,表示人口质量的下降。在严格的生育控制的情况下,人口素质的生产有两个问题:一是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差一些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影响中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计划生育列为国家基本国策时,主要政策指向是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影响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

现在,我国人口生产、人口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比人口数量更为重要的问题。中国人口问题的本质方面,已经从数量控制转向提高质量。“中国妇女生育孩子之少,已经不能替代她们自己了”,要放开人口数量生产,要着力提高人口质量。

(二)遵循生态规律设计人口生产

我们从人口是生产力的观点思考人口问题,说明“人口爆炸”不是真问题。人口生产作为世界物质生产的一种形式,它遵循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使出现问题,按照客观规律运行的必然性,它会进行自动调节,人类行为可能起促进调节的作用,但是不可能改变客观规律的必然性。自然物质生产是世界物质运动过程,它由世界物质运动规律决定,是自然而然的,它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说“自然灾害”是一个问题,那是由人的利益定义的。“灾害”是自然物质运动过程,它推动自然物质进化,是自然物质运动和进化的一种形式。

人口生产、社会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在自然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它们是自然物质生产的进化和发展,或者说,它们是自然物质生产的不同层次的实现形式,知识生产是它的最高实现形式。这三种物质生产是在人主导下进行的,由人的意识、信念、思想、意志、知识和行为等决定,这种主观性的决定,可能会有不符合或违背客观规律的情况,因而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人口问题,它是人口生产不符合或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

1.马尔萨斯的人口生产规律

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即人口发展的三个规律,马氏的人口三定理。它们是:(1)人口的制约原理,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存在一种正常的比例,即“人口的增长,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人口的增殖原理,“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也随着增加”。(3)人口的均衡原理, “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三个原理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作用的。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最终将实现均衡,但是这种均衡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种种“抑制”的产物。 这是人口学家提出的规律。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规律。

2.遵循人口规律设计人口生产

我们关于中国新的人口问题的生态学分析,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得到人口生产规律的知识。

中国新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人口结构不合理,也就是说,不符合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产生的。它来自“4-2-1”家庭的人口结构。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失独家庭、劳动力减少、男女比例失衡”这样的人口问题。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是1.18,2011年和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的生育率为1.04和1.26,已经在人口可替代可更替水平之下。1.4的生育率就意味着每一代人出生人口将减少36%,这还没有考虑未来十年生育旺盛期女性减少近半的效应。低于1.4,这种人口趋势显然不符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0年。这将是中国社会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将给中华民族带来难以估量且无法逆转的巨大损失。

据此我们认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生产的主要规律,或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的主要规律。具体地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两条重要原则:

(1)一对夫妻平均生育2.2个孩子的原则。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对夫妇需要平均生育2.2个孩子,人口才不会衰减,才能维持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家庭的人口结构是“4-4-4”,或者“4-4-5”。也就是说,家庭的人口结构是:4位老人+4青壮年+4(5)位小孩。这是人口生产的重要规律。

(2)人口生产,必须保证足够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的原则。有了高素质的人口,即使出现人口问题,也是有办法解决的。

现代社会人口生产的重要性,因为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第一资源”。当下社会,是否具有高素质、高智能的人才,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重视人力资本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人才生产,积累人力资本,对建设强大国家具有关键性作用。教育在人口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教育事业应列入人口生产范围,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应有妥善安排和高度重视,全面安排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投资和建设,创造更多高智慧的人才。

关于教育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性,牛文元教授指出,认知科学表明,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之间有一种量的关系:人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获得,社会所要支付的代价比为1∶3∶9。也就是说,一个人获得健全的体魄所支付的社会费用为1时,支付其同时获得技能的费用为3,支付其同时获得智能的费用为9,即社会支付成本为一列等比级数1∶3∶9。从人才价值,或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角度,体能、技能和智能的比值为1∶10∶100。也就是说,一个具有体能的人,他所能创造的财富大约仅能维持他本人的生存;同时具有技能的人,可能创造其10倍的价值;同时具有智能的人,又可能创造其10倍的价值,即100倍于只具有体能的人所创造的财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为另一列等比级数1∶10∶100。他说:“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就是通过塑造、改善、培育、拓展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空间,不断提高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如果我们以文盲作为仅具有体能的人,以第二产业从业人口作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以科学家工程师作为具有智能的人,可以列出‘人力资源能力方程式’。”按照这一方程式进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投资,具有重大的投资回报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永远的丰碑──孔子
乘着音乐的翅膀
孔子办学
岁月如歌——初三的“光盘”
乘着音乐的翅膀,翱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发生在初三的故事
仁者无敌——孟子的人生哲学
千金难求真性情
你的鲜艳让我们豪情满怀
西部的歌声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用心灵歌唱
二泉映月
关于优化劳务派遣管理的探讨
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策略之我见
论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油田HSE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探析-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从三江并流想国企管理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对现代企业管理中5S管理应用的探讨
国企管理应符合所有制性质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国有金融企业客户关系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变化
群塔防碰撞方案
园林施工定额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下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儿子》 考点练兵1
《我为你骄傲》 教案讲义2
《三个儿子》 范文习作
《三个儿子》 考点练兵2
《三个儿子》 教案讲义2
《三个儿子》 重难点分析
《我为你骄傲》 训练素材
《三个儿子》 教师语录
《我为你骄傲》 写作指导
《我为你骄傲》 范文习作
《我为你骄傲》 教案讲义1
《三个儿子》 知识点精析
《我为你骄傲》 相关介绍
《三个儿子》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三个儿子》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