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3
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流动
" 【内容提要】清代咸丰朝以后,华北四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这一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严重的人口压力和由此产生的谋求基本生存条件的迫切需要,造成了华北地区人口成百万地向东北和内蒙古地区迁移。在人口压力的驱动下,近代华北农村技术经济作物的扩大,亦农亦商的普遍趋向,以副补农的普遍存在等,都可以视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表征。判断明清以来中国农业有无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的狭窄范畴。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应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关 键 词】人口/华北农村
【 正 文】
人口压力与小农经济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解明清以来资本主义化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讨论,对美籍学者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3年版)及《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规范认识的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等论著中提出的理论模式,国内学界评价不一。本文拟在考察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其鞫幕∩希突谱谥窍壬睦砺厶岢鲎炯煌字Γ衅碇刚?BR>
从区域地理的角度而言,本文所指的华北地区指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以长城为北界,秦岭-淮河为南界,包括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周边地区,虽较黄氏所指范围更为广泛,但对问题的讨论当不会有太大影响。
一
光绪元年(1875年),华北各省出现旱象,至1877-1878年(阴历干支丁丑、戊寅年)达到巅峰期,并波及陕西、陇东、川北及苏、皖北部,史称"丁戊奇荒"。整个华北呈现出残破不堪的局面:
山西"平、蒲、解、绛、霍、隰赤地千里,太、汾、泽、潞、沁、辽次之,盂、寿以雹,省北以霜,其薄有收者大同、宁武、平定、忻、代、保德数处而已。"(注:王锡纶:《怡青堂文集》卷6。) 河南全省有87个州县报灾,饥民五六百万,"被灾之广,受灾之重,为二百数十年来所未有"。
山东青州饥民"不得不以五谷各糠并草种以及树叶树皮磨面充饥,其中老弱不堪行动,不能自如,只得坐以待毙……自缢、投井、投河、服毒者,种种情形,笔难尽述"。
直隶灾情极广,仅河间一府就有灾民200余万,灾情之重为"数十年所未有"。为死里求生,武强、霸州、通州等地灾民纷纷组织武装,进行抗粮斗争(注:参见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86-97页。)。
二
华北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在人口数量消长的基础上展开的。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发时间早,人口相对集中,因而自古以来,华北地区就是人口流动的主要迁出区。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就征发数十万人越南岭、征越族,在岭南地区建立郡县,这可以视为北方人口南迁的先声。至西汉后期,华北平原地区人口集中,而长江流域人口却相对稀少,江南虽开发困难却易于维持生计,故而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成为人口流动的主流。大而言之,自秦汉至元末,华北地区的人口南迁出现过三次高潮,即西晋永嘉年间、唐安史之乱后和南宋靖康年间。这三次南迁高潮几乎遍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时间持续百年以上,移民总数均在百万以上。葛剑雄先生明确指出:"从秦汉至元末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是中国移民史上最重要的一章。"(注: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510页。)时至明代,南方地区不仅再也无法容纳过多的华北移民,而且连本地人口也不得不向西南边疆、山区和海外寻找出路了,中国人口流动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明代,尤其是明初,华北地区人口流动的主流是本区域内的自迁,即山西人口向中原地区的迁移。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再一次陷入混乱的局面,先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继则朱元璋出兵江淮,举师北伐,收复中原,北定京都。加之元末以来,中原地区灾荒频仍,水旱并袭,致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而山西大部分地区则风调雨顺,天灾人祸很少波及,是一个相对人丁兴盛,安定繁荣的历史时期。《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189万余,河北人口189万余,而山西则有403万余,相当于河南、河北人口之总和(注:《明太祖实录》卷14。)。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户部郎中刘九皋建议:"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则认为,"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注:《明太祖实录》卷193。)当时,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平阳一带人口稠密之县,且地处交通要道,以此作为迁民的重点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据载,明政府曾在洪洞城北二里的广胜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广胜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成为移民外迁的集中地,于是便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绵延神州的民谣(注: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资料,包括正史、方志、碑刻、族谱、传说等极为丰富。详见张玉吉等《洪洞古大槐树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从明代山西移民的迁出地来看,除洪洞而外,平阳、太原、泽州、潞州、辽州、沁州都有大量人口迁出。而移民的迁入地主要集中在豫、冀、鲁三省。吸收移民最多的地区是:河南省之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归德府、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河北之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山东之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另外,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也吸收了不同数量的移民。
概而言之,古代华北人口流动表现为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明代华北地区人口流动则表现为本区内部的迁徙--山西人口向中原地区的迁移;清代以降,华北人口的流向转为"走关东"和"走西口"。古代的三次南迁和明代区域内迁徙主要是军事征战及天灾人祸引起的,而清代华北人口大量向边疆地区迁移的动力则是谋求基本的生存条件。这种迁移表明,近代华北地区已承受着严重的人口压力。
三
明清以来,中国农业有无发展?黄宗智先生是以劳动生产率的增减为标准的,而劳动生产率又以单位工作日报酬作为惟一标准。我认为,"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是一个相对狭小的范畴,这是因为,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有各类技术农作物、家庭手工业、家庭副业等收入。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应当计入这些生产项目的收入,然后按总产值确定其是否发展。事实上,随着人口压力的加重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农业生产中除粮食作物的收入外,农民的其它收入日渐增多。且不说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实际上是很难精确计算的指数(注: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57-160页。),把粮食作物收入以外的其它收入排斥在外,显然是欠妥当的。
以近代华北农村的具体情况而言,在严重的人口压力驱动之下,技术农作物、亦农亦商、以副补农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些都可视为农业经济发展的表征。这里仅就此三个问题简略述之。
第二,亦农亦商的趋向。亦农亦商,甚至弃农经商的现象日益成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普遍趋向,其中原因除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工商业利益的驱使外,人口与土地关系的紧张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明清以来以山西最为典型。明清之际,山西商业、金融业一度执全国之牛耳,进入近代,山西商业之繁盛、商人之众多,亦为时人所赞叹,仅1918年统计,全省商户就达54640户(注:《山西省第一次人口统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当然,此时所谓的商户和商人,除了那些拥有巨资的票号和大资产者外,大部分当是"离土不离乡"的中小商贾,即所谓"不携眷,不娶外妇,不入外籍,不置外之不动产。业成之后,筑室买田,养亲娶妇,必在故乡"(注:民国《徐沟县志》,《民生志》。)。但是,人口压力乃是推动山西商人足迹遍四方的主要动因之一,试举各地方志资料如下:
五台,"晋省以商贾为重,非弃本而逐末,土狭人满,田不足耕也。"(注:光绪《五台新志》卷2,《生计》。)
太谷,"以田少民多之故,商于外者甚多,中下之家除少数薄有田产者得以耕凿外,余皆恃行商为生。"(注:民国《太谷县志》卷4,《生业》。)
沁源,"近年来增加人口,生计较难,而业商者较前为多矣。"(注:民国《沁源县志》卷2,《风土略》。)
平定,"户口日繁,计地所出岁莫能给,力农之外多陶冶铁器以自食,他若贾易于燕赵齐鲁间者几十之五。"(注:光绪《平定直隶州志》卷5,《食货》、《风土》。)
曲沃,"至于利之所在,趋之若鹜,服贾走四方者,踵相接焉,则固土狭人满,恒产不赡之所致也。"(注:光绪《续修曲沃县志》卷19,《风俗志》。)
芮城,"人稠地狭,营商于外者甚多。"(注:民国《芮城县志》卷5,《生业略》。)
山西如此,直隶、山东、河南也情况略同。河北昌黎县志即有"惟因人稠地狭,习商者三分之一"的记载(注:光绪《昌黎县志》卷5,《风土志》。)。值得重视的是,亦农亦商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增加了农业以外的其它收入,而且是提高小农素质的进步现象,实为明清时期华北农业发展的重要表征。列宁在谈到俄国的情况时即有肯定的论述:"与居民离开农业而转向城市一样,外出做非农业的零工是进步的现象,它把居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漩涡。"(注:《列宁全集》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530页。)
国外学者将人口压力提高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高度来认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黄宗智先生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模式也给国内学界以诸多启发。然而,判断明清以来中国农业有无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上。我以为,衡量农业发展的标准,应当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就生产力而言,上举技术农作物、亦农亦商、家庭副业各方面,都应视为发展才是。至于生产关系方面的进化,学界已多有研究,兹不赘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妈妈病了
- 快乐识字
- 灭蟑记
- 我一人在家,有人敲门
- 中秋节
- 逮老鼠
- 不要捉青蛙
- 肮脏的马路
- 元宵节
- 老师不在的时候
- 换种方法
- 看球赛
- 钓鱼
- 我是妈妈的好帮手
- 我跟妈妈反着来
- 优秀教师工作总结
- 电力新员工工作总结
- 电力个人工作总结
- 电力员工培训总结
- 民警见习总结
- 电力新员工培训总结
- 大学生村官季度工作总结
- 2012年个人工作总结
-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 电力个人总结
- 暑期三下乡个人总结
- 中学生暑假生活总结
- 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
- 大学生暑假生活总结
- 简述自由、“任性”与主体性的张扬
- 美国对外国人联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的讨论
- 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的讨论
- 浅谈客观时空的实践构成
-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 发挥基层税务机关的职能作用
- 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 我国税收环境的浅析
- 陕甘宁边区农业税收的特点和作用
- 所有权形态看中英中古赋税基本理论的差异
- 关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源探析
-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完善的配套措施的浅议
- 略论价值观念更新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 关于税费改革的的意见
- 人生与自由的矛盾
- 左琴科小说──狗鼻子
- 例题精析
- 《陶罐和铁罐》片断赏析
- 《陶罐和铁罐》多音字组词
- 学法提示
- 句子解析
- 重点问题解析
- 《陶罐和铁罐》片断赏析
- 再读《陶罐和铁罐》
-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陶罐和铁罐》教学随笔
- 写作特点
- 《陶罐和铁罐》词语理解
- 借语文活动课形式教学《陶罐和铁罐》
- 句段学习指导
- 教《陶罐和铁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