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9
对发表权诸问题的再认识
关键词: 发表;发表权;作品著作权 内容提要: 对发表权性质的争议实际上源于对发表权的不同定义,纯粹意义上的发表权只具有著作人身权的单一属性。发表权的属性决定了其作为一项独立权利存在的重要意义,发表权不能单独行使的论断是片面的。
发表权是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选择权,其行使与作品的状态无关,所谓发表权一次用尽的理论不能成立。在立法上引入“作品内容的首次公开权”并以“较为紧密的人格联系”作为判断是否构成“公众”的标准,能够实现对作者权利的周全和合理保护。
发表权是我国《著作权法》所明文列举的第一项权利,在地位上也被认为是著作权中的首要权利。本文以对发表权性质的认识为出发点,旨在对发表权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新的认识。
一、发表权的定义及性质 在著作权的各项具体权利中,发表权的性质最具争议性。虽然认可发表权独立地位的国家都将发表权规定在著作人身权中,但在著作权法理论上,发表权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兼具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双重性质的权利,甚至有人认为其性质就是纯粹的著作财产权。
进而又有发表权不能单独行使的论断以及对发表权独立性的质疑。笔者认为,关于发表权性质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争议,均源于对发表权定义的认识。
纵观各种关于发表权的定义和理论观点,发表权一词实际上是在三种含义上被使用:1.“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或情感,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即是决定是否将作者的思想或情感向世人公开。
在这一意义上的发表权,具有强烈的精神性、隐私性色彩,无疑应当属于著作人身权的范畴。2. “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
将作品公之于众,就是以发行、表演、展览或播放等方式传播作品,发行、表演、展览或播放的形式与过程,同时就是发表的形式与过程。进而言之,行使发行权、表演权、展览权或播放权等权利同时就是行使发表权,发表权可以被认为是这些权利的总称,是这些具体权利的上位概念。
这种意义的发表权,在性质上应属著作财产权。3.上述两种含义的叠加。
基于这样的定义,发表权兼具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观点就是可以想见的结论了。 显然,后两种意义上的发表权,其实不是纯粹的发表权,是在发表权上叠加了财产权或者直接就是财产权。
发表权应当是狭义上的,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这是一种单纯的人身权,是专属于作者而不可转让的权利。
发表权之所以经常与著作财产权混同,主要是因为二者的联系的确是太密切了。作者在决定将作品公之于众之后,必须通过某种形式才能实际使作品置于可以为公众知悉的状态,作者发表作品的目的也才能得以实现,而这“某种形式”,就是著作财产权领域的问题了。
发表权本身是决定权、选择权,不具有任何财产性质的内容,因发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是连带行使著作财产权的结果;发表权行使目的的实现(限于发表权的积极行使),需要借助著作财产权的权能,因而与著作财产权联系密切。 正是基于发表权与著作财产权的密切关系,产生了关于发表权的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论断—发表权不能单独行使。
该论断的含义是,在行使发表权时,必须同时行使发行权、表演权、展览权或播放权等著作财产权,发表权才能实现,发表权不具有单独行使的意义。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发表权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对发表权的理解。
但是,这一论断同时也是片面的。该论断仅仅是从发表权积极行使的角度立论,不能适用发表权消极行使的情形。
当作者的发表权被侵犯的情况下,作者可以仅就发表权主张法律救济。这既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
同时,发表权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单独地积极行使。比如,作者以向公众口头宣读或在户外公共公告牌上张贴作品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发表的目的,但却与著作财产权的行使无关。
发表权的独立地位经常受到怀疑。英美法系国家在传统上不承认作者对作品的人身权,自然也不会承认发表权,尽管后来也在立法上规定了表明作者身份、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等在大陆法系国家被认为是人身权性质的权利,但发表权仍然不被认可;甚至伯尔尼公约也没有规定作者的发表权。
我国也有学者质疑在著作权法中规定发表权的必要性。但是,发表权作为一项独立著作人身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第一,发表权是言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岁月如歌——那串涩涩的桑葚
- 由衷的欣赏
- 初中生军训日记与心得体会
- 深邃的色彩
- 我班“动物册”
- 孔子,我们永远的神往
- “善待”的快乐
- 岁月如歌——无人喝彩的回忆
- 夫子春秋
- 初中生活的苦与乐
- 《论语》读后感
- 《论语》的温度
- 花样年华
- 岁月如歌
- 岁月如歌——初中生活二三事
- 关于解决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的实现方式与步骤
- 广州地铁五号线第三方水平位移监测的实践
- 从“公务员报考热”看公务员绩效考评制度的构建
- 浅谈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论中华民族传统祖国的意义结构
- 地铁车辆运营记录仪的设计和应用
- 邓小平对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对复合式地铁车站内衬墙开裂原因的探讨
- 轨道交通中的节能坡及其工程应用
- 浅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造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简析
- 北京地铁10号线奥森区间降水方案选择与实施
- 浅谈大国在中亚的利益交织
- 儒学与人际
- 谈论有序的政治参与与中国政治的发展
- 《触摸春天》训练素材
- 《触摸春天》考点练兵 积累篇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二
-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别用眼睛伤害他
- 《触摸春天》范文习作
- 《永生的眼睛》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永生的眼睛》老师语录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三
-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父亲的眼睛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四
- 《永生的眼睛》重点字词梳理
- 《永生的眼睛》重难点分析
- 《永生的眼睛》相关文学常识
- 《永生的眼睛》随堂练习 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