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发表权诸问题的再认识

对发表权诸问题的再认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9

对发表权诸问题的再认识

关键词: 发表;发表权;作品著作权 内容提要: 对发表权性质的争议实际上源于对发表权的不同定义,纯粹意义上的发表权只具有著作人身权的单一属性。发表权的属性决定了其作为一项独立权利存在的重要意义,发表权不能单独行使的论断是片面的。

发表权是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选择权,其行使与作品的状态无关,所谓发表权一次用尽的理论不能成立。在立法上引入“作品内容的首次公开权”并以“较为紧密的人格联系”作为判断是否构成“公众”的标准,能够实现对作者权利的周全和合理保护。

发表权是我国《著作权法》所明文列举的第一项权利,在地位上也被认为是著作权中的首要权利。本文以对发表权性质的认识为出发点,旨在对发表权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新的认识。

一、发表权的定义及性质 在著作权的各项具体权利中,发表权的性质最具争议性。虽然认可发表权独立地位的国家都将发表权规定在著作人身权中,但在著作权法理论上,发表权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兼具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双重性质的权利,甚至有人认为其性质就是纯粹的著作财产权。

进而又有发表权不能单独行使的论断以及对发表权独立性的质疑。笔者认为,关于发表权性质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争议,均源于对发表权定义的认识。

纵观各种关于发表权的定义和理论观点,发表权一词实际上是在三种含义上被使用:1.“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或情感,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即是决定是否将作者的思想或情感向世人公开。

在这一意义上的发表权,具有强烈的精神性、隐私性色彩,无疑应当属于著作人身权的范畴。2. “将作品公之于众的权利”。

将作品公之于众,就是以发行、表演、展览或播放等方式传播作品,发行、表演、展览或播放的形式与过程,同时就是发表的形式与过程。进而言之,行使发行权、表演权、展览权或播放权等权利同时就是行使发表权,发表权可以被认为是这些权利的总称,是这些具体权利的上位概念。

这种意义的发表权,在性质上应属著作财产权。3.上述两种含义的叠加。

基于这样的定义,发表权兼具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观点就是可以想见的结论了。 显然,后两种意义上的发表权,其实不是纯粹的发表权,是在发表权上叠加了财产权或者直接就是财产权。

发表权应当是狭义上的,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这是一种单纯的人身权,是专属于作者而不可转让的权利。

发表权之所以经常与著作财产权混同,主要是因为二者的联系的确是太密切了。作者在决定将作品公之于众之后,必须通过某种形式才能实际使作品置于可以为公众知悉的状态,作者发表作品的目的也才能得以实现,而这“某种形式”,就是著作财产权领域的问题了。

发表权本身是决定权、选择权,不具有任何财产性质的内容,因发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是连带行使著作财产权的结果;发表权行使目的的实现(限于发表权的积极行使),需要借助著作财产权的权能,因而与著作财产权联系密切。 正是基于发表权与著作财产权的密切关系,产生了关于发表权的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论断—发表权不能单独行使。

该论断的含义是,在行使发表权时,必须同时行使发行权、表演权、展览权或播放权等著作财产权,发表权才能实现,发表权不具有单独行使的意义。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发表权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对发表权的理解。

但是,这一论断同时也是片面的。该论断仅仅是从发表权积极行使的角度立论,不能适用发表权消极行使的情形。

当作者的发表权被侵犯的情况下,作者可以仅就发表权主张法律救济。这既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

同时,发表权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单独地积极行使。比如,作者以向公众口头宣读或在户外公共公告牌上张贴作品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发表的目的,但却与著作财产权的行使无关。

发表权的独立地位经常受到怀疑。英美法系国家在传统上不承认作者对作品的人身权,自然也不会承认发表权,尽管后来也在立法上规定了表明作者身份、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等在大陆法系国家被认为是人身权性质的权利,但发表权仍然不被认可;甚至伯尔尼公约也没有规定作者的发表权。

我国也有学者质疑在著作权法中规定发表权的必要性。但是,发表权作为一项独立著作人身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第一,发表权是言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游连续剧
和月亮聊聊天
家乡小镇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无题
珍惜生命,拒绝毒品
课间的帮派
当官的烦恼
宠物世界
交通安全
紧张的十分钟
在比赛中成长
练毛笔字
我的理想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关于学习借签西方经济学理论要有科学态度
浅谈高职教材管理思考与建议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改尝试与效果评价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思考
试析创新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论
浅谈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原著教学问题分析
试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理论·实践·创新:试论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审视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