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以创新创意作品推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以创新创意作品推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0-01-15

以创新创意作品推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意作品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应以创新创意作品推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制订职业院校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创新创客平台、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坚持以学生技能创新为本、坚持与社会实践接轨等具体途径,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 创新创意作品 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64-02

当前,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尤其在职业院校中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还未形成很好的模式,仍受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普遍存在着培养方向定位不清、创新人才层次区分不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形势所迫,社会需要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创新创意人才。因此,在职业院校的领域中加强对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很有必要。本文探索在职业教育中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创造发明活动,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意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提高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依据专业技能人才成才规律,制订职业院校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方案

通常,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律来优化成人环境,在强调创新创意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强调“育人”,它在一定环境的人为培养下,有规律地走向创新创意技能人才的成长道路。它依据专业技能人才成才规律,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师生的技能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应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制度、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技能训练等多方面展开针对性的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分析,遵循创新创意人才成长的特殊性,把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而通过系统的培养工程,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拔尖的创新创意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入行业、企业以分析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同时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创新创意人才。

二、搭建创新创客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以创新创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搭建创新创客(学生)平台,为职业院校创新创意人才培养铺路。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批具有创新创意能力的技能人才,而且需要有发展创新创意的平台。创客平台就是一个集集体智慧、展现创新创意的展示成果的平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重视客观教学,重视职业技术教学,轻创意创造能力的培养。其职业技能培养的方法途径也是模仿的多、创造的少,把实训室变成梦工场,为爱好动手、爱好创意制作的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和交流场所。而创客活动平台是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意实践,研究跨学科的综合性项目,共同探讨交流,最终形成一个汇聚创意的场所,一个让想法变成现实的“梦工场”。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不断拓展课程,将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操一体化。实际上,“创客教育”是以实验室――“创客空间”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课堂与课外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创意应用为核心,以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培养为主导,引进行业创意专家、企业专家参与创客教学,以创新创意作品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创客在完成生产创意作品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创意作品。创客平台的创建,对创意创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以创新创意作品作为教学成果验收的依据。以学校名义,在学生中开展创新创意作品创作活动,安排专门的创意导师来引导学生创新创意,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多动手多思考,创作作品,加强各专业的成果展示,以创新创意作品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待问题,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意技能奠定基础,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开展创新作品的评比,通过评比,不仅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兴趣,而且能将之与创新创意作品的成果验收结合起来有效验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水平;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想融入教学中,制定有效的创新创意保障机制,确保开展创新创意活动成效,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学生。

(三)建设“线上线下”创新作品展馆,全面展示师生的创新教学成果。以创新作品成果展示为基点,建设“线上线下”创新创意作品馆,使学生的创新创意作品不仅可以在网上展览馆展示,而且可以在校内创意馆展示,通过“线上线下”展示各专业各类创新创意作品,让社会及广大师生观赏学生的创新创意作品。同时,通过展览,学生可以借鉴各类创新作品,加强对创新创意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并获得丰富的共享资源。创新创意作品展览成为展示创新教学成果的平台,从而使之成为所有学生“线上线下”借鉴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在职业院校中开展创新创意发明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创新发展的兴趣爱好,又可以U展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实现自我。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及思考,对培养创新创意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启动创造发明活动,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参与度。职业院校可以把创造发明作为教学及学生活动的一部分,把创新教育融入各专业各门课程,每学期开展创新创意活动,开展创造发明系列讲座,搭建学生创意发明交流平台;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造发明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的平台;开展创新创意作品评奖,形成人人参与的竞赛新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尤其在社团中积极调动学生会和团支部的作用,努力为学校营造和搭建开展创新发明活动的良好氛围和平台。在活动中学校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教师可深入学生当中听取意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制订活动方案,有效地开展创新发明活动,巩固学生对参与创造发明活动的积极性。

(二)启动创造发明活动,鼓励学生申报国家专利。学校经过评奖,对学生创作出来的一批具有经济价值的创新作品,专门安排专业导师指导完善,并成立申报国家专利的组织机构,把制作完成的创新创意作品以学校的名义组织申报国家专利,提高学生对创造发明的兴趣,肯定他们的创新创意。这不仅可以提高创新作品的社会经济价值,而且也是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肯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而职业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目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职业院校应开展各种创新创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和学生活动中引导和支持学生学会创新创意,以创新创意作品为验收教学成果的成效,让他们在活动中将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 良,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20)

[3]陈 良.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5

(2)

[4]陈 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现代壁画艺术中的体现[J].芒种,2015

(11)

[5]陈 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构建“2+1+1”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4

(10)

[6]王 飞.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大树小鸟
弟弟生活镜头精彩回放
瞧这看戏迷
我的哥哥
孙老师,我想对您说
美好的回忆
爷爷走了
我爱我的妈妈
可爱的表弟
小歌谜
我的小弟
顽皮的堂弟
我的妈妈
我心目中的德育老师
爱唠叨的妈妈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关于高职教育和谐发展初探
浅析高等教育的数量观与质量观
探讨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试论高职学生政治参与
试论浅析高职高专英语教案
试论高职微积分课程改革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误区
关于高职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韩语听力教学探讨
试论高职外语专业学习指导
试论高职语文口语教学
试论高职篮球课程教学法
《松鼠和松果(教案))》教学2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教学2
《棉鞋里的阳光(A、B案)》教学三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教学
《月亮的心愿(教案)》教学5
《月亮的心愿(A、B案)》教学3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教学3
古诗两首(A、B案)教学1
《松鼠和松果(教案》教学3
《古诗两首(A、B案)》教学
《月亮的心愿(A、B案)》教学2
《古诗两首(A、B案)》教学2
《月亮的心愿(A、B案)》教学1
《棉鞋里的阳光(A、B案)》教学设计四
《棉鞋里的阳光(A、B案)》教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