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的必要性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1.教材定位不够准确。

(1)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教材,都是从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解,其立意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大学教材用起来,对目前已经“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大学新生来说却并不适用,有些内容显得过于浅显,像是一本计算机启蒙的科普读物。过于简单的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浪费了宝贵的课时,建议部分内容精简或删除。

(2)也许是考虑到教材的容量问题,教材中对于“应用程序”部分的选题过于单一,只选用了常用办公软件(OFFICE)的相关内容。对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科则没有考虑,如金融、艺术、机械、电子等专业所必须了解的常用软件,根本没有提及。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教材来说,感觉到知识内容过于片面。建议教材中涉及的内容稍微全面一些,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选择地学习和考核,教材的定位将更加准确全面。

(3)从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来说,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陈旧,对读者(学生)的针对性定位不准。第一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几乎所有的版本相互雷同,都是介绍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字叫ENIAC、发展到现在已是第五代、二进制内码、汉字编码、加上计算机硬件的组成、连接方法等等内容,这一部分约占教材5%-10%的篇幅。

笔者认为,这些内容有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许必要,但对学习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学生不仅意义不大,也容易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方向产生误导。首先,学计算机应用的学生没有必要对计算机内部去做深入了解,只要能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会熟练使用即可。其次,现在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的一般分类方法是:计算机分为两大类——大型机和个人机;个人机又分为台式机与其他便携机等等。所以,只要是符合“冯?诺依曼原理”的都属于计算机,都具有计算机的共性,都可以用我们学到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进行操作。否则,那些与教材中介绍不一样的计算机、不带键盘鼠标的计算机、现在广泛使用的平板计算机、个人数码助理(PDA)、多功能智能手机、可穿戴计算机等等,又该如何定义分类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果教材中一定需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的话,不妨简单介绍一下“冯?诺依曼原理”,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定义有一个全面的理性的认知,知道计算机是什么,能为我们做什么就够了。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下“摩尔定律”,不仅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动因,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而且也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压力感和紧迫感,知道必须努力地、不间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结合教材中第一章的部分内容,用10分钟的左右的时间讲授完成,很受学生们欢迎。

2.教材知识结构老化。

(2)教材改进的两点建议。

一是当前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应该是“计算机+网络综合应用”的能力。1946年计算机的诞生,实现了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高效率地完成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有效提高了人类生产效率。1976年“以太网”规范的产生,使得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威力大增。计算机+网络,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不仅仅共享公共信息,而且共享全人类的智慧。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展了计算机应用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也促进了计算机本身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计算机联机运算(云计算)技术,使得“1+1大于100”的神话真正得以实现。因特网(INTERNET)的出现,对推动世界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谈到计算机的应用,应当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二者缺一不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科书中“应用”的内容,应当也必须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共同应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分量应该大大加重。

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建设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移动互联、移动支付、物联网、云计算等,已经作为重点新兴战略型产业,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得到国家政策优先扶持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与改进建议

1.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要先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为教书而育人,还是为育人而教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有着自己的某些特殊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接触到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正是一把“双刃剑”,其内容复杂、良莠不齐,这些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任课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弟妹一样,教会他们正确做人,才能真正教会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是为了育人而来教这本书的。

2.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当今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飞速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国家、社会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建设发展的动向,关注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要得到学校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现在一般高等院校大多设有多个专业,由于基础课课时的原因,基础课教师都担任多个专业的授课。与其他基础课如英语、数学等不大相同的是,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内容的要求并不完全相同。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取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讲解、实习和考核。

拿艺术类院校来说,影视专业对音频视频的编辑软件需求比较高,传媒专业对于影像图形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需求比较高。针对各专业方向不同的特殊需求,我们也必须制定不同的教案。为了满足不同专业的要求,我们对所专业知识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就是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师,普遍存在备课任务重,再学习压力大的情况。要建设好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光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有关专业院系和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定期开展进修、培训、轮训,安排其他专业学习听课等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领导的计划安排下走向社会,到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学习培训,力求了解和掌握最新应用软件的进展情况,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三、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学习中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求实进取的精精神,努力实践探索,才有可能达到最高境界。正是这一件件实例,一场场现身说法,使同学们受到了启迪。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往教师讲的累,学生听得烦的现象再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风大正,学习积极性空前提高。现在,学生已有很多人超越了教材的要求,学会了不依赖鼠标,用键盘命令和快捷键操作AUTOCAD、PHOTOSHOP的技能,设计制作的速度和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进大有作为,永无止境。当然,教师也不能忘掉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深入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对有条件的学生,成立了计算机业余兴趣小组,课余时间帮助维护教学机房、排除校区网络故障、帮助有关部门制作网页、建立网站。通过参观学习社区网格化管理、实验探讨物联网……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计算机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固守于某一时代,某一固有的学术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宗旨,就是向学生传输“计算机文化”,随着人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买书
我考爸妈脑筋急转弯
快乐的晚上
小亮受伤了
堆雪人
美丽迷人的夏天
快乐的一天
吃“糊司令小笼”
读《列那狐的故事》
勤奋的故事
我家的电冰箱
让座
十月桂花香
做个马大哈学生真难
做早操
学校课题实验方案
2016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个人总结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旅行社绩效考评实施方案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派出所与*中学军民共建“平安校园”工作方案
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
林业局党课教育实施方案
林业局学雷锋活动方案
建设文化旅游大县实施方案
厂职工运动会策划
**县党建示范点工作实施方案
创建文明处室活动的方案
关爱在金秋---金太阳健康之声大型联谊会
乡镇党委创建“六个好”目标的实施方案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1)
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1)
加入WTO:中国会计行业面临的考验与对策(1)
应用计算机在审计发展中文献综述(1)
电算化会计和电子商务会计(1)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创新(1)
客户关系管理在会计服务行业的应用(1)
新准则下会计科目的变化(1)
浅议高校人力资源会计(1)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法探讨(1)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探讨(1)
框架与方法:智力资本会计研究(1)
国际会计准则——一种未来全球公认的会计模式(1)
JIT与ERP比较研究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1)
《一株紫丁香》 教学设计三
《清澈的湖水》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三
《一株紫丁香》 教学设计二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二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设计一
《秋天的图画》 教学设计三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一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四
《黄山奇石》 教学设计五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设计三
《秋天的图画》 教学设计二
《一株紫丁香》 教学设计一
《一分钟》 教学设计二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