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5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我国地方文献的发展历程

摘要:我国地方文献源远流长,它主要经历了萌芽、创始、调整、完善、发展几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内容和特点。这对探索地方文献发展规律,对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与研究,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为信息资源组成部分的地方文献,它对区域经济与文化建设具有较大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国地方文献的产生与发展,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雏形到完善的发展历程。它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索。

l 地方文献的萌芽与产生

2 地方文献的创始时期

这个时期地方文献内容比较简单、载体形式多为简帛,以官方文献为主。秦汉时,我国版图统一,经济得到一定的繁荣发展。汉武帝曾下令要求各地方官员把记载当地物产、贡赋和交通等资料随同“计书”上交太史保存。到成帝对,又命官吏整理了各地的风俗,由刘向汇总,将全国各行政区和分野进行了整理。后来兰台令史班固,便利用兰台所藏和刘向等所整理的资料,以郡国县道为纲,分别记述了各地的建置沿革、山川水泽、聚落关塞、户口物产、盐铁工商、风俗文化等内容,写成了《汉书·地理志》.可以说,班固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和依据各地的地方文献。《隋书·经籍志》认为班固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于是“郡国之书,由是而作”。因此,梁启超认为,自汉以后,文献日益增多,大致可分为图经、政记、人物传、风土纪、古迹、谱碟、文纪等七种。这些无疑主要是地方文献。

魏晋南北朝对地方文献工作有所发展,最突出的是地记和谱牒文献盛行。地记最早出现于西汉,至西晋、南北朝盛极一时。它是方志的雏形,内容比较简略,除山川、疆域、古迹、人物、风土等外,神话和传说成份较多。据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统计,,地记在三国时仅有十四种,两晋达四十三种、南北朝增至五十种。可惜大部分地记佚亡无可考,其中尚存或后人辑录者,计有晋佚名氏《太康地记》、任日方《地记》、罗晗《湘中记》、盛弘之《荆州记》等。地记形式很多,如专记人物的有《京兆耆旧传》、《陈留耆旧传》、《广州先贤传》等;专记风土的有《临海风土记》、《交州异物志》、《南阳风俗记》等;专记古迹的有《洛阳伽兰记》等;专记道里的有《西京道里记》、《晋地道记》;专记城池的有《国都城记》、《三辅黄图》等;专记文征的有《江左文章记》等。此外,还有综合性的地记,如著名的顾启期《娄地记》、阮籍《宜阳记》、仁显《华阳记》、张渤《吴地记》、陆机《洛阳记》、谢灵运《永嘉记》、刘澄之《鄱阳记》、斐松之《广州记》以及王韶之《始兴记》等。

族谱是以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世系为主要内容的文献,它的起源可追溯远古,自从人类确立了“单偶婚”制(即一夫一妻制)后,便形成以母系或父系为中心的氏族或家族人群,而且在氏族、家族所处的社会地位中,婚姻,权力等都与姓氏、辈份有关。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王位与贵族封爵传子的世袭制的确立,特别是商末周初宗法制度的确立,人们对姓氏、世系的区分,更显严格和重要。战国时期的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了从禹至帝履癸(桀)的十四系门帝。先秦除王室盛行修谱外,民间大姓或贵族也修谱,但谱牒能流传至今的,仅为《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和清泮林辑本《世本》,它体现了谱牒的“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继世族”的传统功能。汉代族谱,见诸记载的有《扬雄家谱》、《邓氏官谱》和颖川太守卿氏《万姓谱》。魏晋南北朝谱的兴盛,是因为当时盛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贵族等级鲜明的门阀士族制度,谱牒便成为门第的依据和身份的佐证,因此,推动了全国望族竞相修谱,形成了众多的谱牒文献。并涌现了毕生从事族谱纂修与谱学研究的学者,其中佼佼者为东晋贾弼及梁王僧孺,世称“贾氏谱学”和“王氏谱学”,成为我国著名的谱学世家。故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篇说:“自隋唐以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谱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状者,则上于官;为考定详实,藏于秘阁,副在左户。若秘书有滥,则科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此迈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由此可见,当时谱学之盛和谱书之多。魏晋南北朝的谱学对隋唐以后各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数量繁多、继承性强、史料价值高的谱牒文献。我国现已着手编纂(公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约收录两万多条家谱款目,台湾学者李忠道近年推出《中华氏族姓氏源流族氏大全》,约集九千余姓,充分反映谱牒文献在地方文献的地位和作用。

3 地方文献的调整时期

隋唐以降,我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出现了政治和经济的昌盛时期。隋大业中,隋炀帝下令“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4]从而产生了《区宇图志》、《洛阳记》、《荆州记》、《诸郡物产土俗记》、《诸州图经集》等地方文献。而“图经”这种方志文献,在隋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规定各州郡每三年一次编造图经送职方(后改为五年一送),遇有山河改移等情况,则要随时报告。[5]这就为定期编方志和系统地积累地方文献,确定了制度,并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官修志书,奠定了基础。此时图经遍及全国,数量甚多,既有只记一地的,也有综记全国的,其体例和内容比地记都有所发展。如地方性图经,隋代有《陈州图经》、《固安图经》、《隋州图经》等;唐代有《夷陵图经》、《京西京北图经》、《茶陵图经》、《岳州图经》、《邵阳图经》、《湘阴图经》、《润州图经》等,可惜这些志书,早已不复存在,现存最早的图经,只有十九世纪末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沙州图经》和《西州图经》,但都被法国人掠去。据罗振玉考证,约编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的《沙州图经》,从残卷内容看,除记载当地行政区划和机构外,对天象、干旱、渠泽、堰堤、驿道、县学、社坛、寺庙、古城、祥瑞、歌谣、古迹等,也有所记述,特别对水利、湖泊、城塞、驿道等方面,可补它书记载的不足。而编于唐乾元年间的《西州图经》,仅残存四十六行字;记述道路、窟寺院塔等,虽文字不多,但资料价值较大,故罗振玉曾赞叹:“此寥寥四十余行,而已有裨考古而此,若得全卷,所得当何如耶?”此外,还有唐赵元一《奉天录》、沈亚之《新城录》和罗隐《广陵妖乱志》等史书、白居易《洛中九老会》、殷王番《丹阳集》等郡邑艺文以及农书、医书等地方文献。同时,隋唐的统治者,已善于利用地方文献治理国家。如《隋书·经籍志》说:“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共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导制,人居其间异俗’”。可见,古代封建统治者会审时度世,懂得利用地方文献,并通过收藏与研究,总结出经验教训,制订出新的统治政策。

在宋元四百多年中,有过兴衰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雕版印刷业的兴盛,有力地促进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

一、作为地方文献重要类型之一的地方志,到宋代,方志的名称、内容和体例已基本定型,并取代图经。内容篇目已超出地理范畴,涉及历史、社会、经济、人物和科技等学科。并在宋徽宗大观年间,设“九域图志局”,开后世国家设局(机构)修志的先河,宋元编志书三百多种,产生了一批名志,如《咸淳临安志》、《景定建康志》和《吴郡志》等。此外,元代至元年间官修《大元一统志》,开创了全国性总志,并统一了全国志名称,在内容和体例上,为明代、清代“一统志”,打下了基础。第二,地方文献内容扩大,多学科多体裁多形式比较突出。如谱牒,魏晋南北朝已十分盛行,到宋元又有所发展,郑樵撰《通志》,内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载记共六门.其中《略》载“氏族”、“地理”、“都邑”、等二十类,总结了上古至隋唐典章制度等史迹,产生了欧阳(修)氏族和苏氏(轼)等名谱,对明清谱牒体例产生了深远影响;宋元掌故文献较多,如朱弁《曲洧旧闻》、叶梦得《石林燕语》、何远《春渚纪闻》、徐度《欲扫编》、苏籀《栾城遗言》,庞元英《文昌杂录》等,专记一地或多地掌故典制;地理学中的杂志、专志、山水、游记等方面的地方文献也逐渐增多,如宋吕颐浩《燕魏杂记》、金玉寂《辽东行部志》、程大昌《雍录》、宋敏求《长安志》、曾极《金陵百泳》、李俊甫《莆阳比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方信孺《南海百泳》、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周必大《吴郡诸山录》、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周密《湖山胜概》、陆游《入蜀记》等,这些内容广泛的地方文献,在明清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医药等科技方面的地方文献,此时亦已出现,如元代陆泳《吴下田家志》、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杨天惠《彰明附子记》、蔡襄《荔枝谱》、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范成大《桂海虫鱼志》、元费《蜀锦谱》、《蜀谱》、《宋歙州砚谱》等;宋元郡邑文学文献己大量出现,除个人诗文集外,还有郡邑总集,如郑虎臣《吴都文粹》、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程颢《河南程氏文集》、司马光《洛中耆英社》、朱熹《南岳倡酬集》等。地方艺文集从此成了地方文献的重要部分。第三,开创了地方著述书目和编辑郡邑丛书的先河.宋嘉定年间高似孙撰《剡录》,是记述今浙江嵊县的史志文献,该书首列“县纪年”,按时间先后记述该地大事,成为志书设大事记的先例。同时,书中还收录侨寓著名学者阮裕、王羲之、谢灵运等十四人的著述及阮、王、谢三氏家谱的名目共四十二种,也开创了志书记载本地人著述书目和侨寓名人有关本地艺文的先河,为后世所效法。宋代还出现了郡邑氏族丛书,如宋朱熹辑《河南程氏全书》、黄汝嘉辑《晁氏三先生集》等。

元代地方文献也有一定的发展,仅以方志为例,元代共编纂了一百九十多种志书,其中地记九种,图经六种,方志一百四十二种,可看出方志已上升到压倒性地位,完成了由图经向方志的全面过渡。同时,元代戏曲在我国文学史享有重要地位,产主了一批著名的戏曲家,他们所编撰的戏曲,有不少取材或源于地方掌故和传说,也具有地方文献的性质。如关汉卿。他是我国元代戏曲剧作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一生撰写了大量的杂剧和散曲,其代表作《窦娥冤》,就是描写东海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姚杌的迫害下,被为“药死公公”而斩首示众。作者以“人命关天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抨击和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行。他曾去过当时南方戏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写有《杭州景》套曲,到扬州写曲赠珠帘秀,有“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句。此外,元代作家尚仲毅撰写的《洞庭湖柳毅传书》、王实甫《西厢记》、扬显之《秋夜潇湘雨》、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这些都属地方文献。

4 地方文献的完善时期

民国时期,除继续纂修方志,族谱等主要地方文献类型外,编印地方丛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封建社会编印郡邑丛书主要以个人承担外,那么,民国时期则逐渐转为机关团体为主。如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的《广东丛书》,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辑印《东北文献丛书》,山西文献委员会的《山右丛书初编》,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委员会的《吴中文献丛书》、绍兴公报社的《越中文献辑存书》、宜黄县文献委员会的《宜黄丛书》、海南书局的《海南丛书》等,这些都是以机关、团体所辑印的丛书。在湖北,以石荣璋、刘契园等人组织的“楚学精庐”,专门搜集、整理地方文献。鲁迅先生曾编辑过《旧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目录》,著录乡邦文献八十多种。为研究浙江地方文献提供了重要资料,他还情有独钟地整理了唐刘恂撰《岭表录异》,作了校勘和补遗,1983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以“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出版。

5 地方文献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地方文献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地方文献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对地方文献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1956年,周总理视察云南省图书馆,并在云南召集的两次座谈会上,对图书馆和地方文献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十二年科学规划,图书馆要及时准备充足的粮草,为科研提供资料。”他还特别提出:“图书馆应将本地区的地方志尽可能收集完全,对其他有关地区历史、地理的文献,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积极地利用地方文献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58年8月9日,周总理在北戴河接见北京大学教授邓衍林时提出:“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除编印全国性的总书目外,还要根据科学家的需要。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资料,用最新最科学方法,有系统地迅速地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各地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可是查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书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周总理上述指示,为我国地方文献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国后的十六年(1949-1965),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基本处于健康发展时期。如地方文献普遍受到重视,成为省市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十分注意地方文献特别是地方革命文献的收集;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作用,为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服务。但这段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起伏和失误,例如,由于“大跃进”的影响,地方文献工作不可避免地同其他各项工作一样,存着片面追求高指标的现象;在五十年代末期的所谓对资产阶级学术批判中,对杜定友先生《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讲稿的观点提出了“意见”,进行了错误的批判,有的图书馆,对热心为图书馆收集谱牒的同志,认为是搞封、资、修,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使地方文献工作一度出现混乱。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1966-1976 )地方文献工作更是受到干扰和破坏。而所有这些缺点和错误,都不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流。因为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2)地方志编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猫可可失踪记
我有一个好伙伴
快乐的夏天
假如
我心中的好老师
辣椒
懂事的好孩子
小花兰兰和小草绿绿
一件有趣的事
有趣的游戏
可爱的小鸡
美丽的太行山
观看打乒乓球
做果汁
夸家乡
搞笑辞职信
搞笑辞职信经典语录
学生会辞职信
业务员辞职信
简单的英文辞职信5篇
学校教师辞职信
辞职信怎么写
经典辞职信
委婉的辞职信
辞职信英文版2篇
英文辞职信辞职书
文言文辞职信2篇
2012年最新标准辞职信
史上最牛的辞职信
深造离职申请书
关于改革选举制度的思考
浅议代议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美术
民事审级制度之研究(1)论文
刍议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1)论文
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政治社会学的观察与分析路径
对我国虚拟财产侵权纠纷的法律分析(1)论文
未成年子女作为探望权主体之伦理考察(1)论文
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1)论文
构建干部工作落实“四权”的民主机制研究
中国适当生活水准权制度反思(1)论文
研究国外政党建设 反思我国政党制度
浅述人大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情势变更制度之确立与处理非典型肺炎疫情案件(1)论文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
《荷叶圆圆》教案
《王二小》教案
《兰兰过桥》教案
《称象》教案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看电视》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
《两只小狮子》教案
《要下雨了》教案
《两只鸟蛋》教案
《松鼠和松果》教案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棉花姑娘》教案
《司马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