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析中国历代考试制度功能与特点

论析中国历代考试制度功能与特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论析中国历代考试制度功能与特点

"

论文关键词:中国教育史;考试制度;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历代考试制度的介绍着手,说明考试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不断完善的努力,力图以史为鉴,说明考试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考试这两个字在我国古代并非是连在一起的,据《说文解字》对“考”的解释是:考课。“试”的解释为:用也。据《辞源》对考课的解释为考验官吏的成绩。试是任用之意。考试在我国古代的最初含义是考验官吏的成绩以决定是否任用,后世通称试士为考试。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考试一词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并不相同,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官吏的政绩加以考核。因此,考试制度在古代是一种选官、任官的制度。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之后的科举制,既是一种考试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选官制度。后来人们对考试制度赋予了新的含义。考试制度是指根据考核的目的,让考试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事先编制的题目,考核教育对象的学习质量,选拔人才的制度。

一、考试制度的功能

考试制度的发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以其具有的选拔、鉴别、激励、评价和服务功能,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关注。考试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发展方面的状况和达到的水平、进步的程度,从而调整和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可以激励学生和教育者的上进心和进取心,鞭策师生努力学习和工作,同时通过考试挑选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人们普遍遵循能力本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以考试作为衡量一个人才能的大小,把考试作为社会筛选的主渠道,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考试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

隋文帝杨坚创立了一种新的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科举制度也叫开科取士,是由国家设立各种考试科目,定期举行的全国统一考试,根据考试者的成绩来选拔人才,给中选者分别授官的一种考试制度,始行于隋大业二年的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公开招考、选择人才的制度,开创了我国考试制度的新纪元。当时的方法是先由州郡对应试者进行策问,再由朝廷策试。录取的标准是重策试结果而不重德望。大业三年( 607年),又诏令“十科取人”以分科形式选拔人才,故名为“科举”制度。

到了唐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又增设武举,以选拔武臣及军事人才。应考者主要有“生徒”和“乡贡”。

宋代的科举制度仍沿袭唐制,同时在防止考官与考生的作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确立了殿试、弥封、誉录、锁院及回避等规制,使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备。殿试制度是皇帝为了防止考官作弊录取不公而采取的复试制度。唐代武则天曾在洛城策问贡人,首开殿试之先河,但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有落第考生告发考官录取不公,太祖亲在讲武殿命题复试进士,将原来己被礼部录取而经殿试不合格者予以黝落。开宝八年(975年),明确规定凡是经过礼部录取的考生都要在皇帝御殿进行复试,所谓“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意谓官员子弟有中选者,还要在中书省参加复试,以防止权贵利用科场行私,以后殿试渐成制度,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突出了皇帝选拔人才和控制人才的权威,同时也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考生被称为“天门之子”自然无尚荣光,殿试制度确立后,宋代科举制度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官组织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其二,弥封、誉录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各种舞弊手段也出现了,弥封、誊录制度也是为了防止考官循私而采取的措施。关于弥封制的起止时间学术界的观点不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始于唐朝的武则天。据载“天授元年,糊名考试”。所谓的弥封,即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家世等记录密封起来,使考官“莫知举子为何方之子,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用情于其间。鉴于考生与考官之间存在通关节和卖关节,“考官之于士子,先期约定符号,于试时标明卷中,谓之关节,亦称关目。大小试皆有,京师尤甚,每届科场,送关节者纷纷皆是。”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的暗度陈仓,在宋代还建立了誊录制度,即将考生试卷另行誊录后交考官评阅,故“认识字画之弊始绝”。为防止誊录官作弊,后又设“对读官”负责校对誊录卷子和原卷。弥封、誊录制的实行,使科举考试更加严密,为科举考试的公平竞争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其三,锁院制。这是一种防止泄露考题,杜绝请托的措施:知贡举等考官,受命之日,即锁居贡院,不得与外界有任何来往,待试后放出。对防止考官以权谋私具有积极意义。其四,建立回避制度(又称别头试)。考官的亲属有参加考试的,要另外设考场,由其它考官来主持考试。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在宋代更趋完备。

科举制度在宋代完备的第二点表现就是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改革。王安石作为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纠正专尚文辞章句、声病对偶等空疏无用之学的弊端,主张科举考试中罢诗赋、贴经、默义,来选拔一批通经术、明时务、崇新法的人才,同时在宋代太学中实行三舍法,亦称“三舍推恩”。“三舍法”的推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地位,同时把学业和品德、平时成绩与某一阶段的总成绩结合起来考查,同时把学习优劣与任用联系起来,对培养有用之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由盛而衰,在科举方法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由于晚清政府的内忧外患,西方实用之学对中国文人及一些官吏的影响,废除科举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终于清王朝在1905年废除了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的抡才大典—科举制。

考试制度从其萌芽、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萌芽时期的察举,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均在历史上相应的时期,对人才的鉴别、选拔、对社会服务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同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史表明:每种考试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一种新的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和完善也是在吸收原有考试制度的合理方面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亦即考试制度有其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对于以往考试制度中值得借鉴的东西我们必须首先予以继承。"

三、中国历代考试制度的特点

(一)在制度发展、完善方面

中国的考试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在这方面中国并无多少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中国的考试制度极具独创性的特点。从萌芽时期的察举制、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到现代的高考制度,中国的考试制度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健全到逐步健全的发展道路。尤其至科举制实行以来,考试制度日益完备具体体现在:国家在统一的时间,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有严格的报名和考试程序。在防止作弊的手段和录取等一些技术性措施上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科举时代的弥封、誊录、锁院、复试等规制,现代的计算机网上采集信息及部分试题的网上阅卷等。

(二)在考试内容方面

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均侧重于儒学,这在察举和科举考试中均有明显的体现。重视考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更确切的说考试更重视对学子文科知识的考查,往往忽视纯学术的研究,对一个人理科知识很少顾及,这也客观地造成了中国人不重视科技知识,造成了我国科技落后,科技人才匾乏的现状。这在现代的考试(以高考为代表)中得到了人们的关注。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实现了文理分科,使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加以选择学科和专业,1989年,我国部分省市试行了“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人们重文轻理的思维定势己被打破,使得国家培养的人才的类型更加全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在人才的标准和考试的程序方面

自从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制度一科举制诞生以来,中国的考试制度在选拔人才的标准和考试的程序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和可以量化的标准。因此使得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最大限度做到了公平、客观。从考试的报名、考中的监考巡视、考后的阅卷及成绩的公布均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保证了考试有序、科学地进行,保护了绝大多数考生的切身利益,在现代高考中,这方面规定得更加严格,尤其是计算机引入考试的报名、评卷、录取系统后,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四)人才选拔的范围和参考的年龄方面

(五)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方面

考试制度以其特有的选拔和服务功能,对个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个人而言,通过考试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和个叹命运。古代的考试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一个人能通过了考试就意味着他会做官,会有好的傣禄,会有令人羡慕的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从此,就会走上仕途,因此,读书一考试一做官成为当时士子的理想的人生追求,“学而优则仕”成为世人公认的智理名言。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考试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人通过考试来决定其日后发展的可能性。考上了就意味着可以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随之相伴的则是毕业之后有好的工作和较高的待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中国的考试制度对个人发展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社会而言,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均希望并实现了通过考试来养成世人虚心向学,勤奋读书,加强教化,选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巩固自己统治的目的,因此考试制度对社会而言,是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制度。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教育要转变观念,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即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的素质、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己成为当务之急。而为教育服务的考试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无论从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的改革上、还是评价方式的改革上,都要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为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因此在确定考试目标时,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要考虑到学生素质社会化的过程,要明确选拔人才的标准。诚然,考试制度的改革并不是一个纯教育内部的问题。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评价与用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考试制度也会日臻完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包包子
未来的月亮
去爸爸上班的地方
小鱼也会想朋友
我家养了两只小鸡
爬山
暑假的收获
游上海科技馆
去动物园看猴
美丽的秋天
我爱秋天
满洲里游记
一堂生动的法制课
洗澡
难学的英语
发、发、发找华达技术转让(转让广告)
转让广告的写作
书报征订广告的实例
展销、订货会广告的写作
书报征订广告的写作
展销、订货会广告的概念
商品广告的实例二
《双向式英语》书报征订广告
图书交易广告的实例
书报征订广告的概念
招商广告的实例三
产权转让广告
招商广告的概念
青岛精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新产品展示订货会广告
转让广告的概念
谈如何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对多媒体音乐教学的思考
对音乐艺术审美特点研讨
爱情•音乐•亲情
中外扬琴艺术的比较研究
聂耳音乐中的爱情主题
桥梁裂缝产生原因浅析
浅谈音乐表演中的投情与抒情
如何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须加强审美教育
论小学音乐情境教学
与爱情有关的音乐或乐器
谈现代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充满乐趣
谈音乐教学改革中的引进与借鉴
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特征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二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六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5
《一株紫丁香》教育叙事
《一株紫丁香》(课堂实录)(1)
《中彩那天》A 案、教学实录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三
《一株紫丁香》教学实录
《一株紫丁香》听课点评
《中彩那天》 B案、教学实录
《阳光》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一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五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材简说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