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新唯识论》研究·第四章 功能

《新唯识论》研究·第四章 功能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5

《新唯识论》研究·第四章 功能

"

熊十力由佛归儒的思想经历与其刚烈率直的个性密切相关,除了性格的因素之外还有东亚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的作用。我们知道佛教在极盛时期曾经弥漫从葱岭以西至大巽他群岛的广大地域,而当其信徒将手执利刃的伊斯兰征服者视为幻有之时,就只有向亚洲大陆东部节节退缩。东方各民族在接受佛教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深染沉湎个人内心之“印度病”,从而丧失了直面现实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直到十九世纪西方帝国主义东渐之后才逐步由萎靡不振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在熊十力批判佛学之差谬的激烈的言辞背后饱含一个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于国族衰弱的深沉的忧患。“空宗这种破相显性的说法,我是甚为赞同的。古今谈本体者,只有空宗能极力远离戏论。空宗把外道,乃至一切哲学家,各各凭臆想或情见所组成的宇宙论,直用快刀斩乱丝的手段,断尽纠纷,而令人当下悟入一真法界。这是何等神睿,何等稀奇的大业。我和空宗神契的地方,前面大概说过了。但是,我于空宗还有不能赞同的地方。这种地方确甚重要今当略说。空宗的密意,本在显性。其所以破相,正为显性。在空宗所宗本的经论中,反反复复,宣说不已,无非此个意思。然而,我对空宗颇有一个极大的疑问,则以为空宗是否领会性体之全,尚难断定。空宗诠说性体,大概以真实,不可变易及清净诸德而显示之。极真极实,无虚妄故,说之为真。恒如其性,毋变易故,说之为如。一极湛然,寂静圆明,说为清净。……本来,性体不能不说为寂静的。然至寂即是神化,化而不造,故说为寂,岂舍神化而别有寂耶?至静即是谲变,变而非动,故说为静,岂离谲变而别有静耶?夫至静而变,至寂而化者,唯其寂非枯寂而健德与之俱也,静非枯静而仁德与之俱也。……谈至此,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总觉不能无疑问。空宗于寂静的方面,领会得很深切,这是无疑义的。但如稍有滞寂溺静的意思,便把生生不息真机遏绝了。”73空宗破相显性的观法无非是以当下顿悟超脱遍计所执自性,从而证会作为本我的纯白之意。印度佛家首先在禅定的过程中将实在论见地还原为现象学观照,当空去五识身在意识宇宙的幻影后又以遮拨现象的空观泯灭遍计所执的法我:所谓“由人空而法空”。心上现起“我要回家”的念头时,作为习心的内自我俨然以五识身自居,好象真要回到外境的某个处所似的――而意识之自证分却告诉“我”此念无非内心的屏幕上所现起的名言,而证自证分更使主体了悟所有的念虑皆为纯白之意的某种幻变。印度人严格按照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步骤循序渐进,而中国人则因对小乘兴趣缺缺总是绕过现象学观照,由实在论见地一步抵达觉悟之境――此为印度佛学与中国佛学的根本歧异所在。在熊十力看来,空宗的修行偏枯而无生趣,未必涵盖性德之全,只有立足思惟不断的醒觉状态才能把握本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复杂面相。《楞伽经》上说,“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74渊深莫测的藏识海原本水波不兴,而当狂风骤起之时即刻识浪汹涌、心潮起伏――昂扬的辟势与凝敛的翕势相互配合,卷起千堆雪。遍计所执之“我”平常无非翻上意识层面的水沫浪花而已,只有当其潜入大海深处,与赖耶的本有种子合二为一的时候,方能领略所谓“至寂即是神化、至静即是谲变”的高远意境。“总之,我们体认所及,确信得性体原自是空的,诸法一相,本无相故。性体原自是寂的,本来清净,不容增减故。我们玩味佛家经典所说,便觉得佛家于性体之空寂方面确是有所证会,但因有耽空滞寂的意思,所以不悟生化。或者,他们并非不悟生化,而只是欲逆生化,以实现其出世的理想。推迹他们的本意,原来是要断除由生化而有的附赘物。这种附赘物,本是无根的,而确足以障碍性体。他们要断除这附赘物,乃不期然而然的至于逆遏生化了。”75前面说过在熟眠位所经验的心体只以无知之知证会无相之相,而当其受到感性经验的薰染之后即因迷失自性而生种种虚幻分别" 。由新薰种子带来实在论见地造成凝敛的翕势,使“我”认同外在的五识身从而沦落高等动物所栖之“现象界”;寂而能化的心体则相应地产生了与之逆反的昂扬的辟势,表现为高尚的下意识冲动或者意识现象背后的能动势力。佛家只要空去感性经验以证会无知无识的心体,因而也就无缘领略两仪状态下生机勃发的精神活动。

“综前所说,吾与印度佛家,尤其大乘空宗,颇有异同,已可概见。至若有宗持论,本欲矫空宗流弊,而乃失去空宗精要意思。此亦可谓不善变已。今当略论之如后。有宗之学原本空宗,而后乃更张有教,以与之反。……可见有宗亦谈空寂,但其着重点毕竟在显真实,遂乃别具一种面目。学者将有宗重要的经论,任取一部来玩索,便见得有宗立说之旨与空宗正是两般。我们要知,本体是真常的,故名真如;是无相的,是离染的,亦说为空寂。不见空寂而谈真如恐堕取相,而非证真。重显空寂又惧末流将有耽空滞寂之患。空宗首出,故以破相而显空寂。有宗继起,乃不毁法相而说真实。……然复须知,佛家自小乘以来,于体上只说是无为,决不许说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们佛家是离用谈体。……从小乘以来,都是根据释迦说五蕴等法,此即是一种剖解术或破碎术,把物的现象和心的现象,一切折散了,便无所谓宇宙。……及至大乘空宗,便说得彻底了,他们所以遮拨宇宙万象,虽是用意在破除相缚以显真如,然亦由其不许说本体是生生化化的物事,而只许说是无为的,无起作的。……大乘有宗矫异空宗,颇谈宇宙论。但是,他们有宗将宇宙体原与真如本体,却打成两片。此其根本迷谬处,容后详谈。有宗所以陷于这种迷谬不能自拔者,就因为有宗谈本体虽盛宣事实,以矫空宗末流之失,然亦以为本体不可说是生生化化的物事,只可说是无为的、无起作的,因此他们有宗所谓宇宙,便另有根源。”76空宗的旨趣在于现在有,而有宗则要兼容三世有;两下一重顿悟一重渐修,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唯识学思想系统内部的严重混乱。如果仅以当下解脱为依归则万有无非梦幻泡影,若欲满足死后解脱又须认可实在论见地以安立三世轮回。在佛学思想史上,难陀的“无相唯识说”由于般若思想的影响较为偏向当下解脱的诉求,真谛的旧译与之相近;陈那的“有相唯识说”则因有部旧义的约束更多侧重死后解脱的满足,玄奘的新译乃其流衍。奘师在圆寂之前曾发愿往生兜率天上奉事弥勒,此为有相唯识一派在思想上的必然归趋。空宗虽说在践履上有耽空滞寂的毛病,然其思想体系本身却无懈可击,而有宗则要同时满足当下解脱与死后解脱的需要,故而只能在理论上牵补架漏以自圆其说。除了空宗之外,小乘有部也是有宗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渊源。一切有部在原始佛教五蕴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思想史上最早的现象学方法,然虽空人我而法我不空,其终极境界依旧不出定学的范围。熊十力每将印度法相观待学说拟为宇宙论,实则其本来面目乃是在禅定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境相的实录。有宗诸师在消化般若思想的基础上对小乘的现象学观法加以改造,由定发慧,最后在经历转依之后证得法我皆空的宇宙真如。“五位百法”77中的“真如无为”代表了大乘的圆成实自性,只有在吸收空宗破相显性的观法之后方能臻于如此觉悟之境。至于唯识家分析深层心理结构的种子说则更属前无古人的创新,熊氏对此似乎没有相应的契会,所以只是一味地从纯粹的觉悟经验出发否定其思想观念。“有宗在本体论上始终恪守小乘以来一贯相承之根本义,即本体不可说是生生化化的是也。有宗虽自标异空宗,而这种根本的理念仍与空宗不异。所以本论和有宗在本体论上的见地,也是不能相同的。本体是绝对真实,有宗云然,本论亦云然。但在本论,所谓真实者不是凝然坚住的物事,而是个恒在生生化化的物事。唯其至真至实,所以生生化化自不容已。”78新唯识论代表了一种与旧唯识学迥然有别的心理经验,一为外张型一为内敛型,二者实际上都是真实无妄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在个人而言不能因为自己有了某种心理经验即以之为据否认别人可有与之相异的另一类型经验。佛学的旨归在于个人灵魂的解脱,儒学的究极则是完美的政治秩序――新论之所以将本体理解为生生化化的物事,实与王官文化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熊十力在本章的结尾将新旧唯识论作了一番简别。“本论从用显体,即说本体亦名功能。但是,有宗建立种子,亦名功能。自无著创说时,即以功能为现界或一切行的本体。无奈他们有宗将能(功能)和现(现行)分成二界,不可融而为一,易言之,即是体用截成两片。”81有宗的种子说乃是一种深层心理结构的理论,因而只能凭藉意识的直感加以虚拟,而无法为心理描述所验证。旧唯识论成立本有、新薰种子:本有种乃是作为人之类存在的纯白之意,新熏种则为下意识经验结构所含藏的先前的感性经验和意识内容。有宗的殊胜处正在于结合下意识心理结构的分析说明意识层面的转依过程,熊氏对此并无深切的体认,是故每以构造“二重本体”的论断批判与其思惟习惯迥然有别的唯识家。新唯识论的“本体”从表面上看似与旧论的本有种相去不远,实际上所谓即用显体之“体”与当下的心理经验密不可分,并非出于静态的虚拟。当意识之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同时醒觉时,“我”即由生起现行的能动势用上证会恒转。而新薰种也相应地由旧唯识论中能动的功能蜕化为新论中的被动的习气。我们应当切记熊十力所讲的功能与习气并非储藏于下意识种界的粒粒分明的种子,而是由内心直觉所感知的辟势与翕势之具体落实。在新唯识论的系统中,功能乃宇宙本体或者本我(就其能动的势用而言),性质清净不断;而习气则是积存的种种造作之余势,性质兼具染净而可断灭。功能为习气之主宰,习气为功能之资具――二者相反相成,如月印万川般现起分殊的意识现象。只有即迹象而识真常,方能穷神知化,在生生不息的大用流行中发现人生的真谛。

[注释]

[71]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63页。

[72]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77-379页。

[73] 见《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只有当第六意识以自证分证知自身时才会呈现藏识海上识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74]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393页。

[75]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404-409页。

[76]

一、心法

(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有法(五十一,共六位):

1.遍行

(五):作意、触、受、想、思。

2.别境

(五):欲、胜解、念、定、慧。

3.善

(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

舍、不害。

4.烦恼

(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

(二十):忿、恨、恼、覆、诳、谄、 、害、嫉、悭、无惭、无

愧、不信、懈怠、放逸、昏忱、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三、色法

(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 色

四、不相应行法

(二十四):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

无事想、名身、文身、句身、生住、老、无常、流传、定异、相应、势速

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

五、无为法

(六):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 无

为,真如无为。

[77]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410页。[79]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417-419页。

[80]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441页。

[81] 熊十力:《新唯识论》,第470-471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小乌龟同同》有感
读《精灵鼠小弟》有感
《马小跳爱科学》读后感
我的课余生活
仙人掌
记一次广播体操比赛
读《绿屋的安妮》有感
妈妈的一天
举白旗的小树
春天的小池塘
赵氏 girl
《男孩故事屋》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假如我是
好友---万梓祺
玉树地震捐款倡议书范文
IT行业节约倡议书
在职教师承诺书
副书记为何用党性担保送“红包”不违法?
社区党员公开承诺书
校园低碳生活倡议书
学校节约用水倡议书
服务承诺制
小学生抗旱节约用水倡议书
廉政准则承诺书
抗旱救灾倡议书范文
争先创优个人承诺书
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书
干部廉政承诺书
拒绝商业贿赂承诺书
浅析施为性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
浅析语言陌生化及其对文学价值实现的影响
论舒曼文化合流理论的反思与建构
试论交往行为理论与翻译中的角色定位
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语法
浅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初探
浅谈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考
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探究
试论人文素质教育观照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之浅探
浅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
试论口语课中态势语的训练
浅谈通过言语行为理论透析奥斯汀和塞尔的语言哲学观
关于解构主义者有关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
浅谈对“美女”称呼语的语用解读
《燕子》词语解释
《燕子》教学设计4
《燕子》教学设计4
《燕子》教学设计4
《燕子》词语
《燕子》词语
《燕子》教学设计5
《燕子》教学建议
《燕子》教学设计3
《燕子》教学设计4
《燕子》教学设计4
《燕子》教学设计4
《燕子》教学设计5
《燕子》词义辨析
《燕子》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