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我国外向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反思(1)

对我国外向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反思(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对我国外向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反思(1)

在外向发展战略中,发展对外贸易居核心地位。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证明,进行商品的国际交换可以得到利益,通过分工交换,利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条件,可以获得利益。尤为重要的是,开展贸易的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比不参与交换更多的利益,这是各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基础,也是国际贸易得以发展的前提。近代的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证明,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实现最优利益。由于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资源禀赋(丰足)优势,因此,各国都可以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现代贸易理论更进一步证明,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即通过增加出口,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利用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进大出”的外向发展模式的经营成本增大,弊端日趋显现,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

对外贸易的功能

从理论和实践来说,开展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实现规模生产和参与竞争提升技术水平来实现多个方面的利益。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而在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生产规模取决于世界市场的需求。为世界市场生产,一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规模限制,发展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生产。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大产品大市场,也可以发展小产品大市场,这对于那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小国来说特别重要。在此情况下,只要生产的条件具备,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可以实现小国大产业。同时,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从而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二则可以突破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发展面向国际市场但国内没有需求(或需求甚少)的产业。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如果国内没有需求,则不可能生产,或者需求有限,产生资源的剩余。而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则可以完全不受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仅为国外市场生产,或者把剩余的部分作为出口。这对于那些新产品来说特别重要,可以一开始就面向国外市场,对于拥有丰足资源的国家来说,则提供了资源的利用空间(出口)。同时,生产的条件也可以突破国内经济条件的限制,通过引进外资进行生产。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本国的要素资源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或高起点产业。

这样,通过发展规模产业,可以实现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对于一些小国来说,这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贸易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竞争空间。一种产品进行交换首先要有需求,但是,在存在多方交易参与的情况下,需求的实现就要通过竞争来实现,即只有那些符合需求条件的最优产品(价格、质量)才可能被接受。如果没有竞争,生产者就不会改进产品,因为在市场保护的情况下,需求也被压制在一种静态的空间。而在竞争条件下,产品改进的动力不仅来自供给竞争者,而且也来自不断变化的需求压力。

竞争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因此,对于出口者来说,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革新(包括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性能或品位),以使其具有竞争优势。这样,国际贸易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竞争成为产品(产业)不断提升的推进器。

技术提升不仅会推动出口产业的升级,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升级。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部门对国内其他部门的竞争压力,迫使其不断跟进;二是出口部门的技术向其他部门的扩散。因此,参与出口的产业往往成为国内经济的领先部门,带动整个经济的技术提升。技术进步是经济效益增长的源泉,因此,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拉动整个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出口的增长可以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出口面向国际市场,出口部门的增长可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制约,因此,出口部门能以比国内部门快得多的增长速度发展,这样,出口部门就可以成为整个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出口之所以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因为出口部门的增长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出口越是增加,则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越快。鉴于此,出口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同时,出口部门往往会创造较高的收入,从而可以提高国内的购买力水平,增加国内的需求,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①。

成功的例证

鉴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各国都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一项经济发展战略也就不难理解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贸易的增长量是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三倍多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了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规则推动了各国市场开放。

从各国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特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是进口替代政策;二是出口导向(或称出口带动)政策。尽管两者都是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前者是重视进口功能,而后者是重视出口功能。

进口替代政策主要是通过进口设备,发展国内所需的相关产业,最终以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大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高关税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试图通过进口生产设备及技术,发展独立的产业。尽管局部进口替代可能会是有益的(比如部分重要战略产业),但是,作为一种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却难以成功。因为,在没有开放竞争的情况下,进口替代容易产生进口依赖,往往出现“等距离”,甚至“拉距离”跟进。由于不能通过竞争实现技术的提升,靠进口设备发展起来的产业会很快变得落后和老化。同时,持续的进口必然增加外债负担,在没有出口换汇支撑进口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比如,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都曾在20世纪60~7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最后或者因为发生债务危机而使整个经济陷入停滞,或者没有实现产业提升的目标。

出口导向政策的核心是以出口为先导,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出口导向政策对出口产业的发展给予特别重视,给予重点扶持并提供优惠。在对外贸易的安排上,往往是进口为了出口,这与进口替代的目标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出口部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必须不断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鉴于此,出口部门在一国经济中往往是发展最快、产业技术水平和效益最好的部门。出口导向使出口产业保持动态提升的发展态势,从而保持了出口部门的活力。同时,出口部门的发展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的发展积累外汇,弥补了资金技术的缺口,因此,出口部门的发展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由此,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往往取得经济起飞的成功。亚洲的日本、“四小龙”、中国等都先后实行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③。

当然,出口导向所体现的是一种政策取向和发展结构,并不是以出口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为标志。一般来说,在较小规模的经济中,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比如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外贸易额大于整个国民生产总值,而大国经济中,尽管贸易总量很大,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一定很高,比如在日本,尽管绝对出口量很大,但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在实践中,日本等国在政府的支持下,有选择的发展高起点出口产业(从资本密集到技术密集),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了出口的高端竞争优势,因此,出口部门成为整个经济中的技术领导者。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电器产品、汽车,90年代的电子、电讯产品等,都成为对美欧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部门。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大大扩展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空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收益,而且也有力地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技术水平提升,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四小龙”利用出口导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的案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范例:一国(或经济体)在存在资源与市场限制的条件下,可以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实现发展的跃升④。

在大国经济发展中,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功,也是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密切相关的。我国经济的两个发展制约,即资金和技术,就是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逐步破解的。我国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源是丰富的劳动力供给。通过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创造局部优化环境,实行“两头在外”和大力吸引外来资金(最初主要是中国香港的资金)的出口导向政策,迅速发展起具有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已占据了很大的世界市场份额。同时,通过引进外资,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到21世纪初,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开始增加。迅速发展的出口,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的收入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出口型企业也充分利用成长起来的国内市场,发展起了综合型经营,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由于出口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核心,这就利用了我国最具优势的资源,通过大量使用劳动力,既增加了就业,又实现了收入的扩散,从而为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印度是利用局部出口导向发展优势产业的另一个典型。面对世界软件业的崛起,印度利用本国的优势资源(技术型劳动力和英语),把发展软件业作为突破口。自20世纪 90年代后期,印度发展出口导向型软件产业,利用外包市场,迅速发展起具有优势的软件产品,形成以软件产品为核心的连带产业群。软件出口成为印度最具竞争力、收益最高的产业。

从各国(或经济体)的成功案例来看,顺时实现产品的革新与升级是至关重要的。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市场,即不断开发新产品,因为同类产品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要应对后来者的进入竞争,而且往往是低价竞争。因此,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面对着压力很大的发展环境。同时,出口导向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因此,外部环境(价格、经济下降、对出口的限制等)的波动或危机,往往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的剧烈波动(乘数的负效应)甚至是危机。比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有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以出口电子产品为支柱的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在遭遇电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之后,都出现了贸易赤字剧升的局面,这是导致公司债务形势恶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尤其是在当今出口竞争激烈、产品技术升级迅速和更替速度加快的形势下,出口的风险加大,出口部门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增强。

我国的外向发展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概括而言,改革就是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开放就是利用外部资源和世界市场发展自己。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短短的2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经济体制僵化,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如何走出困境,创造经济增长的动力?

鉴于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时间,有效的办法是划出一个地区,实行特殊政策,“进行体制外循环”,这就是深圳经济特区诞生的战略性布局。深圳、珠海经济特区诞生于1979年7月,一年后扩大到汕头、厦门; 1984年开放扩大到所有沿海地区,建立了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沿海开放带扩大到华北、东北,一大批沿海县市被列入开放经济区,同年,海南被列为经济特区;1990年,又一重大举措出台——开发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⑤。

经济特区的初期发展都基本实行“三头在外”(资金、技术、市场)的发展道路,利用“三来一补”加工出口,“滚雪球”似的扩大发展。这个方略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借助了中国香港的投资和出口渠道。在短短几年内,由于内地拥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中国香港的大多数加工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在广东的一些县市,如中山、顺德、东莞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工中心。随后,由于中国台湾投资的进入,加工产品由服装鞋帽扩大到电气电子产品。引入的加工出口投资为内地迅速发展起了一大批使用“先进设备”、“实行现代管理”、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化”企业群,同时也培养了工人队伍和管理人才。利用这个基础,我国出口加工业迅速扩大发展。到 20世纪90年代初,出口加工业不仅规模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实现了“产业升级”,从简单的“三来一补”,发展到引进加工和制造,从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箱包、鞋袜)扩大到电气、电子、电讯产品,既包括成品,也包括零部件。 通过分析我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和结构,可以发现:透析信用卡大量营销与品牌营销战略

浅谈房产项目开发的正确定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硬币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
盐是大力士
《中国•奥运》
写一封信
语文期中考试
快乐的一天
给我带来欢乐
红领巾更鲜艳了
披着羊皮的狼
丰收的秋天
第一次打羽毛球
葡萄
记一次劳动——元旦大扫除
书法晋级比赛
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员先进性的认识
汽车货物运单
货物清单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1
港口作业合同
铁路分局个人党性剖析报告
输油站技术型岗位党员党性分析报告
党员先进性剖析材料
汽车货物托运计划表
北京市道路货物运输合同
部队政工干部党员先进性教育党性分析材料
海运提货代理协议书
个人党性分析材料2
海、江、河货物水运合同登记单
汽车运输货票
《民法总论》的姿态和进路
中国民法典制订的宏观思考
值得敬佩的尝试——写在《知识产权法总论》之前
当前我国法院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民法学不能不谈方法
浅析根本违约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效果
民法典结构应是历史的、逻辑的和现实的统一
关于建立我国的个人破产程序制度的构想
当庭裁判:践行公正与效率的有效途径
破产概念新说
公民诉讼代理问题与对策之我见
《天下无贼》侵犯中国邮政的权利了吗?
从两大法系代理法对比浅谈我国商事代理制度的完善
保护儿童:政府应介入的“家务事”
关于民商法学习的方法问题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二
《江南春》教案之一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四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一
《江南春》教案之二
《苹果里的五角星》同步练习
苏教版《燕子》教案之一
为课堂的灵性感动着——《第一朵杏花》反思
《第一朵杏花》课文原文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三
苏教版《燕子》教案之二
苏教版《燕子》一课的教学案例
《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之二
《第一朵杏花》一课的教学方法
《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