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三维模式的构建

浅谈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三维模式的构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浅谈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三维模式的构建

"

论文摘要: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交往礼仪教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维”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使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能得到理想的效果,促使小学生健康成长。

论文关键词: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三维模式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柳斌曾说:“中小学加强德育首先要从文明礼貌做起。文明礼貌的传统不能在新一代人中丢失,如果一旦丢失了,小而言之,会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而言之,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带来耻辱。”交往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有礼仪规范,社会生活才会井然有序。交往礼仪教育是重要的,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交往礼仪教育呢?笔者认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维”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家庭维度抓启蒙——通过言传身教,抓好四个启蒙

礼仪教育必须从家庭做起。“对孩子来说,家庭,就是社会秩序的缩影,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楷模。家庭成员中的人际关系将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将来他对待他人时将主要以此为依据。”家庭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抓好四个启蒙。

(一)尊敬长辈的启蒙教育

(二)邻里友好的启蒙教育

“远亲不如近邻”。家长要教育孩子,任何时候首先都要与离自己最近的人搞好关系,互相帮助。近邻的关系都搞不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关心更多其他的人。现在,住在城市中的人们,也许是工作、上学的缘故,没有时间互相沟通,所以邻里之间不相互交往。据了解,不知道邻居姓名的大有人在,不与邻居交往的更多。虽然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变快了,但是邻里之间还是要友好相处的。家长要让孩子看到,做一个好邻居,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尤为重要。平常的生活无论是楼道里的一声问候,还是见面的会意一笑,都是呵护邻里缘分的一次良机。邻里关系处理得好的关键,就是凡事要先想到他人。诸如:当孩子白天准备放开音量收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应先让他想想邻居有无上夜班的在家休息;当你在高楼阳台为花浇水时,应告诉孩子要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有没有晒着衣被;当你的孩子与邻居小孩吵架时,就应先看看别人的孩子有否受伤,并主动带孩子去邻居家问个究竟、道个歉……家长时时刻刻不忘记营造出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邻里氛围,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启蒙。

(三)礼貌用语的启蒙教育

礼貌用语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交流,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美的语言、礼貌的语言能够使人们在交往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既给别人以快乐,也给自己以快乐。小孩的语言最初更多来自于家庭的启蒙,家庭的礼貌用语启蒙教育更多来自于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现代中国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物质和精神上都享受到最大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单向爱,等孩子长大以后,不懂礼貌,不知道关心人,自私自利,作为父母,非常苦恼。有经验的父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事后指责、呵斥孩子,效果并不是很好,不如事前经常用“故事”进行引导。故事是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管是讲者还是听众都当作是一种好玩的事情,开心愉快。家长们可以选取一些涉及文明礼貌方面的故事经常给孩子讲解。利用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的情节和主人公良好的品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坚持下去,可以引导孩子向起息有度,举止有礼,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学习、爱劳动,识大体,解人意等方向发展。"

(四)文明行为的启蒙教育

二、学校维度抓传承——通过阵地建设,抓好四个结合

学校是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主阵地,学校教师在礼仪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要进一步推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使其继续发展。因此要特别抓好学校小环境阵地建设,促进四个结合。

(一)交往礼仪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教师惟一的任务,各科教学的老师都要明白,交往礼仪教育与每一个老师都有关系。因为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活动,当然下课之后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一样重要。交往礼仪教育应与各科教学相结合,每一个老师都要注重榜样的作用。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洛克认为:“对于孩子们尽管可以给予各种训导,天天告诉他们一些关于礼仪的精湛的知识,但是最能影响他们的举止的还是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和他们周围的人的言行。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我们都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孩子们的耳闻不如目见,也是不足为怪的。”学生的模仿性、“向师性”很强,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就是教师。教师是教育工作者,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榜样在礼仪活动中无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朝夕相处,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成为礼的化身,学校就是通过教师的作用,使礼无所不至,从而最终完成社会教化。因此教师应首先学习和应用礼仪,时时处处率先垂范,做到彬彬有礼、语言文明、仪表庄重大方、仪态和蔼可亲,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交往礼仪教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科尔伯格主张,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和伙伴之间相互影响等教育资源,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健康发展。为此要特别注意交往礼仪教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把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与对集体的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平行教育的作用,使两者互相促进,让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交往礼仪氛围中,自觉把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学校的价值导向相一致,不断升华思想、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如在班队活动中定期举行“礼仪故事吧”,要求选取一些涉及文明礼貌方面的故事,在班队活动中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群体的动力,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礼仪故事可以是老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可以在活动前讲,也可以在活动中或活动后讲;可以是在校园电视台讲,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班会上讲;可以个人讲,也可以是全校集中讲。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有趣有益的活动,促进礼仪养成。

(三)交往礼仪教育与管理制度相结合

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制度建设就是解决标准问题,通过交往礼仪制度建设,让孩子们知道什么行为是文明的,什么行为是有礼貌的。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例如: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就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并使其制度化,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笔者认为,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四)交往礼仪教育与校园氛围相结合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个体内部活动与社会群体影响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交往礼仪教育与校园氛围相结合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伙伴关系,充分利用教师的感染力和同学榜样示范等交往礼仪教育资源来感染学生。培根说:“一种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环境,是最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的。”交往礼仪教育不能仅靠说理教育,要营造育人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学校全部工作就是要营造高品位的交往礼仪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如加强文化建设,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发挥交往礼仪教育的功能,学校的宣传栏、班级教室的黑板报每期都要有介绍交往礼仪常识的内容。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多下载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信息,创建礼仪娱乐网,发出“争做网络文明使者”的倡议,使学生都知道“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让网络成为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在网上,还可以设定礼仪自评栏目,在自评中改变单纯的文字答题方式,可以用漫画的形式让学生从画中找出错误的礼仪之处,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去判断,通过形象化的画面,再一次强化了记忆印象。

三、社会维度抓协同——通过环境影响,抓好两个协同

俗语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可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人是社会的人,小学生必将走上社会,社会必将影响人,人也会影响社会。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必须从社会的维度着重抓好两个协同。

(一)舆论导向与交往礼仪教育协同

小学生交往礼仪社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使舆论导向与交往礼仪教育协同:

(二)社会环境与交往礼仪教育协同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社会团体、校外友伴和亲戚邻居等社会生活诸因素,它更直接地影响着小学生的交往礼仪养成。这些社会生活因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们对小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经常的,也有偶然的。因此,净化社会环境,是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重要环节,如学校将小学生交往礼仪内容、要求告知社区居民,让他们一起督促学生的礼仪行为,并要求他们也要讲究礼仪,让学生在和谐礼仪的环境熏陶中成为一个懂礼的人,共同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村乡委会、居委会干部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如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馆、烈士陵园和主题公园等,利用这些被誉为“立体的、凝固的教科书”开展教育青少年的各项活动。如寒暑假社区定期举办主题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把社会的不良现象作为反面典型,加强对学生的交往礼仪教育,培养学生鉴别能力,抵制和消除不良信息和影响。

总之,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可以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模式上进行探索。无论是哪种教育,在“言传”时都不应忘记:小学的孩子,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把抽象的礼仪行为准则寓于各种形式的活动当中,通过参加各种相关的主题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在教育中发展,也就是在教育中生活,在教育中实现人生。他们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是被塑造好了才置入生活之中。他们的发展就是生活,就是他们的人生实践。”德国一位校长说,德国没有道德课,但非常重视行为训练。“道德不是说出来的,是练出来的。”“道德教育主要靠四条:家长的榜样;教师的人格;社会的影响;学生的实践和训练。”只有在调节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力量,使之形成积极正确的教育合力下,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世界上没有音乐
寒冬
房屋ING
毛笔
我最大的遗憾
我喜欢
鲜花送给谁
买邮票
我坐黄包车
元旦抚州城
写春联
元旦联欢会
战斗怪兽卡比赛
我的假期我做主
我的生日——王老师的文房四宝
我国法学论文数据库状况的分析(9)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违背法律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后果比较(2)法学理论论文(1)
公序良俗在日本的最新研究动向(3)法学理论论文(1)
违背法律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后果比较(6)法学理论论文(1)
论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4)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法学论文数据库状况的分析(8)法学理论论文(1)
黑客现象及其法文化意蕴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法学论文数据库状况的分析(5)法学理论论文(1)
公序良俗在日本的最新研究动向(2)法学理论论文(1)
美国专利法中的等同理论
论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法学论文数据库状况的分析(3)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法学论文数据库状况的分析(4)法学理论论文(1)
论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2)法学理论论文(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
《桂林山水》词语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3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2
《桂林山水》词语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2
《渔夫的故事》教学建议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教学建议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之一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案例(片段)
《桂林山水》学习目标和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