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浅议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2

浅议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

【论文关键词】习惯 养成教育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习惯与素质都是人的第二天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习惯养成教育。本文通过对习惯养成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提出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一、习惯及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习惯

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从教育学的角度,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却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个体自己希望的行为。本文着重从教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习惯的内涵和影响,并从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一视角试进行阐述,以期对拓展素质教育有所启发。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涵

养成教育专家关鸿羽指出:“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人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通俗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知识传授、行为训练、环境感化、导向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养成教育是学生确立科学的自主意识,养成严格纪律的需要,也是良好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形成的需要。它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锻炼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等的养成。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二、习惯养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问题。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讲,素质基础的形成主要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正如古语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显然,习惯与素质都是人的第二天性,即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品质。在一定意义上说,习惯就是素质,而素质总会顽强地通过习惯表现出来。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与教育规律告诉我们,从培养良好习惯人手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人的基本素质和个性特点的良好发展从个体早期就依赖于个体早期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即习惯养成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呼唤习惯养成教育。"

(二)习惯养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特别强调“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规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把这些具体目标与内容落实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各个环节,将这些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扎根于习惯养成教育,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态度。习惯与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培养习惯是相通的。因此,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养成教育方面的训练,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果忽视养成教育,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等,那么素质教育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无内在基础,犹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素质教育呼唤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必须对养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

三、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一)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反复训练,躬行实践

因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习惯养成教育即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躬行实践、身体力行。如果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养成教育认识的提高,而忽视行为实践,不将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付诸行动,我们的养成教育就没有生命力,且孩子(教育对象)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教育目标。

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而训练恰恰是最适合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实践证明,再好的理想,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永远不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二)习惯养成教育应当以家庭为中心,同时实行家校合作

2O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论”,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在教育领域里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该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系统,当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联要素彼此协调与合作,同步一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地向同一目标运动时,就会形成整体合力,就会产生各个要素孤立相加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协调效应。

(三)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连续21次的行为训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且由于人的行为往往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若稍加放松,就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反复抓,不能放松,即使孩子在某行为上已经表现很好,也要反复抓。

(四)养成教育要重点突出,带动其他

行为习惯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体系,要把所有的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培养好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培养孩子的习惯时,就要先抓主要的习惯进行培养。重要的习惯培养好了,就可以带动其他习惯的形成。这也是一种比较明智的做法。

(五)养成教育要终生坚持,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目前养成教育为人们所关注的年龄段往往在少年儿童,并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建立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事实证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确实是个体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养成教育在成年后人们离开自己的家庭与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自我教育,以致于在幼年时期懂得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起码的文明礼貌用语在成人以后反而不会使用了。中国少年儿童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真正的学习是自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提倡终生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更需要我们终生坚持,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才能使人们终生受益,社会受益,素质教育受益。

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同时也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习惯养成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在素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通过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新世纪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台风
快乐的一天
描述古诗《小池》
小公鸡和小鸭子
天门山
乌龟
穿黄裙子的白燕
两个苹果
美丽的凤凰广场
身份证诞生记
鸡蛋流汗了
漫画《父与子》——鱼儿的来信
一个下雨的清晨
小猫咪
可爱的小乌龟
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分析与思考研究
浅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浅谈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建设
关于邕江冬泳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功能
关于网络自主学习监控系统研究
关于启发式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多元评价体系研究
浅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结尾的思考
关于教育投资的风险和对策研究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的借鉴意义
关于高校扩招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学
由《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这节课引发的思考
关于动画基础教学中被忽视的环节研究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柳树醒了》教案
《失物招领》教案
《月亮的心愿》教案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
《春雨的色彩》教案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
《小松鼠找花生》教案
《借生日》教案
《雨点儿》教案
《童年的发现》教案
《雪孩子》善引导教案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