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场域论下的教师教育转型

浅谈场域论下的教师教育转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场域论下的教师教育转型

"

论文关键词:场域 惯习 教育转型 教师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研究并探讨教育转型时期教育场域发生的变化以及场域与惯习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导致教师角色转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教师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改变。

一、场域与教育场域

(一)场域

“场域—惯习”论是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迪厄从多个层面来论述场域。第一,场域是一个相时独立的社会空间。场域就是现代社会世界高度分化后产生出来的一个个“社会小世界”,如经济场域、文学场域、学术场域、权力场域等。第二,场域是一个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布迪厄说:“‘现实的就是关系的’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纽带,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关系。”第三,场域是一个充满争斗的空间因为场域中存在着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它们之间的不断“博弈(game)不仅使场域充满活力,而且使一个场域类似于一种“游戏”。第四,场域的边界是经验的,场域间的关联是复杂的。

(二)教育场域

场域与教育结合而生成教育场域,教育场域是一个社会学或教育社会学范畴。教育场域系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旨归的客观关系网络。

二、教育转型时期的场域

三、转型期的教育变革

转型期的教育变革可以用冲突论来解释,赫拉克利特认为“冲突乃万物之父”。教育场域是各种力量会聚和较量的地方,各种不同权利形式的拥有者之间对权力的争牛都发生在这里。教育场域中各种势力通过较量和斗争冲破旧的关系网络,从而酝酿和演化新的关系网络。在社会的转型期,教育的变革是教育场域为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寻找新的平衡。根据布迪厄对教育行动的本质属性的分析,教育行动作为一种获得了合法性而成为权威的符号暴力,是为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文化专断服务的。比如说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就是一场至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以借鉴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课程模式为主的,适应中国教育并努力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在教育场域里,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掌握更大的文化权力、占据更高的场域位阶的是教育行政部门,以行政手段要求全国的中小学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而地方各教育行政部门、各教育机构在执行新课程改革运动时遇到种种不适应,表现在教育改革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教育改革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改革主体方面的全员参与性和民主性(如赋权与问责)等。除教育活动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观念体系要顺应时代的进步而更新或重建,教育改革本身的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元性。就组织发展而言,存在着追求效率与坚持公平、外延式拓展与内涵式发展、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等目标上的不同抉择;就个人发展而言,也有着内在价值(利益)与外在价值(利益)、短期效应与长远效益等的不同旨趣。在纷繁的价值诉求中做出明智的抉择,其实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四、场域论下的转型时期教师的状况

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场域和惯习是相互交织的双重存在。在一个场域内部,场域与惯习之间存在本体论的对应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在同一个场域内部,惯习与产生它的场域之间基本上是“吻合的关系”。在转型之前的教育场域里教师固有的惯习使得教师安于现状,“轰轰烈烈”进行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实施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模式是题海战术,特定的教育场域必然塑造特定的教育惯习,同时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与当时的教育场域一致时才得以生存。正像布迪厄所描述的那样:“当惯习遭遇了产生它的那个社会世界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它感觉不到世间的阻力与重负,理所当然地把世界看成是属于自己的世界。”

当此场域的惯习与彼场域之间不适应时,把在此场域形成的惯习简单地“移植”到彼场域去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产生各种“不合拍”现象。布迪厄认为主要是由于“惯习和它特有的惯性、特有的滞后现象”造成的。在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历史局面里,客观结构中的变迁过于迅猛,那些还保留着被以往结构形塑成的心智结构的行动者就成了守旧落伍的教师。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包括三个方面,即上位层面,包括培养目标、规律和模式等内容;中位层面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下位层面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内容。当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使得教育场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教师原有惯习也不同程度地在新的场域中挣扎、选择、淘汰、反思。反映在教师角色转型、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师制度的建设三个方面。

(一)教师角色转型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变化看,教师角色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道德本位阶段,教师是一种教化的形象;第二次是知识本位阶段,教师是教书匠的一种形象;第三次是人本发展阶段,教师是专家形象。也就是说,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仅仅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不能自然地成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成为现时代的教师。

(二)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一个教师的专业态度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知识、自知和同情心。概括起来大致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知识基础和职业知识;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一种价值追求和职业理想,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精神支柱。体现教师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就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为人师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把学生的成长成材作为自己事业的追求和成就。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前提。其次,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需要有更强的学科综合性,除教学所需的学科知识之外,还需要有宽广的知识背景,即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基础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科教学,也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在学科教学中综合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跟踪知识发展的前沿,能及时了解和把握知识发展的新动向,以不断补充教学内容,并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第三,教师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够把学科知识变为学生智慧的能力。

(三)教师教育制度建设

教师教育的转型包括教育目标、内容、途径、体系、制度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建设,因为制度是调节各种关系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是由规则建立起来的秩序。一个系统、一种组织只有在制度框架内才能够有序地运作。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包括“教师资格制度”“继续教育制度”“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度”“校本教育培训制度”的建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废物“化妆”
白雪公主(2)
家乡的食饼筒
冬季运动会
游白鹤发电厂
我爱春天的小山坡
假如我是一片云
游泉州开元寺
伟大的妈妈
致孩子的一封信
校园的早晨
春游
治理白色污染——还大地一片绿色
我是一只小鸟
一件难忘的事
试析从系统论和开放的视角探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试析动力系统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
试论黔西南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就、困境与对策
简论校企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
试析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提高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评价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试析内涵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的管理科学化研究
试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成功经验解析
试析职土建类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讨
简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与运行的有效机制
试析高职院校全员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简论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
简论高职机电类专业对学生的体能要求及体育教学的对策
浅谈“90后”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试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内容提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作借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杂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结构图解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鉴赏点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