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应对策略

论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应对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论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应对策略

"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变迁,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因素、西方除道德化观念、高校片面的教师评价机制、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育人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足,忽视师德修养等师德困境。要破解高校师德困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科学的高校师德规范,积极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进程,构建师德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社会变迁;高校,师德;教师;高等教育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是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凡要求学生不能违反的,自己首先不能违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教师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又怎么能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尊师重教.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孔子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他的学生子贡评价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也是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冲击越来越强。教师德行也面临严峻挑战,这在高校尤为突出,部分教师的奉献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

一、社会变迁下的高校师德困境及成因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而本文的社会变迁从内涵上分析,是指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结果;从外延上看,主要包括经济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变迁、文化的变迁等。社会变迁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新的困境,如道德约束弱化、道德责任淡漠、道德选择无序、道德评价失范等。

(一)社会变迁下高校师德困境

1.普遍存在育人意识淡薄、敬业精神不足的情况

韩愈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还进一步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师之所以为师,是因为“有道”且能“传道”。“有道”是指具有儒家所认可的道德品质;“传道”是传授儒家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传授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教育学生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当代的高校教师同样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然而,如今不少高校教师消极地应付本职工作,热衷于有偿兼职,整日奔忙于与教学无关的“第二职业”。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不认真备课、授课,教法呆板,照本宣科,不关心教学质量,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他们只教书不育人,只满足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一项对在校高职学生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感到怀疑。学生们感觉老师很冷漠,对自己的关心不够,平时很难找到老师,与老师单独交谈的机会很少。

2.普遍存在重业务水平、轻师德修养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势必要求教师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务必把职业道德修养放在重要位置。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越大。然而,不少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教书和科研,至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德育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缺乏师德修养,师表意识淡薄;有的在课堂上衣着不整,出言不逊,甚至随意接听手机.全然不顾教师起码的职业操守;有的把学生当成自己宣泄的牺牲品,在课堂上信口雌黄,任意表露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如此种种,在学生及社会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损害了教师群体的社会形象。"

(二)社会变迁下高校师德困境的成因

1.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变迁的新形势下,受利益驱动,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在社会上广泛流行,高校师德建设受到巨大冲击。一方面,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高校教师也不免受到诱惑;另一方面,传统师德观又要求高校教师要有先进性,要坚守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爱岗敬业等道德准则,这种矛盾在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教师身上尤为突出。受自身阅历、经验和心理等因素制约,他们思考和对待问题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一旦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消极思潮的影响,便很容易急功近利,只关注个人利益,罔顾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于是,他们仅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和忠诚,不安心工作,得过且过,牢骚满腹,一心一意谋“钱途”;他们不甘于清贫,患得患失,育人意识淡薄,对获取与奉献、竞争与合作、平庸与崇高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2.西方除道德化观念的渗透

“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现象”是由英国哲学家苏珊·曼德斯提出的。她认为,由于人们怀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而且这些道德与信仰互相冲突且各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不能期待这些冲突会自行消失,这是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客观原因。因此。她认为道德教育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当这一观念逐步渗透到正处于社会变迁时期的中国后,在高校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由此认为,自身道德修养甚至包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都无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或者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甚微。

3.高校片面的教师评价机制的误导

目前,不少高校对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业务能力提高,轻师德修养的现象。各高校通常把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作为工作考评和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了对授课效果、学生评价、道德素质等的考核。这种片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使不少教师很难在教学工作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满足感,也很难把自己的工作与“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们以“教书匠”来调侃自己,以学校的考核评价指标为导航仪,拼工作量、拼科研论文,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从而逐步消解与背离了师德的标准与责任。

4.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滞后

当前,不少高校的师德建设基本停留在教师的自觉自律上,所以也就无所谓师德制度建设。道德的本质特征在于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但是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不会自发形成。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在未变成主体的道德自觉之前,是一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果外在的道德规范不能转化为主体的自我要求。道德规范对行为主体而言就形同虚设。道德规范内化成主体的道德自觉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需要自为的自律与自在的他律综合作用才能形成。莱布尼茨说:“真正的虔诚.即领悟和美德从来不是大多数人的传承素质…真正的虔诚在于信念和实际行动。”如何才能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变为教师的自觉自律,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没能很好解决。综观我国目前的高校师德现状完全地依靠教师的自觉自律来进行师德建设只能是“一厢情愿”。社会变迁带来的多元价值冲突很可能使高校教师在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上偏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偏离教师职业道德。如果缺乏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作支撑,高校师德建设很难取得成效。

二、新时期破解高校师德困境的途径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师德教育

传统的师德观念正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有必要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使他们在师德修养上自觉自省,主动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高校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教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体教师使他们无论面对怎样的社会变迁,都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自己的职业。同时,高校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努力营造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提升个体职业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他们能用正确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2.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师德建设新理念

这里的“以人为本”是指:强调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当然。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依靠他们。具体来讲,一是要摆正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引导他们自重、自警、自省、自律,促进他们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尊重和维护教师的正当权利,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关注他们的真实诉求,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三是重视对教师的关心与培养,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激发潜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四是建立良性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体会成就与快乐,从而激发动力和斗志,实现人生价值。"

3.制定科学的高校师德规范

目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地方性师德规范,如《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广西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等。总揽这些规范:一是具体要求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容易使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二是条文简单粗糙,笼统抽象,标语口号较多,可操作性差。因此,我们在制定高校师德规范时,在具体要求方面应要求实,不能再把师德的具体要求人为拔高甚至美化神化,脱离实际,而是要以人为本,达到理想与现实利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遵守师德原则,并付诸行动。同时,制定师德规范要充分发扬民主,与时俱进,体现继承与创新。一方面,师德规范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而成的,一些规范日久弥新,为广大教师和社会所认同.如敬业捐道、恬淡守节、修己力行、谦和笃实、甘为人梯、诲人不倦、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这些规范应继续坚守.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增添新内容,确立一些新规范,如创新、竞争、合作、效率、公平、正义等。在制定师德规范时,还要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责任缺失、作风败坏、学术作假、借机敛财等。莱布尼茨说:“对惩罚的畏惧和对奖赏的希望使人避恶向善。人们因此便有理由和权力使用这一手段,哪怕人的行为带有必然性,不论这种必然性是怎样一种性质。”现实经验告诉我们,畏惧和希望往往会抑恶扬善。因此,在制定师德规范条文时,应注意设置相应的奖惩条款,通过激励和惩罚的手段,使规范真正落到实处。

4.积极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化进程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的内心修养,但也离不开外在的约束。如果没有他律的外在约束与强化,道德主体不会自动生成规范所要求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期以来,高校师德建设重自律、轻他律,导致广大教师的教学言行自由度过大,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总体而言,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可从以下几个层面人手:一是逐步形成一个涵盖教师工作全部内容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客观上为规范教师行为奠定法律基础。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具体实施细则还不够,少数几部也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的批评教育和道德评判,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急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以示我国教育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二是逐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国家政策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政策不多。关于道德建设的更是凤毛麟角。三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以国家法规及政策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因地因校制宜,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出台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评价制度,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5.构建师德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如下:提高道德认识,以知养德一陶冶道德情感,以情激德—惦炼道德意志,以意固德一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以行践德。从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看,高校师德建设在制定规范、建章立制的同时,必须构建有效的机制作为依托和保障。首先,建立可行的师德自律机制。要激发高校教师强烈的自豪感和事业心,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地将外在强制性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从而形成自己高尚的人格,这是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自律机制的运行机理。其次,建立内在激励和外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高校要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从物质和精神上对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营造人人争先的氛围;要通过巡视、检查、督导和舆论报道等方式,形成师德监督网络,督促教师自我加压、自我警醒、严格自律。第三,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改进现行的师德评价系统软、散、涣的情况,代之以科学可行的师德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照指标体系对师德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职务晋升、工资收入等直接挂钩。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着手,精神上重在关心关爱,使教师心正、气顺、劲足:物质上重在解决住房、待遇、福利等实际问题。

总之,高校师德建设应树立以人文本的理念,坚持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制定规范为基础,推进制度化进程为关键,构建良性运行机制为保证。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社会变迁的转型阶段,破解高校师德困境需要以学校为主导,以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动力,形成高校师德建设的强大合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天里的发现
小丽植树
植树节
踢足球的故事
快乐的一天
不能用鞭炮吓人
放焰火
我帮爸爸讲卫生
植树节
植树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植树节
今天真快乐
植树节
请爱护花草树木
煤矿井下变电所监控系统的安装测试与改进
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构
德国商法的改革(1)论文
论商法的信用原则(1)论文
浅析我国商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1)论文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瓦斯浓度检测传感器设计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商法的变革取向(1)论文
论高科技时代民商法的创新(1)论文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维信息空间探析
商法的基本原则探析(1)论文
基于虚拟仪器的虚拟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实现
变频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浅论商法的本质(1)论文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的反思和探索
杭发X6130型活塞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与点评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案)
《北京》教学设计5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6
《称赞》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一课词语教学片断及赏析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活化石》 教学设计一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活化石》 教学设计二
《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农业的变化真大》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