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实施新《纲要》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的新体育观

实施新《纲要》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的新体育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实施新《纲要》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的新体育观

"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师 体育观

[论文摘要]观念是行为的内隐形式,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有行为的最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行为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更好的实施新《纲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尽快形成或树立健康第一体育观、主体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谐体育观等新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自2003年秋季起在全国普通高校实施已快四年,各校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了可喜成效,许多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已悄悄的发生转变,正积极进行教改实验和教学创新,但也有不少的体育教师对新纲要的实施感到极为不适或抵触,思想茫然,工作消极,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行为方式落后,随意性和盲目性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新纲要的实施。我们知道观念是行为的内隐形式,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行为是表征,观念是根本,二者互为表里,只有观念的更新,才有行为的最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教学行为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都有责任尽快形成或树立新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进而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更符合新《纲要》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实施新《纲要》,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应有的体育观念谈些个人看法,与大家一起讨论。

1 健康第一体育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纲要》第一条定义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较全面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一人身体没有病残或体弱,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什么第一?健康第一!不是体育尖子和比赛成绩第一!健康第一观之所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我们首要的新体育观,一是因为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我们都知道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人体内蕴藏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潜能,只有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都健康,其蕴藏着的巨大物质和精神潜能才能更好的发挥,而体育与健康关系之密切,已逐渐被人们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锻炼促进健康,无论怎样强调体育对健康的作用都不过分。二是因为体育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上的确具有其他四育无法代替的作用,是德、智、美、劳四育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三是因为健康体魄的个体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早已证明,没有健康的个体,个人和民族就没有自信和自尊,就不能更好的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所以,健康第一体育观是:健康是最基础的,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第一是为了健康,为了学生的健康;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1]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重点是搞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体育已经被推崇为人们谋求身心健康的首选方式或卫士。近几年来在实施新《纲要》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体育教学是运动技术学习和健康之争”,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体育观念未能及时更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未能树立而造成的,我们说学校体育为学生健康,运动技术学习也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学校体育第一要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我们体育教师把握不住这个第一观念,工作就会本末倒置。

2 主体体育观

主体体育观源于主体教育思想[2]。主体教育思想认为 “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自我的教育”,做为一个具体生动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教育要做的就是激发和维持这种需要并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3]。近几十年来欧美国家十分强调主体教育,现在我国教育界也很重视主体教育的研究,并直接影响到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学校体育要从学生主体和社会的需要出发,通过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和满足学生内在的体育需求,从而使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习惯,这就是主体体育观。其中自主性要求学校体育使学生能够自尊、自信、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体育教师、自主选择练习方法、手段和同伴等;主动性要求体育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练的氛围,形成必备的体育竞争意识、强烈的体育活动兴趣,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创造性要求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创新思维和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敢于在体育活动中推陈出新,解决自我体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之,我们的学校体育必须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这种体育需求并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的主人。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受旧观念旧大纲的束缚,没有把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在体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往往以强迫的方式或说教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练,因而达不到体育所应达到的目的,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深有感触而又无奈的。现在许多学校体育课中有一种明显现象,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提倡独立练习或自主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提高他们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主体性体育已成为一种新的体育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

3 终身体育观

终身体育的观念源于国际终身教育的思潮[4]。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某一起点或某一阶段,人的一生各个阶段都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以终身体育为导向,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就我们高校体育而言,因为这是学生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体育兴趣和习惯则是人们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必须以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与教学,要在学生在校期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良好兴趣和习惯,教给他们必备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形成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以使其终生保持良好的体育兴趣,坚持终生锻炼;另外,要注意大学生体育的特殊规律,即身心的发展受年龄的制约更明显,如果错过了大学体育这一站,到社会上再加以学习不仅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收效不大,为此,在学校体育中我们必须全力抓住和抓好高校体育这最后一站的体育工作。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的居民中有66.74%的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80%的大学生毕业后便与体育拜拜了,这与我们过去的公共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视和教育不够有很大关系。

4 和谐体育观

和谐体育观即体育要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和谐发展,学生将在平等、友爱、适度、和谐的运动环境和教学环境中学习锻炼。因为体育不仅包含有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因素,而且包含营养、卫生、身体技术技巧与社会适应等等因素,学校体育应使学生在各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对德育来说,众所周知体育有利于学生一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如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等等;对智育来说,体育活动有助于开发人类一些潜能,科学研究早已经证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会受到身体活动特别是双手活动的重要影响;对美育来说,体育不仅能塑造学生内在的心灵美,而且能塑造学生外在的体态美;对劳动技术教育来说,体育更有助于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完善,一切劳动成果都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等的综合。总之,体育可以炼品质,增知识,调情感,强筋骨,美形体,增体能等等。但又不能过度,因为物极必反,必须适度,适度才能和谐,和谐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结果,质和量的变化统一于“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与范围。就学校体育而言,为了保持所需要的特定的体育的“质”,应当有意识地把体育的“量”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还要讲求体育的“形(即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和“神”(即身心的快乐和健康)和谐统一,才有利于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和谐体育观要求我们必须从“度”的视角去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体育课教学内容要合适,教学方法要得当,运动量要适度,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也要民主和谐。如何把握这个“度”,体现和谐体育观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必须终身面对的课题。

以上所谈的体育观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涌现出的,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校体育的重视和研究,代表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新方向,必将带来学校体育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2] 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3] 黄葳.主体性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

[4] 李大春.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乘着音乐的翅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歌中情
西部的歌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音乐的魅力
孔子办学
伴着音乐一起飞翔
千金难求真性情
爱上莫文蔚
暗香
我喜欢音乐
第一次爱音乐
欲速则不达
我和音乐
智能交通技术本土化问题讨论
从经济正义到政治正义:休谟与洛克财产权理论之比较
香港西部铁路无碴轨道结构及减振降噪措施
地铁环控热负荷的分析
关于好理念通过制度才具现实性
津滨轻轨过渡段附加防水层防水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谈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思考
区域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论“需求层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试论平衡高师声乐专业学习中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唐朝羁縻府州制及与南诏政权政治行政关系探析
一种简单的环网供电方案的研究
北京奥运会交通组织的经验
地铁车辆辅助逆变电源分析研究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难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训练素材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二
《小英雄雨来》考点练兵 阅读篇
《小英雄雨来》写作指导
《小英雄雨来》整体阅读感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目标
《夜莺的歌声》范文习作
《小英雄雨来》考点练兵 积累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
《小英雄雨来》范文习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写作指导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