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个性教育研究的反思

个性教育研究的反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3

个性教育研究的反思

" 摘 要:个性教育作为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各种研究成果纷至沓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综观现状究竟什么是个性,个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个性教育与主体性教育的关系,我国个性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要求,个性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等问题仍是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试从这几方面对个性教育作进一步的说明。

关键词:个性 主体性 个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 学习化社会

个性教育作为20世纪末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每年有不少文章见诸报刊,其中不乏观点新颖的佳作,但综观研究现状不难发现关于个性的定义,个性与主体性的关系,个性教育与主体性教育的关系,我国个性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要求,个性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些问题被有意无意忽视或一笔带过。笔者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着重探讨这几个方面。

一、个性的界定

对个性一词的定义是解释个性教育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但在今天的教育领域中个性、主体性、个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混淆使用的频率非常之高,因此有必要对这两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一)什么是“个性”?英国学者大卫·丰塔纳在《教学与个性》一书中指出:“在我们对个性下定义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个性似乎是一个捉摸不透可望而不可即的术语。我们原以为懂得了这一术语的含义,可是当我们试图以一种能为人们接受的形式表达它的意义时,却又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确,个性是一个多角度多视野的概念。哲学范畴的个性与共性相对,指A事物区别于B事物的特性哲学意义上的个性与共性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通常用语形容个体的行为处世与约定成俗的社会规范不一致,有标新立异的含义;而心理学视野的个性正如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所界定的:“个性(personality)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构构成的整体。”

在笔者看来,许多学者对主体性内涵的理解基本上是在整体主体性层面的理解,过分重视整体主体性而忽视个体主体性。过分重视整体主体性而忽视个体主体性,就有可能削减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使得个人变的懦弱、缺乏独立人格以及不负责任,因此从个体主体性的角度去把握更有意义。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均是主体性的表现,其中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它使人永不满足当下的现实状况,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的未来状态迈进。所以从这一意义上看创造性与主体性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将创造性或自主性、能动性与主体性并列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那么,主体性与个性是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独特性和主体性作为个性内涵的两个方面,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基于主体性的个性的内在规定性,而独特性则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各种力量要对个体发生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主体性,而独特性则指明个性可能的发展方向对各种力量起引导的作用,因此两者无法在严格意义上区别开来,我们探讨的个性教育包括了这两方面的含义。

二、个性教育与主体性教育

教育的英文“educate”,“e”意即out,出来的意思,“ducate”指引出,顾名思义教育意味着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和个体差异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它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宗旨。个性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教育的终极追求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各有侧重点。

在前面将个性规定为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为主体性,独特性为其外在的表现。我们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基于对独特性的尊重,为什么要强调独特性呢?首先,每个人生来原本就是独一无二的,正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样,这也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无比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来是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 其次,“每一个人的独特性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因而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源泉”

(4);每个人的独特性构成我们之间的差异性,而差异既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也使得合作成为可能;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就蕴藏在个人的独特性之中。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天赋显现的确证。建基于主体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高。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近年来由于主体性教育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由微观层面将教育活动看成师生之间的特殊交往活动,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研究重点,进一步扩大为中观层面将教育管理者、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视为主体,关注学校自主权扩大及教育管理和教材编排等活动,再扩大为将教育看作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活动,研究如何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适应并超越社会的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混淆了“主体性教育”和“教育的主体性”等相关概念,其实根据语法分析,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而教育的主体性则是指教育活动自身的独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更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概括地说,主体性教育就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

综上所论,个性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和发展,而主体性教育其着力点在于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个性教育的实施是建立在主体性教育的基础之上,而主体性教育需要以个性教育为向导,两者在实践中表现为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

三、我国个性教育的现状及其要求

个性化教育在我国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却已涌现了大批教育改革思潮,如:整体化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口号虽异实质与目的却是一致:以人为本,将生命的活动引入课堂。总体上我们在个性教育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上基本停留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个性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难的话题,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个性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实体,并没有专门的教育阵地,也不是脱离现有的教育体系另外去组织什么专门的教育,而是要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里,学校教育也不仅仅是指课堂教育,还要注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广义的教育活动而言,则必须面向社会开放不断从社会中汲取养料,利用社会的各种成果来实施个性化教育,目前最有成效的就是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使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从理想向现实前进了一大步。

(二)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个性教育理论研究,不能简单地把个性教育等同于兴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教育等,不能把个性教育看作仅仅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教育是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同时,个性教育的对立面是“划一性教育”,而不是集体主义教育,个性教育是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更好地承担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所讲:“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三)教育者本人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对受教育者有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具备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渊博的知识,极强的创造力,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与众不同的个人品格等等。

(四)在民主化基础上的个性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因为个性属于全体学生。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将无异于封建时代的贵族教育,不过那是连资产阶级也都为之痛恨和摈弃的制度。

四、个性教育的未来走向

就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而言,学习化社会是遥遥不可及的梦想,但这样一种社会所展现给我们的美妙前景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的建构是个性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生个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要不断营造气氛,也需要每个教师有教书之热情和育人之爱心,有耐心,有奉献精神,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玩动漫节
抓蜜蜂
蚕宝宝跳楼事件
丰收的季节
我喜欢足球
养小鸡
可爱的小白兔
五一夜市
油菜花
我的梦想
我学本领的经过
参观野生动物园
我的梦
欢快的笑声
花瓣雨
为推动中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探索
浅谈西方电影名的翻译技巧
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探讨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
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1)论文
知识产权制度是创造者获取经济独立的权利宪章(1)论文
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与承揽合同的区别(1)论文
我国农村经纪人主体资格的法律考量(1)论文
中国电影新势力与电影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古代说话艺术中的“常备人物”
论侵权法上的“伙伴”救助义务(1)论文
艺术家需要教育吗
现代标志的汉字设计传承
探微现代家具设计中几何形态的应用
农民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明确性探析(下)(1)论文
《雷雨》教学设计二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三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四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一
《丑小鸭》教学设计二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二
《丑小鸭》教学设计片段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一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一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一
《雷雨》教学设计一
《丑小鸭》教学设计一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三
《我为你骄傲》教学设计三
《画家和牧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