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2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

[内容摘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本文作者浅谈了在"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平台下,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的心得。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抛锚式教学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基于"一体三重"的教学平台,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技术离不开知识,倘若说知识属于抽象的理论范畴,那么技术就属于实践的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育。使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其教学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

(二) 对"抛锚式"教学法的认识:

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抛锚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

课例1:课型:PASCAL程序设计(必修课)

课题--《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

试验班:高一学生56人

场所:486机房

教学工具:56台机,每台机均装有Turbo Pascal 7.0,Novell 3.x,白板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题目的算法,并编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运行。

题目:求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

首先,让14组学生展开讨论,找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提示学生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确定)。

教师举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

过程模拟如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从过程模型中,归纳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

算法描述:

(1)求a/b的余数r;

(2)若r=0,则b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若r≠0,执行第

(3)步;

(3)将b值放a中,r值放b中;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书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提醒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循环或repeat_until循环)来实现算法。

协作学习:全班56人分为14组讨论、交流、调试修正。

效果评价:以下是学生写出的四种正确程序段:

方法一:

read(a,b);

r:=a mod b;

while r<>0 do

begin

a:=b; b:=r;

r:=a mod b;

end;

write(b:

5);

方法二:

read(a,b);

r:=a mod b;

if r<>0 then

begin

repeat a:=b; b:=r; r:=a mod b;

until r=0;

write(b:

5);

end

else

write(b:

5);

方法三:

read(a,b);

repeat

r:=a mod b;

a:=b; b:=r;

until r=0;

write(a:

5);

方法四:

read(a,b);

r:=b;b:=a;{初始设置}

repeat

a:=b; b:=r;

r:=a mod b;

until r=0;

write(b:

5);

教师小结: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方法一或方法二,这两种方法是根据算法描述步骤一步步加以组织实现的,其中方法一运用了当型循环(while语句),使整个程序段语句简明、结构简单,相比之下方法二就显得语句冗长、结构复杂,可见算法与语句的运用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很好地组织语句,编写程序实现算法。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方法三或方法四,这两种方法皆运用了算法的思想,也都采用了直到型循环(repeat_until语句),但其中方法三对算法作了些变异、修正以适合所选用的语句需要,针对该程序段,当r=0时的除数(b)已赋到a中,而此时b为0,导致最后输出的最大公约数应为a,容易使他人在阅读理解该程序时产生误差。而方法四根据语句的需要作了适当初始设置以实现算法的要求,象这样所做的初始设置为实现算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建议学生在经后编程实践中逐步掌握、灵活运用以丰富自已的编程经验。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法,最好的应是方法一和方法四。

这是一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课,主要是通过动手书写,上机调试、运行,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并利用PASCAL语言书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由于程序设计的抽象性、单调性,倘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很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整堂课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气氛低调,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教师根据题目,举例、模拟问题实现过程,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将这类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实践进一步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课例2:课型:网页制作(选修课)

课题--制作主题为"创造新世纪"的网站

试验班:高一网页制作选修班,30人

场所:多媒体586机房

教学工具:一台教师机,30台多媒体计算机且可以连上Internet

教学任务:通过Internet收集信息、素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站点

本课题教学进程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任务,针对站点主题,拟定若干子题,确定站点名称。例如最新科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天体、星云、航天技术、前沿军事技术等(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网站的中心内容)。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Javascript。

·将30个学生分为6组,教师罗列出有关站点,包括与网站主题相关的科技站点、著名图书馆站点或涉及创作工具、创作技巧、媒体素材等的站点地址。

·学生通过网络从世界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有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和资料或得到创作灵感、技术咨询。

·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就相关站点主题的媒体素材的选择,创作工具的运用技巧、站点风格等展开讨论,摆出各自的观点,并对他人的站点分析、评论提出意见。

·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网站制作技术、Internet操作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可以灵活且熟练地运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学生们收集到了许多切合主题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最后每个小组都交出了一个主题突出、风格独特的网站,网站中也运用了许多新颖、活泼、生动的网页制作技巧。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及Internet的引入,学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获取信息,学习技能,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既能很好的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又能使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从上述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课堂整体效益好,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前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明显减少,但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出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未定论,以上只是笔者的一次教改尝试,浅谈了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诚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何克抗 李克东主编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蝈蝈儿讲的故事
观察日记——小金鱼
从《乌塔》想到的1
公园的一角
我的发现
我家的猫
秋天的流花湖公园
花花的故事
从《乌塔》想到的10
从《乌塔》想到的
成长中的一件事
从《乌塔》想到的8
秋色花园
暑假郊外秋游
从《乌塔》想到的7
建筑施工中几种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
西方EVA价值评价与物流企业管理创新
浅谈提高煤炭运销管理水平须加强统计工作
“飞特族”冲击国企管理
财务杠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途径
创业板企业激励机制的方案探讨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分析建筑工程拖延工期的原因及对策
粤东北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的风水
高层建筑楼前广场的设计方法初探
中国式国企管理60年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规划的理解
角度过程能力指数及其在非对称角偏差下的推广
《笋芽儿》之老师语录
《看电视》重难点分析
《看电视》随堂练习 巩固篇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实事求是小故事
《看电视》作者简介
《春天的故事》
《看电视》老师语录
《看电视》重点字词梳理
《看电视》重点字词意思
《胖乎乎的小手》老师语录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讲义(三)
《看电视》重点句品读
《邓小平爷爷植树》趣闻故事—邓小平爷爷勤俭节约小故事
《邓小平爷爷植树》考点练兵
《看电视》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