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及建设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及建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及建设

"

论文关键词:学生社团 特点 作用 建设

论文摘要:高校社团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类社团有它的自身的类型特点,对学生培养等方面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社团的发展和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规范的管理提高品质,延伸社团的功能。

高校的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是高校活力的表现,是大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也是增长知识才干的课堂。它对于形成学校的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品位,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都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规模的扩展,学分制等措施的实行,高校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新的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更自由,与社会接触将更广泛,社团活动将更加丰富更有魅力。

1 学生社团的类型及特点

高校学生成立社团申办手续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来说院系级社团由院系分团委或团总支批准,校级社团由校团委批准即可成立。因此,高校的社团规模大小不一,种类也多种多样。可划分为四大类:

1.1 学习型 这类社团一般能结合专业学习,同专业的学生相对较多,如“经济管理协会”“数学建模组”“旅游协会”“法律协会”等。学习型社团以理论学习为主,通过开办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办刊物等开展活动,社团成员相对比较稳定,活动也比较规范,活动质量也比较高,大部分学习型社团聘请了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但这类社团由于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过于专业,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因此,一般规模不大。

1.3 活动型 这类社团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以各类文体、社会活动为主线成立,如“礼仪队”“篮球协会”“棋牌协会”等。活动型社团最缺乏严密的组织,活动开展有一定的阶段性,有些大型活动参加者不仅仅限于本社团成员。

1.4 服务型 这类社团组织一般要求有一定的专长,社团活动以开展对师生、对社会的服务为核心,部分社团在校内甚至设有固定的服务日、服务地点。像“家电维修服务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电脑俱乐部”等。这类社团对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具有较好的作用。

以上四类社团组织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文学社”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兴趣型社团,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就是专业社团。高校各类学生社团除了各自的特点外,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4.1 有群体目标的一致性和组织的松散性 学生社团能够成立,是因为其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社团组织在开展活动方面具有相同的目的性。由于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专业,入社门槛低,手续简单,无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加上有的社团成员多达数百人,因此组织就较为松散。

1.4.3 社团活动内容的广泛性 由于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开展活动也丰富多彩,社团活动会涉及教育、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诸多方面。

2 学生社团的作用

2.1 社团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对专业的认识,对兴趣的培养,对社会的解读,很多是通过社团活动得到的。应该说,把一个幼稚的高中毕业生变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学生,社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文学社”、“剧社”、“书画社”等,对于成员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品位的提高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社团在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的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曾经在部分高校进行调查,发现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少高校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事实上,参加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释放心理紧张情绪,改变孤僻、自闭的现状,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普通成员参加社团活动次数及在社团中所承担的工作没有硬性规定,因此,社团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

2.3 社团在学生适应环境,融入社会的作用 很多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无法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对新学校均较陌生,无法很快融入新的环境。而社团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社团成员中有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高年级同学,新生通过他们了解学校、了解老师。同时,社团作为一种社会团体组织,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化特性,能使其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感受被社会同化的过程。

2.4 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所高校的活力所在,而校园文化的产生,有部分来自于校园文化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大部分由社团来承担,毫无疑问,社团对校园文化起到了创造作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社团,不同的社团文化,不同的社团文化造就不同的校园文化。大学浓浓的文化氛围,需要长期的积淀、积累,才能形成自己固有的特色文化,我国的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名牌大学,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它特有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底蕴更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长期的积淀、积累形成的,其中许多是以社团为载体继承发展的。

2.5 在促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和维护学校稳定上的作用 学生社团的活动虽然不等于“两课”教育的延伸,事实上,象“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等社团本身就具有很浓的思想教育色彩,不少社团举办的讲座、活动客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起了促进作用。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事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情况,热爱学校,也有利于维护学校的稳定。"

3 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内开展的一些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参加,这对于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各方面能力,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但是高校学生社团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学校行政缺乏投入 高校学生社团大部分存在“三无”现象,无经费、无场地、无指导教师。由此造成社团活动开展不正常,活动无固定场所,活动质量不高。许多社团在成立之初轰轰烈烈,成立之后就无声无息,学生社团较多,归口管理的团委经费有限,有限的经费只能保证日常开支,以及每年固定的几个大型学生活动。目前大部分社团活动经费仅靠收取有限的会费,少量的社团能获得一些社会赞助,也有社团开展一些经营活动,自己赚取活动经费。

3.2 学校对社团管理不力 由于学校对社团的作用没有太高的期望,对社团的成立,社团的活动也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造成学生社团过多、过滥,精品社团不多,多数社团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这么多的社团,学校的财力、物力、人力就无法支持,而作为管理部门的团委,也只能进行宏观管理。

许多高校团委也看到了社团的这种情况,因此有的高校开始实行“精品社团工程”,重点建设若干个历史悠久、影响力大、师生反映好、活动开展比较正常的社团。但这样的举措往往不能长期坚持,时常整顿,也时常建设,但收效甚微。

3.3 学生对参加社团目的不明、心态不正 每年的9月、10月,当新生来到学校时,所有社团都开始“纳新”,许多新生是抱着好奇心参加社团的,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所参加的这个社团到底是个干什么的,有的看到别的同学参加了这个、那个社团,觉得自己不参加就显得太落伍了,还有的是被高年级的老乡、校友拉进社团的。

而一些老生参加社团则另有一番目的。一些学生看到自己在班级、在学生会无法获取一官半职,就转而投向社团,弄个会长、副会长干干,过一把学生干部的瘾,也捞一点政治资本,为竞选学生会干部及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更有学生看到某个社团女生较多,通过参加该社团,与女生多交流、多接触以达到谈女朋友的目的。所以,有些高年级学生把社团活动戏称之为“鹊桥会”。

3.4 教师对社团的认识比较片面 高校的一般教师对学生社团缺乏全面认识,一方面认为学生社团是团委管理的,与自己一个普通教师无关,另一方面觉得学生社团只是学生根据兴趣搞一些活动,与教学无关,有些教师甚至还会认为,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对那些热衷于社团工作的学生会另眼相看。因此,很多老师不愿做社团的指导教师,社团也缺乏较正规的指导和引导。

4 如何建设和发展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会活动是高校学生活动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学生会、团委工作属于官方的,而社团工作民间色彩更浓一些。从社会学的角度,学生会、团委属于正式群体,其领导人由校方任命(通过选举方式任命),而许多社团属于非正式群体,其领导在社团活动中自然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群体,在学生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太一样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

4.1 规范管理与重点建设 现在一般高校均制定了有关学生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社团的成立、组织管理、开展活动、创办刊物、经费管理及考核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各个社团在成立时也会制定各自的章程,应该说在制度建设上,高校的学生社团已经走上了正轨。但由于社团数量多,学校主管部门人手少,无法对所有社团进行一一过问,再则,各社团领导人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社团成员多寡不一,开展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有天壤之别。针对这种现状,学校主管部门可采取“宏观管理,重点建设”的策略,对一般社团不投入,由学生在制度的框架内自行开展活动,对成员数量多,活动开展规范,活动质量高、在学生中影响力大的社团进行重点建设,给以经费支持,选派指导教师,优先使用活动场地,大型活动邀请校级领导参加等。此外,一个比较好的做法就是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组织,如“社团联合会”等类似学生会这样的组织,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校进行宏观管理。

4.2 社团功能的开发 过去,高校对学生社团比较倚重的是它在活跃学生生活,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稳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的功效。但社团应该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创业的练兵场,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绿色通道。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全校范围甚至跨校选课,还有一部分高校实行宽口径招生,学生进校一两年以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因此学生班级观念逐渐弱化,而社团组织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社团,其成员可能四年都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集体。再者,由于社团成员来自全校各系各专业,互相学习探讨,有利于文理渗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六一"
玩偶
春游
二只可爱的仓鼠
放鞭炮
出游
我喜欢的书
感谢您!爱我的人
因为有爱
我喜欢的福娃
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海浪与星星
美丽的大森林
我的自画像
双喜临门
从科学的发展观谈高师钢琴教学
由《阿姐鼓》剖析90年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微波扩频技术在交通系统中的运用
我国机车信号信息标准化工作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框架构想
多媒体运用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论想象力和心理素质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为戏曲现代戏注入现代基因
GPS在公路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劫夫歌曲艺术特色
从日本音乐史看日本音乐的发展
高性能沥青路面SUPERPAVE在美国的应用状况
浅谈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心理问题
论初中音乐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父亲和鸟》教学设计之二
《父亲和鸟》说课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说课设计、综合资料4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2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浅水洼里的小鱼》综合资料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1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之一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说课设计、综合资料3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我是什么》教学实录、说课设计、综合资料2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实录1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