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

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04

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

"

[论文关键词]:自然科学;乡村教学;植物;自然课

[论文摘要]:农村教学条件受到自然条件、教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限制,教师如何因地制宜,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对农村自然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和认识。

泸县毗卢镇中丰中心小学是一所两县交界处的全日制山区村办小学,现有教师39人,小学部学生376人。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师 资、设备等因素影响,自然课不仅时有时无,而且自然教学一直沿袭“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于是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自然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自然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摸清本地自然教学条件

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创新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校要按照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自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劣 势。

1. 主要优势

1.1 选择感知材料的优势

自然课以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认识对象,课本所列举的动物、植物、土壤、岩石 、矿产、水域等具体事物,在中丰中心小学的山上山下,有85%能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 充。如课本涉及的102种动物,这里能找到82种;有关的土壤、岩石和能源矿产等,在周围地里、山上、 煤矿里能找到18种。这是农村学校自然教学得天独厚的物质优势。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而低年级的学生又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往往凭兴趣。而“玩”则以其兴趣而吸引着学生。如在上《影子》一课时,让学生捉影子,踩影,学生高兴得欢叫起来。“玩”后,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讲述自己在“玩”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到影子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光;二是有遮光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感知到许多东西,如《磁铁游戏》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磁铁能吸铁;有的说,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还有的说,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吸的铁最多,而中间最弱,基本不吸铁。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如在一只装满了水的烧杯里,放进一只图钉,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准用任何东西伸进水里去取的条件下,想办法把图钉取出来。几十个学生瞪大眼睛望着烧杯里的图钉,努力思考着,很快就有学生想出了用磁铁隔着杯子吸图钉的办法。这样的“玩”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2. 主要劣势

我校是位于泸县,永川市交界的山村。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学校交通不便,规模很小, 正规实验设施和自然课师资不足。五年前,学校一无实验室,二无生物园,仅有的几件演示仪器既不能用,也 无人会用。自然课作为“搭头”人人可以代,随时可以减,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设备和师资成了影响 农村自然教学的两个难题。

二、联系实际,探索自然教学改革出路

1. 问题的提出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作为我们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责任来。初中学生天真、好奇、爱玩、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而自然学科,更是学生大显身手,进行实践和发挥创造才能的一个大舞台。因而,自然教师就更应把握时机,在教学中,努力去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此,我组于99年下半学期起,开始进行自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工作。

2. 观念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方法。鉴于目前学校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必须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从陈旧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转变到“教育是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中来。因此,我们组织了组内教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有关创新教育的讲话及创新教育基本理论,使教师认识到创新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组内教师在校内首先学习了多媒体技术,踊跃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学习,教学中大胆尝试新的方法。 "

2.1 扬山村材料之优势,补正规仪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教具,虽然经常 出现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东西。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 、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 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此,我们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自然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一) 作为认识对象的材料由学生自采自带

1) 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 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 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 替代蚕学习“养蚕”等

2) 复杂的器材由教师自制或找合适的东西代替

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 的感知,我们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如三球仪、简易照像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 于课堂,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一般用生活器具来 代替。如水槽用脸盆代替,烧杯用茶杯代替,鱼缸用大罐头瓶代替,滤纸用毛边纸代替。对于那些少见的自然 物则选取本地的性质相似的同类物来替代。如在教《植物怎样繁殖》一课时,不仅准备了天竺葵,还补充了红 薯藤、石榴、柳树、紫薇等植物的茎,让学生广泛实践。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学不仅能被学生接受, 而且教学效果好。

2.2 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提高自然教学质量

(一) 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

设法把大自然“搬上”课堂。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在教《能源矿产》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20里外的三元煤矿,让学生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深入矿井 ,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亲眼看到:煤在地下是分层排布的,有的水平,有的倾斜,有 的断裂,它们都夹在沉积岩中。学生在煤层中还找到了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据实地考察的事实,学生很自然地 推想到了煤的形成过程。

(二) 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小学自然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珍惜机会,做创造的有心人,才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 根据农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自然教学。对于自然教学来说,农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 是绝对的,面临的劣势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学科的特点,根据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 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自然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2. 因地制宜开展自然课外研究活动是提高农村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 结合自然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放手让他们去采集、种植、饲养、考察、实验 ,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认识社会,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3. 认真开好农村自然课,既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又是教育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 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随着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民期盼科学的愿 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学校教育能直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希 望学校教育能切实提高下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自然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 ,其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都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认真开好农村学校自然课既是教育适 应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开好农村自然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2] 洪长安. 论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广西大学, 2004,8.

[3] 卫金辉. 当代自然主义科学哲学论析, 大连理工大学, 2006,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未来的课桌
袋子里的秘密
一节有趣的活动课
我帮妈妈做件事
我征服了害怕
20年后的肇庆和母校
20年后的我
假如我是孙悟空
给我一次变的机会
难忘的童子军生活
稻田卫士
比一比
未来的家乡
给灾区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美丽的霞山公园
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效力之比较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立法价值及其选择法学理论论文(1)
试论法官素质的提高法学理论论文(1)
我们有死的权利吗
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法理学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法学理论论文(1)
论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的基点法学理论论文(1)
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2)法学理论论文(1)
论欺诈和广告欺诈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法学理论论文(1)
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
否决一府两院报告是喜是忧法学理论论文(1)
论权力腐败的法律监督法学理论论文(1)
论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性法学理论论文(1)
系统政治学对系统法学的启示法学理论论文(1)
欺诈概念辨析法学理论论文(1)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一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五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四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三
《小小的船》综合资料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二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三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五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一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二
《小小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