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3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

"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和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非均衡投资战略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并给出了可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西部 基础教育 投资管理体制 非均衡投资战略 

中国西部基础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因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基础教育发展步履维艰。走向21世纪,我国正在实行“战略西移”,加快发展西部经济,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而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如何发展,已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发展西部基础教育是国家的责任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1949年到1985年基础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突出特征是“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这一投资管理体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给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统一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全国实行的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管理僵化的分配格局,很难适应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强求统一反而压抑了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自主权。更为重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后,供给教育资源的财政新体制迫使基础教育必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财政将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我国西部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一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症”——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贫困。西部要走出贫困,治理“贫困综合症”是一个历史话题。西部地区“贫困综合症”的治理,不仅影响着本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充分认识西部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治理西部的“贫困综合症”,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西部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教育投资少,劳动者素质低。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西部9省区6岁以上人口为22699.5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281.08万人,占总人口的1.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云南、西藏还不到1%。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却远远高于20.61%的全国平均水平,达26.51%,不识字人口占30%以上的就有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宁夏6个省区,只有四川和新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然,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落后教育投资少是一个主要因素。1990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含西藏)地方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377.52亿元,而西部8省区只有66.5亿元,仅占投资总数的17.7%,地方财政用于教育的投资显然太少。其结果是许多适龄儿童被拒之门外。青海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81.48%,牧区仅为36.4%;另外就是办学条件和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②基础教育发展滞后。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重“学历”高等教育的现象,从西部地区1982—1986年的统计资料看,在此期间全区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由21万增加到36万人,增长了70%;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仅由909万人增加到1048万人,增长率为15%,特别应注意的是小学在校学生数则由3404万人减少到3277万人,减少了5%,出现了萎缩现象。1992年统计资料表明,这种不正常现象的结果是:在9省区中每千人中拥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除陕西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除四川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若不能得到尽早扭转,必将对国家“战略西移”造成障碍,给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治愈的疾患,影响到全国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③民族教育落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9个省区中有44个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这里。民族自治区总人口达656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905.11万人,占民族自治地总人口的56.03%。少数民族人口占9省区总人口的14.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里的民族教育却十分落后,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各民族中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全国平均为698.12人,而生活在西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千人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回族584.89人,维吾尔族613.22人,藏族264.7人。民族教育落后导致民族人才匮乏。西北地区的甘、" 宁、青、新四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0%以上,但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却只有9万多人,仅占四省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0.2%,占少数民族人口数的0.3%,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3。西部地区必须加强少数民族教育,以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④女童教育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辍学率高。四川昭觉县的女童入学率只有10—30%,青海循化县女童入学率是30%。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女童往往不能上学或中途辍学。这就导致西部贫困地区妇女文盲率很高,严重影响西部人口的总体素质。

从上面的现状可见,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致使教育尤其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成为“贫困综合症”的重病区。对于治理“贫困综合症”古今都有实践和经验。目前,国内流行的观点是:贫困地区教育与经济能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已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讲似乎无错误,但却忽视了贫困地区的当前问题是“生存还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发展问题。在“生存”的层面上侈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认为:在“生存”层面上,“资金是第一推动力”。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要求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是永远走不出贫困的。国家必须实施教育扶贫战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注入教育资金,推动贫困地区的教育优先发展,这才是治理西部“贫困综合症”的一个突破口。

三、国家的教育扶贫战略

国家已认识到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是西部贫困地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由国家注入发展资金,这也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到目前为止,国家以及由国家组织的(基础)教育扶贫工程主要有:①政府扶贫—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②基金扶贫—社会捐资,以“希望工程”为代表;③国际组织扶贫—引进外资,以世界银行为代表。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截止1996年底,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额978287526元人民币,累计支出为686977179元人民币。全国希望工程捐款暂存(待拨)291310347元人民币。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范围内的三种教育扶贫主要形式,从扶贫的规模和力度上看,政府是教育扶贫的主体。教育资源应由政府来配置,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基础教育是政府行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必须由政府来配置,也只能由政府来配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践证明,政府作为教育扶贫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国家以扶贫的形式,集中财力在一段里间内扶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做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基础教育继续发展过程中出现新的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问题。基础教育既然是政府行为,政府就应从教育财政制度、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和投资方式上,有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规划,对基础教育实施非均衡投资战略,并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对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经常性投资比例,使基础教育的非均衡投资体制走上法制化轨道。通过非均衡投资体制,保证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四、实施基础教育“非均衡投资战略”的内容、方式及方法 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省)级政府集中财力采取非均衡投资战略,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经常性的、稳定的经费保障。这里我们是站在全国的立场,从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非均衡投资的角度提些建议,省及省以下各级政府可以仿此办理。

我们建议中央政府应将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列入教育财政经常性投资规划和计划,并以专款形式直接下达到县。这笔专款应包括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贫困地区扫盲教育专款;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补偿专项等。

●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

为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贫困省区的基础教育实行经常性的专项拨款制度,在基础教育经费中,设立“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按照一定的标准,以专款的形式直接拨给贫困地区的贫困县,专门用于这些地区设置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培训师资,从而保证贫困地区儿童入学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财政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可用于发展教育的资金极少。所以这项专款还要用于免收义务教育儿童的一切学费,并提供一定数量的补助,以降低他们入学的教育成本,减轻贫困地区人民的负担。

我们建议,把现在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经常化、制度化,逐步转化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经常性补助专款”。

●贫困地区扫盲教育专款 ●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补偿专项

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属于纯公益性事业,按照经济学理论分析,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完全应由政府保证财政上的支持。至于富裕地区的人民希望自己的子女享受到一定标准以上的更好条件的教育而愿意出资支持教育,那是“锦上添花”之举,断无不可之理。在贫困地区为了鼓励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弥补国家财力之不足,政府应当设立“贫困地区民办基础教育补偿专款”,为贫困地区的民办基础教育提供制度上和物质上的保障。这项专款要实行教育经费单列,按接受民办基础教育的学生数划拨到学校。这项专款的实施,可以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在贫困地区创办民办基础教育,接收贫困地区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入学,减轻政府的负担,官民结合,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天下玉苑
珠海
我爱家乡的峙山公园
上林游记
游西湖
参观记
淡竹原始森林之旅
游中国渔村
观梅有感
可爱的儿童公园
我的家乡
参观民族风情园
浙江横店三日游
游西岭雪山
回味无穷的海南之旅
试论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浅析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恶之花,还是良药——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浅析将市场营销战略引入教学设计中的策略研究
关于传统“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思考
浅论“慎独”精神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关于有关我国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措施的探讨
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说明
《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