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

[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书院教育;象山教育思想

荆门有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以象山先生命名的。象山先生,姓陆氏,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八百多年前曾任荆门知军,南宋光宗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荆门老百姓世世代代怀念他,尊称他为陆夫子。象山中学、象山小学是荆门基础教育的两所知名学校,这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为发展荆门基础教育事业,学习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识义利公私之辨”,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曾创造了这两所学校昔日的辉煌。今天,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侯,我们在这里同大家一起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问题。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要求

为了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教育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抓住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往往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大多数同志都将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对我们的考验。这个考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既是光荣的,也是严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能亲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是我们的光荣。然而,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这对我们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能不能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接受考验,这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思想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三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目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在进行,预计2004年秋季,初中一年级将与小学一、二年级同时进入实验,2005年秋季,初中一、二年级将与小学一、二、三年级同时进入实验。

据新课程实验区的报告,实验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确立,“素质教育”的落实将成为可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差异,新课程实验所反映出的新情况也值得重视:一、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留下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进行全面培养,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存在着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和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出发,信息量大,呈现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存在可选择性和开放性。这对智力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来说,存在着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的矛盾。三、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加强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时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学校管理来说,存在着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

以上教、学、学校管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提高教师(包括从事学校管理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热情地关怀。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人格整体水平得到升华。

“素质”一词,指个人的先天秉赋(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获得的品质的统一。按照儒家的观点,一个正常的儿童,个人的先天秉赋是差不多的(性相近),素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后天获得的品质上(习相远)。我们的教育应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最佳环境,开发个体身心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人格整体水平的升华,造就一代当今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提出“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有些地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趋向功利,教师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获取高分。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乏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只重视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种观点被逐渐强化,并且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的停留在知" 识的层面。有的教师,虽然也重视能力的培养,却只停留在知识转化的层面,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主体,指价值意识体现内在尺度的心理表现形式,如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信念、理想、价值观等,这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要求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格素质的新水平上来。

“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 吸取了几千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自孔子、墨子到宋儒以及近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括社会主义教育和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提出要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因为现实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就了中国的文明传统。中国的文明传统不仅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温总理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维系与调节作用。”[4] 温总理所总结的就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根据。



三、学习和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是春秋晚期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二是唐宋时代高于蒙学的书院教育形式的产生。春秋晚期以前,只有少数贵族有受教育的权利,叫做“学在官府”。孔子的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教之则善,本无类),将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广大平民也可以受教育,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书院教育以教育学生“学做人”、追求人格完善为目标,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而培养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书院教育不仅挽救了宋代因教育附庸科举考试造成的人才危机,而且推动了德行、学问并重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教育经历这两个高峰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象山教育思想产生于书院教育时代,研究象山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且提高自身素质。

象山先生,公元1139年4月生于江西抚州金溪,公元1193年1月卒于荆门知军任内,享年五十四岁。象山先生一生除任中央敕局删定官四年、荆门知军一年半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学生数千人,姓名可考的上百人。象山先生曾于1187年,应他的学生彭世昌等人的邀请,赴江西应天山讲学。应天山去贵溪县城80里许(上清镇东南),重峦叠嶂,飞瀑流泉,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象山先生带领学生在山南修建了一座草堂,学生建房搭棚,种菜栽禾,勤工俭学;崇拜先生学问和品德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应天山,围绕草堂建起了一幢幢书斋。先生看应天山象一头大象,便给草堂命名为“象山精舍”,学生从此尊称他为象山先生。“象山精舍”匾额挂在草堂门额上,围绕草堂的是“居仁斋”、“由义斋”、“养正斋”、“规斋”,还有“明德”、“志道”、“储云”、“佩玉”、“愈高”、“惠林”、“达诚”、“琼芳”、“濯缨”、“封庵”、“批荆”等书室。从1187年到1191年之荆门军前,先生一直在“象山精舍”潜心于他的教育事业。

象山教育思想是以其心学为哲学基础的“人”本位思想,与当时已沦为科举考试附庸的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思想相对立。象山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还是“人”。象山先生说;“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人字岂可轻?”[5]P279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为人而已”[5]P26,“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须是做得人,方不枉。” [5]P278“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5]P353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辨志”、“明心”、“做人”。

“辨志”:辨识义利尊德性。

象山先生说;“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5]26“识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辨志”,知所以为学者,必“识义利公私之辨”。为人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乃人之自然至诚之性,是儒家君子贤人所尊敬的“德性”。儒家教育思想中,既强调“尊德性”,又强调“道问学”。“辨志”就是“尊德性”(尊重道德品质的修养)。象山先生发展了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把“尊德性”(德育)放在第一位,而且把“识义利公私之辨”规定为道德品质修养的核心内容。

“明心”:区分正邪求放心。

“做人”:修进德业做大人。

象山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只举要谈了象山教育思想的三个核心问题,“辨志”是品德教育,“明心”是人格教育,“做人”是人才教育。这三个核心问题,以及有关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方法问题,都需要专题讨论。如何深入研究象山教育思想,有一个态度问题,象山先生在《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指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未能有益也。”[5]P323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研究者的“切己观省”,最为重要。现在有些人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但并不认真研究象山教育思想,甚至背道而驰,正如象山先生所批评的“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之者矣”。象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做“喻于义”的君子,而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要为“义”、为“公”,不为“利”、为“私”,然而热衷于把“象山”作为招牌的人,却巧立名目,化“公”为“私”,践踏象山先生“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的教育思想,这是十分错误的。希望受象山教育思想恩泽的荆门人的后代子孙,努力提升的自己的道德境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办好荆门的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大学百年[N],〈学人〉第13辑[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荀春生等.展望21世纪——汤因比池田大作对话录[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司1985.

[3](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N] .济南: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

[4]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N]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03.

http://www.fmprc.gov.cn/chn/wjdt/zyjh/t56075.htm

[5]涂宗流.陆子心语[M] .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仅用半年我就考出了优异成绩
小升初就像韩国泡菜
考上十一学校的一些体会
给爸爸的一封信
《童年趣事》
我的妈妈
小升初让我明白了“拼搏”的意思
跳起来,是为了够得更高
我接到录取电话
《这就是我》
我考上重点中学的必杀招
激烈竞争中胜出,我上了理工附
我的成功来自三方的共同努力
关于奥数,我的小升初工作报告
分析美术馆、公共艺术机构、艺术学院14%
论雾凇泼墨画与抽象美
论美术行业经济投资价值
论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
小议民间美术的进展
澳门美术扫描
对油画构图艺术剖析
持之以恒的教研活动与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
油画艺术的色彩运用思索
谈巴蜀书法奇才蔡永成
油画艺术的主客观色彩转换
浅论伦勃朗与维米尔绘画的差异性
巴蜀书法奇才蔡永成
国内女性油画家探索
海派文化在油画艺术的体现
《草船借箭》随堂练习 巩固篇
《草船借箭》考点练兵 阅读篇
《草船借箭》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景阳冈》随堂练习 巩固篇
《草船借箭》重点字词梳理
《草船借箭》重点问题探究
《草船借箭》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景阳冈》重难点分析
《草船借箭》整体阅读感知
《草船借箭》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草船借箭》考点练兵 基础篇
《草船借箭》随堂练习 提高篇
《草船借箭》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景阳冈》老师语录
《景阳冈》重点字词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