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基础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分析

基础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1

基础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分析

基础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分析

1 分析基础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审计模式与原三种审计取证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特性,原三种审http://wWw.LWlm.Com计取证模式都有固定的取证模式,账目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按照会计处理相同或相反的循序依次审查会计资料,特点是审计直接针对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否可靠进行实质性测试,而不考虑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特点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重点。一般来说,应将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下所产生的会计数据作为审计重点。

风险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是了解内部控制结构→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相比,在术语上,内部控制制度变为内部控制结构,符合性测试变为控制测试,这一改变,不仅是术语上的改变,而且应用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风险基础审计下,对内部控制结构的了解及控制测试的目的不再是确定审计重点,而是根据了解、测试的结果,评价控制风险的高低,据此进一步确定构成会计报表的具体项目的检查风险的高低,从而确定对该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数量。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归纳出原三种取证模式的共同点是从构成被审计内容的个体出发,根据对个体的审查结果对被审计内容的整体表述意见,采取的是从“部分→整体“的取证模式,因此,其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审计的个体数量的多少成正比,一般来说,审计的个体数量越多,审计结论越可靠。

2 不拟依赖内部控制下的分析基础审计取证模式的应用步骤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或不拟依赖内部控制的企业进行审计时,分析基础审计的应用可采取以下步骤:

2.1 运用分析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为便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既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又能满足审计质量的要求,任何一项审计,在具体收集审计证据之前,应编制详细可行的审计计划。而审计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确定审计重点,在分析基础审计下,审计重点的确定是依赖分析性测试来完成的。在确定审计重点的过程中,应用的分析性技术是“本期到前期的变化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本期会计账面数与上期审定数相比,计算差异及其变动幅度,并据此确定审计重点。具体操作程序为: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人员将客户当年的账面数和上期审定数放到相邻栏目中,使两个数字可以相当容易地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差异及变动幅度,并根据事先确定的重要性差异的判断标准,确定在审计实施阶段应予重点关注的项目。

2.2实施实质性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在审计实施阶段,根据审计规划阶段中确定的审计计划,对于审计重点内的项目,应进行比较充分的实质性测试;对于非审计重点的项目,也应逐项进行实质性测试,只是与审计重点内的项目相比,测试的量有所减少,而测试的类型不应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实质性测试的类型包括:分析性测试、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具体内容如下:

2.2.1分析性测试。在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时,首先应对其进行分析性测试。此时进行的分析性测试与确定审计重点时应用的分析性测试的目的是不同的,在这一阶段,应用分析性测试的目的是从总体上把握会计报表项目的“总体合理性“。一般来说,在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审计人员首先应根据其所掌握的商务知识、会计知识和分析技术知识,分析每一个项目是否适宜采用分析性测试。商务知识用来理解经济环境和客户在该环境下的运作;会计知识用来理解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关系;分析技术知识用来明确在什么环境下,最适合采用分析性测试和怎样正确运用及评价分析性测试。

在确定是否适宜采用分析性测试时,审计人员应从三方面进行:第一,评价特定风险因素,即对既定的会计项目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进行辨别,如针对销售收入项目,客户高估收入的可能性大,还是低估收入的可能性大。第二,确定是否需要能够减少风险因素的审计证据,即决定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取得或形成审计证据以将风险因素降至一个可接受的水平。第三,确定分析性测试是否能够提供合适的证据。若经过判断,无法进行分析性测试的会计报表项目,则直接转入下一步,对其进行实质性测试中的交易测试;需要进行分析性测试的会计报表项目,审计人员应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选择最能达到测试目标的审计程序,并进行测试,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对该项目的总体合理性进行评价。

2.2.2交易测试。无论对报表项目是否进行分析性测试,都应进行交易测试。交易测试是通过设计相应的审计程序,对企业所发生的各项交易进行记录的整个过程进行测试,以对交易的真实性、记录的完整性、记账金额的正确性、分类正确性、时间正确性和过账与汇总正确性等交易测试目标做出评价。例如,企业应收账款的年初余额为5000元,假设该余额为上年审定数,本年发生两笔业务,一是本年赊销3000元,二是本年收回4000元,若对该应收账款账户本年发生的这两笔业务实施了交易测试,验证其符合交易测试的六项目标,据此可以推定该应收账款账户的年末余额4000元是正确的。构成会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实施交易测试,只是不同的会计报表项目实施的交易测试的数量不同。

3依赖内部控制下的分析基础审计取证模式的应用步骤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准备依赖客户的内部控制,则分析基础审计的应用可采用以下步骤:

3.1运用分析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在分析基础审计下,无论是何种情况,第一步的应用都是运用分析性测试确定审计重点。 3.3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对客户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的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测试。实施控制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如果控制测试的工作量大于进行控制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则该项测试是无效率的,因此,在进行控制测试之前,审计人员应该估计控制测试的工作量与进行控制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控制测试的工作量小于进行控制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说明进行控制测试是经济的;反之,进行控制测试则是不经济的,也就没有必要进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控制测试结束后,审计人员应根据控制测试过程中收集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有关证据,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进行再次评价,以确定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是否合理。如果评价的结果表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说明内部控制不能有效地防止或纠正错误的发生,控制风险不应定为较低水平,而应是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如果控制测试的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则说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是合理的,在此情况下,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

3.4实质性测试。在该模式下,实质性测试的内容与不拟依赖内部控制下的分析基础审计取证模式中的实质性测试是相同的。只是在进行交易测试时,测试的审计程序与控制测试有相同的一面,因此,实际工作中,经常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故又称为“双重目的测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欢乐的冬天
小小的误会
冬姑娘
风雨交加
春天的脚印
我的爸爸和妈妈
格尺、卷笔刀、橡皮和铅笔的故事
“咪咪”,你能听见吗?
我的侯老师
青蛙看海
江滨公园
小水珠历险记
昆虫大战
我家的牵牛花
参观陈独秀旧居
关于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职业实用性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服务湖南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思考
试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
试析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关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心理契约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辅导
关于高职院校的“三服务”办学模式浅析
试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试论基于职业趋向的中职酒店专业英语教学
关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探索
试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海河教育园区集团化办学的思考
试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实践教学
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关于职业能力引领下的瑞士高职教育发展的特色\经验与启示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习题精选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的梦想──改写《丑小鸭》
《丑小鸭》同步练习
丑小鸭
《丑小鸭》同步达纲练习
丑小鸭与我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说课稿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同步练习
《丑小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