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与建构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与建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与建构

"

【论文关键词】教师的教育目的 工具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 学生为本

【论文摘 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于是否存在教师主体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及无目的观念下的发展状态,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基于社会教育目的并超越它,以学生的发展、幸福为导向,以教育理论为辅,构建作为其主体的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作为对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规定和标准,是执行社会公众或国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标准。其无处不体现在教育中,但从其绩效上来说,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复杂的,但较为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无法达成。当下,中小学教育沉浸在进名校、上大学、摆脱当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体现出了教师为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取入场券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针对部分“有希望的学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对“没有前途的学生”的一种无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师这样的教育目的状态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无疑是一个背弃。基于此,笔者对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学理分析和批判,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的成长需求,提出建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与途径。

一、教师教育目的与教师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实践的场域,场域中对受教育者起引导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践行者。从学理上来说,教师应是既定教育目的的执行者,然而教师作为一个经验性、主体性的社会者,不可能机械地执行应然状态的教育目的,他同时会根据其成长经验及场域中的践行实际,建构自己的教育目的。从广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的一切关系下的行动皆是教育目的的构成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辅导过程、心理辅导过程、思想教育过程等。从狭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所践行的行动的目的性预设或价值倾向,例如规训、纠偏、掌握等。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是指教师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则的组合与融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或倾向性价值都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组成部分。根据主体意识程度的不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隐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念、对教师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认知、自我放弃对教育目的的建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其意识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为等。而显性的教师教育目的观体现为教师自觉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观建构与践行,例如课程目标、教化目标等。事实上,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师在教育场域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话语等都涵盖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组合或理念的建构便是教师的教育目的。

二、当下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反思

1.工具理性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正如富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们认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们不是由最终目的的明确信念和关于个人幸福的传统定义所推动,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术能力所驱使的。人们消费仅仅是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费”。[2] 工具理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地,工具理性主义也渗透到当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对教育目的的异化。教育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手段或一种工具。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看待课程的方式方法。从教育要素关系来说,课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资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义影响的教师教育目的将课程看成是为学生应试的文本内容、考试辅导、考试工具,忽略了课程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在这样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学生对课程丧失了兴趣,以致讨厌读书。这样的教育即使能使学生获得那代价昂贵的“入场券”,但使受教育者厌恶书籍,这样的“为了一棵草而放弃了一片森林”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学的狭隘的“精英教育实践”工具理性主义。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为考试为升学服务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师将学生看成是考试的工具。而实际上,受教育者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过早地使其承担成熟的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有悖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同时,忽视了受教育者感情的发展,忽视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为考试而学习,为博取高分而沉溺于题海战术,结果是使他们成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书呆子、考试呆子。

最后,教育教学即为考试的考试理性主义。从广义的教育来说,教育是无所不在的,是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教育过程也应然具有教育意义,是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教师如何关注、如何看待教育过程,或者说对教育过程抱着何种心态直接影响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很显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过程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棋子”。在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过程的一切是为升学考试,是为获取高分而服务,一切都要为其保驾护航,甚至连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也成了这样一个目的的工具。

2.经验主义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一般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经验论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观的构建。

首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承,读书是“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样的传统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带有强烈的学习为升学的目的。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目的观缺乏时代的导向性,具有盲目性,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培养要求,它针对的只是在考试大潮中凸显出来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视了大部分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长远的教育眼光的经验主义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师的教育经历及人生经验也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构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师的个人成长经验来教育指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方向这当然是好事,因为任何的成功、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经验为导向来按部就班,显然是不合适的。最为典型的是教师基于使学生努力学习以升学、上高校的经验目的,以其在大学的轻松、舒适、自由的生活为比较对象,反判中学生活的枯燥乏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使学生学习是为反叛当下的不自由、约束与压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是给学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学习目标不至于盲目,但同时也将学生导向了一个不真实的非他个体所有的经验世界里,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

3.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

在这里谈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必须先区分两个不同:一是不同于杜威教育理论中教育无目的论,二是区别于前文中二者主义背景下的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下的归类。

教师的教育无目的观主要在于教师对教育目的认知的缺乏。一方面,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于把教学材料忠实地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认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个体的自我教育目的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以自己本学科的知识传导、以学科知识建构为中心,导致其对广义的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师对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导致无法全面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知识、智慧、能力观念等的选择偏向。

三、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建构

既然教师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当事人(从事教育工作或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为中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实践、被应用、被操作的真实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又该如何构建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1.社会教育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密切,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脱离国家目的的。教师作为国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实施者、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国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教师的教育目的,其实就是处理“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赋予人以现实的规定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规定性,超越这种规定性。一切现实的规定性只能是规定人的现在,而不是要去规定他的未来。理想的教育并不是要以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去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从现实性看到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并善于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它要使人树立起发展与超越现实的理想,并善于将理想赋之于现实。”[3] 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下构建。

我国长期以来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构建也必须基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诉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目的的性应具有长远的教育理想性,培养学生的远大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目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树立自己美好的“应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学生个体自主全面性发展规律,实施自己的“实然”教育目的。让“应然”教育目的与“实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采用个性化教育,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升学、深造,也关注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诉求,摆脱单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学生发展目的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主体,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目的必须同时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构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是要为每个人谋福祉。”[4] 我们所谈论的这项活动,“它应当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5]

学生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成长发展的目的在于其幸福。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生当下的幸福;其二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只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而忽视学生未来的幸福,必然会导致享乐主义倾向,也不符合国家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性;而只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以当下的时代需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当下的幸福诉求,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生未来的幸福。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目的建构中,必须统一二者,以学生的整体发展诉求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3.教育理论下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忽视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理论的发展,必然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的教育目的的建构同时应该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包括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对基于时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四、结语

教师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当下的种种的工具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的、无目的的观念等进行反思,并在国家教育目的下,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进行反思建构,以促进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使学生获得幸福。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参考文献: [2]刘春燕.当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义[J].江西教育科研,2004

(8):6-7,22. [4]王汉澜,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张男星、曲程等译.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名字介绍
我喜爱的水果---柚子
我家搬进新楼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感
好友吕仕清
故乡的荷溏
文竹
别开生面的吹气球比赛
我喜欢西红柿
我的小屋
耳朵、鼻子和眼睛
盼奥运
难忘的溶洞
游乐山大佛
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借鉴和我国的发展对策(1)论文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1)论文
中美贸易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1)论文
国际贸易摩擦新形势及对策建议擦态势仍在加剧(1)论文
中美国际货物买卖风险规避对策研究(1)论文
新疆伊犁州边境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1)论文
对我国元代与高丽的贸易研究(1)论文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及对策(1)论文
中国工商银行跨国并购与海外业务发展研究(1)论文
我国外资国民待遇与引资策略的研究(1)论文
浅谈出口贸易中的商标翻译与文化差异(1)论文
有关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探析(1)论文
浅析信用证认识上的误区(1)论文
外贸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1)论文
从博弈论角度看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谈判(1)论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之五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之四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之七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之六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之五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之四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之三
《一株紫丁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之一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之六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之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