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中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创新探索

关于中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创新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8

关于中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创新探索

"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培训模式;参与性;合作性;活动性;针对性

论文摘要:基于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培训实践中应采取以“参与性”、“合作性”、“活动性”和“针对性”为主要特色的培训模式。该四项模式共同构成了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在实践中发挥出了整合的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要高度重视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适应与提高问题,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一要求,我们从2003年起,分期分批地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和世行贷款项目等多批次、多类型的中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并在培训中逐步探索出以“参与性”、“合作性”、“活动性”和“针对性”为主要特色的培训模式。“参与性”、“合作性”、“活动性”和“针对性”四者共同构成了培训模式创新的基础,在实践中发挥出了整合的作用,参培者对这种培训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其理论依据、时代背景、培训操作及实践价值进行讨论。

一、参与性: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主体理念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培养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是建立在学习者的自发动机基础之上,并使其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1]。人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唤起了人们对学习者个性和需求的尊重,使教育者意识到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效,更应该关注学习者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发现[2]。

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提倡参与式方法,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新的培训理念。在培训实践中,参与贯穿了培训的全过程。首先,学员要参与培训的设计。在培训的初始阶段,我们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等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学员的建议调整或修改培训计划,努力使这种计划与学员自身的培训需求相一致。第二,学员全方位参与培训活动。不仅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本身就充满参与性的活动是如此,在其他通常被认为是较少参与性的学习活动中,也无不体现着参与精神。例如,在听讲座这一环节中,要求学员先阅读讲座提纲上的思考问题,便于他们带着问题听,在边听边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构建一个自己所理解、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结构。第三,参与培训的评价。对培训环节、内容、方式等,通过让学员填写活动反馈表、访谈等形式参与培训活动的评价,同时鼓励学员通过撰写反思心得,对自身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实践证明,参与活动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活动中,学员们不再是被动的受训者,而是具有内在个体价值的课改参与者,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对话及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都有发挥个人智慧和才能的机会,学员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因而能够唤起他们的专业自觉性,带来构建教育教学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旨趣,真正从思想上对课改产生认同,从而增强了他们参与课改的内在动力。同时,参与式培训可以给予参培教师以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能亲身体验到参与的魅力,为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供了直接示范。因此,参与不仅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更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工作理念给予参培教师以深刻影响,有助于他们将新的理念和操作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合作性:建构专业知识结构的社会互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能够不断地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3]。建构主义不仅重视知识的个体建构,而且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特别是强调要通过社会的互动与合作来进行学习。它认为,孤立的学习难以导致知识和能力的真正提高,只有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和与同伴合作,才能激发起其各种积极学习因素,将外在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认知结构。因此,社会互动是个体知识成长的必备条件[4]。

新课程培训倡导合作学习,就是鉴于“教师自身是最好的专业成长资源”这个理念[5]。" 具体培训的实践是,将担任相同或相似教学任务的参培教师编在同一小组,每个小组协商定出一个有针对性的热点主题,然后针对主题,小组共同完成“问题与对策分析表”,包括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协商对策等项目。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或侧重承担某项任务,并针对任务先进行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时,各成员先介绍自己对该问题的思考,然后在和小组其他成员的交流、质疑、修正、完善的过程中,构建起集体共享的共同意义。再往后,组际交流时,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成员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最后,全体学员与指导教师一道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互动互补与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协商解决方法的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教学经验都可以成为其他成员相互借鉴的资源,每个学习者的智慧都可转化为小组团队共享的智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特点使各成员对同一问题可能有着不同的视界,正是在这种不同视界的相互碰撞、协商、反思的过程中,个体才能开始对经验资源的整合,并在更高层次上完成对自我经验的重构。因此,合作学习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个体的智慧和才能以及群体互动学习的社会效应,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学习者实现优势互补,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最佳团队效应。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者对自身经验的挖掘、扩展、提升的过程,从而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

三、活动性:促进从观念转变到行为改变的转化

经验性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并反过来应用于人类的实践。知识之所以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习就是要激发学习者的思维,要给学习者一些事情去“做”而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因此,学习所应关注的不仅是学的内容,更应关注学习的过程,即“如何做”[6]。如果说杜威在上述理论中的“做”主要着眼于经验性操作,那么Scardamalia等人提出的知识建构共同体理论则更强调“做”中所体现的思想建构。这种“做”不以制作某种具体物品为目的,而是要生成新的观念性物品——思想,因此,“做”实质上就是一种思想加工的活动(working with ideas)[7]。

新课程教师培训提倡活动教学,是因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之外,更需要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提升个人的实践智慧,实现由知识储备向知识运用的转化。实践智慧是缄默的,它隐含于实践的过程之中,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发现和完善[8]。这说明理论知识的内化要求以实践的方式得以实现。为此,我们在培训中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与行为跟进相结合的活动——课例研究。首先,学员与指导教师共同对某一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讨,以揭示其中带有指导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现象。在此基础上,学员个体或由个体组成对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根据新教材中的某一内容设计教案。教案先在小组内交流,继而在全班进行展示(即说课),同时在全班开展评课、议课活动,以对学员的教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将最终的教案设计作为学员的形成性评价成果记入学员的成长记录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并给予学员以理论或方法上的指导。

学员的反馈证明,课例研究活动有助于学员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方案的设计是开放的,学员需要结合复杂的教学情景,把教学理论渗透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中,并引领整个设计和教学实施。这是学员提高理论修养、积累实践经验并获得专业的实质性发展的必然过程,将大大提高参培教师的专业水平。学员的反馈还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课例研究这种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全程行为跟进的反思实践过程。" 理论引领可以帮助学员逐渐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和共享的目标,实现概念再造;而教师在备课、展课、说课、改课等系列反思性实践中的亲身体验、验证、探究等,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最有效途径[9]。

四、针对性:尊重个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个体的多元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并不一样,不存在一个统一固定的衡量标准。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现潜藏在学习者身上的某种突出智能,通过对这种智能的肯定和开发,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同时,个体的每种智能可能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学习方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应根据教学对象而灵活多样[10]。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成员,也具有多元的发展需求。教育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的,具有情境性,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的发展要求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教师教育也应该适应这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新课程培训就是要“按照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培训,包括培训的内容、模式等”[5]。

培训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尊重和关注学员的多元智能倾向这个原则,努力为学员创建一个结构优化的多元化学习环境。培训活动中,既有读和写的活动,又有听和看的活动,还有动嘴和动手的活动。这些多维度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学员们的不同学习习惯,为他们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表现平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也体现出相应的针对性。在内容方面,我们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有统一规定的每个学员必修的部分,又有针对学员不同需求的菜单式内容,允许学员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充分关照了学员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同时,采用“导师制”,即指导教师针对学员在地区、单位及个体间的差异,以学员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根本,为学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努力满足学员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罗杰斯.自由的教育[M].东京:岩崎学术出版社,1984.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中行动[J].全球教育展望,2003

(1):44-47. [10]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节”溯源
戏剧的起源
家乡的元宵节
海南临高方言趣谈
我家乡的花灯节
春夜洛城闻笛
古诗中的思乡
游滴水岩
执著的等待
古诗苑漫步之旅
辑古诗、品古诗
在古诗中沉醉
我家乡的“食节”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
漫谈诗词中的雪与花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
巩义市对文化公园进行概念性城市设计
滴灌系统应用八大错误概念
南京主城近期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规划方法
现代园林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
楼地面渗漏原因浅析及控制
重庆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规划建设述评
住宅区的水景设计
建筑与时代
设计突破 建筑创新
城市规划的历史人文困境
四大软肋制约兰州建筑沙盘模型市场
提炼四合院基本形式 京城四合院有了修缮样本
洁净手术部主体建筑设计前期准备工作探讨
《永生的眼睛》训练素材
《永生的眼睛》趣闻故事
《花的勇气》美文欣赏 爸爸的味道
《花的勇气》趣闻故事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积累篇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巩固篇
《永生的眼睛》写作指导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四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父亲的眼睛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阅读篇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提高篇
《永生的眼睛》范文习作
《花的勇气》老师语录
《永生的眼睛》美文欣赏 别用眼睛伤害他
《永生的眼睛》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