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浅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宏观问题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宏观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方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并提出了建议。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三是面向学生家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环境是影响这个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不仅要为学生和同事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应积极与家长联系,为家长提供教育方面的咨询和建议,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全面良好的环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提到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专职的、具有相关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应由各地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机构负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功德之业,也是一项爱生助己的工作。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最能体现这个教师角色的工作。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强研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晚霞
亲爱的老师
三兄弟闯关
一切不能只追求外表
打雪仗
剁好了的甘蔗
阳江游
简单快乐
特别的洗澡间
远古时期——恐龙世界大历险
令我敬佩的妈妈
我爱集邮
飘摇的梦
妈妈的笑
蜘蛛
试析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浅谈高校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现状及教学策略
试析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研究
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眩晕症验案探析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医案举例
试析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探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扁桃体增殖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成人麻疹的辨证施护研究
试析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机制
简论手机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试析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论药对的组配方式和祛痰法中药对的临床研究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杂谈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在歌声的海洋里徜徉──《云南的歌会》说课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歌会,二十年的约定──《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