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国。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潮接一潮的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人们如获“启蒙”,变得惊奇、兴奋、热情,源源不断的研究阐释它们。
在这追潮逐新当中,有一股非理性主义的丝线,时隐时现地游走其中,人们似乎对“永恒的沉默之乡”——“非理性”表现出极度的偏爱,以为只有非理性主义才强调人的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论上抓住了根本,而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是冷冰冰的理性主义。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偏执。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这种错误,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
我们有必要厘清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涵义。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多纬度的概念。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的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能力,它表现为清晰的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具有自觉性、抽象性等特点。
但它不是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先天能力,它存在于现实的活动和思考之中,带有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特征。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人的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是人的精神结构上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和自我约束等等。
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将理性本体化,认为理性是先验的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原则,“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是相同的。”[1]( P
4)人是理性的动物,鄙视拒斥人的非理性因素,否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实在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自身的特定的含义。
简单的说,非理性指不属于理性范围的直觉、无意识、情感、意志和欲望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的总和。从认识论层面说,非理性认识形式有直觉、顿悟等,它并不严格按逻辑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形式,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创造性等特征。
但非理性的认识形式只能是认识过程的某些环节,人的认识本质上是理性的。从人性论层面说,人的非理性指的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欲望、无意识等等,是人的精神结构的不可缺乏的部分,是对理性属性的一种补充,是人作为生命存在的基本表现,表现为一种非逻辑,甚至是一种冲动情绪。
非理性主义则将人的非理性因素绝对化、普遍化、抽象化、永恒化,狭隘地贬低、否定理性,认为理性是忽视人的存在,或者是对人进行压抑,只有将非理性推至前台,生命才显出其本相,世界的意义才能获得确认。而理性是肤浅的不可靠的,它只能认识表象,无法认识到内在本质。
然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和非理性的观点,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自己的深刻论述。他们坚持理性原则,但没有否认非理性,而是肯定非理性因素存在的合理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反对“粗暴地排斥一般的正常的欲望”以加强“对思维的控制”[5] P297,另一方面又鲜明反对那种“病态的欲望”和“最下流的意念”,将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看作自己放纵的欲望,古怪的癖好和离奇的念头的实现”[6]( P141-1
4
2),使人“从丑恶的世界中获得片刻的解脱,使人得到瞬间的享乐”。[5]( P2
9
6)马克思在承认人的自然性时,同时强调现实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中这些个人才是“作为人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的动物。
”[9]( P7
3
4)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10]( P2
70) 而这些社会中存在的个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但是意识不是“有生命的个人”[11]( P
7
3)而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他们的意识”,[11]( P
7
5)并且这些意识始终“是社会的产物”[11]( P
5
1)。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现实中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11]( P
7
2)因此他批评费尔巴哈只把人看成感性的对象,而不把人看成“实践的、感性的活动”。[6]( P
9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是作为感性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这些深刻论述为我们理解人的理性和非理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当然,理性与非理性并不存在纯粹明晰的界线,也不能在人性结构中平分秋色,理性应该占有主导地位。人虽然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带有自然的局限,但是作为主体的人,总是要求超越自然的限制,创造、扩展自己的属人的现实世界。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7]( P
7
2)理性是“自然人化”的生命本质要素。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来运用到对象上去”。[6]( P
9
7)动物只是简单利用自然界,只是根据自己的肉体需要来进行生产,它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不根据肉体的需要也能生产,人能够把自己和对象区分开来,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活动。
所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6]( P
9
6)有意识而不是无意识,证明理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强调人的这种主体性的特征。
本能的人没有将自己与自然区分开来,主客关系没有建立,只有自觉的人把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来,这样,人的主体性才能确立。主体通过自觉的意识来认识利用改造驾驭客体。
人的“自由=主观性(或者)目的、意识、趋向”。[12]( P
90)而非理性主义者否定理性的权威,认为人是由意识阀下的无意识、意志或生命冲动驱动的,这样人的感性生命才会获得真实的存在。然而,这种非理性的人又重新返回浑沌未觉主客不分的远古,又如何才能获得面对世界的主体性?人能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特征是其前提保证。
在认识论上,理性的主导系统更加明显,人的直觉、感悟纵在认识中常常起到创造的作用,但它只是理性认识的环节,它们本身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当然“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源泉”,[13]( P1
2
5)然而“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13]( P10
5)只有超出感觉,建立理性,才能逃出不可知的困惑,走上澄明,认识事物。理性才是认识事物的思维的本质特征:“从感觉到思维” 才能揭示 “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了解它的规律性”(毛泽东《实践论》)。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抓住对立统一,就抓住了辩证法的实质。而对立统一的前提是矛盾存在,人类源于自然而又要求“超越自然”的这种固有的冲突使得非理性与理性成为一对矛盾。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事物都是从不断运动中,从事物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所以辩证法破除了对理性与非理性静观的方法,而从运动中去理解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
这种运动就是理性不断积淀为非理性,非理性不断扬弃为理性,二者相互转化,推动人的内在精神的跃进。正是基于辩证法的思想,恩格斯说:“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来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从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这种观点是从古典时代崩溃以后在欧洲发生并在基督教中得到最大发展的。” [14]( P5
1
8) 现实的感性活动的过程也是历史的过程,研究人只有在历史的行动中去研究才是科学的。“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16]( P2
6
7)同理,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作为人性内容和人的精神结构,它也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理性主义把人看成是概念和逻辑的产物,而不是生命实践的产物,仿佛以为只有具有精神才成为人,这种人性论把人视为脱离生命存在的东西,是超越现实和历史的,这是错误的。
人首先通过劳动与外部 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以维持生命才是人存在的前提,生命先于逻辑,理性,这才是人存活的历史。而非理性主义在人性论上将人等同于欲望、意志,将目光停留在非逻辑、非理性的领域,其叛逆情绪限制了其对人的全面了解,这种将人的非理性属性普遍化、永恒化,自然也超越了历史。
人之所是人,就在于他能挣脱非理性的控制,生物本能的限囿,将自己的本质力量表现于自己的实践的对象上,成为现实历史的存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胜似亲人
- 我的蝈蝈将军
- 假如我是科学家
-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 颐和园导游词
- 养蚕
- 因为选择不同
- 时间都去哪了
- 观察豆子
- 教师节里的润喉糖
- 开学了,我们笑了
- 可爱的小猫
- 观察
- 黄山导游词
- 再逢中秋
- 欢喜岭项目部工作汇报
- 资料员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 材料员年终总结
- 安全管理工作年终总结报告
- 材料员工作总结
- 工程资料员工作总结
- 房地产资料员工作总结
- 安全员年终工作总结
- 工程建设工作总结
- 安全员年终工作总结
- 安全员工作总结
- 项目部群众安全生产监督员工作总结
- 安全部年终总结
- 安全员工作总结资料
- 工程技术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生字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仿写例句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案讲义
- 《春雨的色彩》作者介绍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阅读知识
- 《燕子飞回来了》
- 《春雨的色彩》随堂练习
- 《春天》
- 《春雨的色彩》文章问题分析
-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 《春雨的色彩》重难点分析
- 《春雨的色彩》课文结构分析
-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学建议
- 《春雨的色彩》考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