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学习

试论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学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中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学习

论文关键词:教学 跨交际

论文摘 要:本文主要对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了达到既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目标,就不能再按传统的外语教学思路和方法,忽视文化教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言语形式和词汇的教学上,正确的做法是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引言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H.DonglasBrown 在Principl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一书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外语教学是力图解决语言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来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该文化的各种特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就必须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运用这门外语所依附的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对学生语言上的,还应该在文化方面,特别是在有明显差异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导,以便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化知识。

“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为“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某种、某篇小说、诗歌或者戏剧,这种狭隘意义上的文化现象;而是含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和特性等因素;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形式,甚至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中还可以分裂出许多小的文化类别,这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我们进行交流时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因素。否则,语言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

二、词汇的文化学习

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对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有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例如:“狗“一词在英汉文化群体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中用”走狗“、”丧家狗“等来形容令人厌恶的人,以狗组成的词组多含贬义,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中则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成语,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又如,英语单词“dragon(龙)”与中国的“龙”,在象征意义、内涵,以及语言应用上均存在极大的差异。西方人吧龙看成是动物中最恐怖的一种,它们瘟疫,糟蹋庄稼,以吃人为乐,被誉为贪婪的掠夺者,嗜财如命的守财奴;而在“dragon(龙)”构成的习语中则指“恶魔”、“魔王”,如“Dragon Lady(盛气凌人的女人)”等。与此相反,在中国龙是受敬重与崇拜的对象,因此它们掌握河、湖、海,负责施云布雨,供奉它们的龙王庙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了解和对比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只有概括词,如“uncle, aunt, cousin, grandmother”等,而汉语中却只有表示具体关系的词、如“叔、伯、舅、外公”等。“I have a sister.”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成汉语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上下文可判断,”sister”是译成“姐”还是“妹”就够伤脑筋了。

另外,一些表示颜色的单词在英语中可以构成寓意深刻的习惯用语,让人有妙语连珠的感觉,而在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的意义就相对简单一些。例如,在英语中“green hand(生手)”、“black sheep(害群之马)”、“see the red light(迫在眉睫)”、“out of blue(预料之外)”、“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同样,不同颜色的衣服,在中西方国家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举行葬礼时,在英美等国,人们一般穿黑色的衣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婚礼上,西方国家的新娘一定要穿白色的礼服,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传统中新娘多穿红色衣服,以示“吉祥幸福”。当学生熟知了单词的文化背景以后,将更有助于他们记忆和使用,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

三、语言结构的文化学习

1. 主语显著句和主题显著句

形合的英语是主于显著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主题往往就是句子主语;而意合的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topicprominent),其主题往往并非句子主语。如“夏天很难贮藏食品。”就是典型的主题句,按照汉语的思维,“夏天”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怎样。受此影响,学生往往会误以为汉语的主题就是英语的主语,译为“Summer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事实上英语的主语是“贮藏食品”,“夏天”只是时间状语,应译为“It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in summer.”或“Food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in summer.”因此,如果能就“英语主句显著句”和“汉语主题显著句”的问题进行对比,那么汉译英时的“中国式英语”或英译汉的“欧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 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对比,并进行翻译实践,以提高翻译能力。试比较下列几句,看看哪组译文较好。

(1)Vietnam War is a drain on American resources.

译文①:对于美国的资源,越南战争是一种消耗。

译文②:越南战争不断消耗着美国的资源。

(2)她对他们越来越憎恨。

译文①:She hated them more and more.

译文②:Her hatred for them grew more.

很明显译文②比译文①要更符合语言习惯。因此,英译汉时我们应当将一些名词转换为动词,从而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而汉译英时又把一些动词转换为名词,从而使译文结构严谨,避免拖沓冗长,行文散乱。

四、语域的学习

1. 交际常用问候语在中西中的差别

问候语是人们在交际中首先要使用的一类语言,人们首次相识或熟人相见总要打招呼,而如何正确使用问候语及其答语,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呢?现以“吃”为例来说明英汉文化的差异。饱尝饥饿之苦的旧中国人民,填饱肚子是几代人的梦想,因而有了“民以食为天”的俗语,也许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吃过饭了吗?”的问候语。然而,国家人士听到“Have you had your meal?”这一问候语时,会迷惑不解,会想这是要请我吃饭还是要跟我约会?听多了就会厌烦,难道我没钱吃饭?因为在他们国家,上面的问候语是请人吃饭或男人邀请女人约会的开场白。自古以来就有相互关心这一优良传统的中国人对“你去哪儿?”的问候已是司空见惯,可是对强调个体本位的英美国家人士而言,若问他“Where are you going?”那无异于无故被警察盘问。因此,在教材中出现问候这一交际项目时,教师可以通过英汉文化对比,解释说明问候语及其答语在不同场合的使用,以免在与英美国家人士打交道时出差错。当然,每个都有各自的文化特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并非是一种优劣对比,而是通过比较使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灿烂地文化遗产,并吸收国外某些好的、适合国情的东西,尊重。

2. 交际常用称呼语、称赞语在中西语言中的差别

其实学生称陈老师为“Teacher Chen”,称张叔叔为“Uncle Zhang”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在英语里 teacher 是职业(occupation),不是称呼;uncle和aunt是亲戚的称呼,对非亲戚关系的年长者不称呼uncle和aunt。正如中不称呼“李工人”、“赵农民”一样,这类英语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

在对待赞赏方面中西反应也不相同,西方人直率,而中国人谦逊。曾听说外国人称赞中国朋友,“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位朋友很谦逊,忙说“No,I think 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样导致交际中断,正确回答当然是,“Thank you very much.”

3. 商务交际和礼节在中国语言中的差别

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礼貌行为有时会被西方人误解为咄咄逼人,侵犯个人主权的无礼之举。如在中国人的宴席上,主人总是频频举杯为客人敬酒,多次代客人夹菜以显示对客人的热情;而在西方的宴席上,主人从来不对客人劝酒,全凭客人随意享用,否则就有强人所难之嫌。西方人在待客时遵循的是“主随客变”的原则,待客时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引起文化冲突。

在接受礼品时,西方人总是爽快收下,并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盒,对礼品大加赞赏并对送礼人表示感谢;中国人收礼时,总是推却再三,先说不要,再说几句客套话,最后才能勉强收下,但从不当着送礼人打开礼品盒。不了解东西方人送礼品习惯的差异及其他礼貌原则,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虚情假意,中国人会认为西方人贪婪、小气,从而产生误会。

4. 语言禁忌在中西语言中的差别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哪些是英语中的禁忌语,以便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人们常以“高寿”、“高龄”来询问年长者的年龄,若以“芳龄”开路,甚至连女性的年龄也照问不误;而在英美国家中,“How old are you?”这样的问语就侵犯了她们的隐私权,因为英美人士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讳很深。中国人经常当面问别人结婚与否,甚至各类表格中均有“婚否”一栏;然而,英美人士,尤其是女性,决不愿意别人探听她的婚姻状况。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英美人的最大忌讳是个人收入与支出,同样,他们的体重、宗教信仰、详细地址、倾向等都是他们不愿意谈及的内容。

五、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文化差异

人们在语言交际的同时,还伴随着非语言交际,两者共同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正如David Abercrombie 所说:“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非语言交际行为同语言一样能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或态度以及标示交际者的关系、社会地位等。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语音交际行为和手段有时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而且非语言交际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活动和价值观念。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非语言交际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例如,SEFC Book 2A Lesson 10 Body Language 一课就专门讲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人们的“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和对比文中所提到Body Language 以外,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补充其他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诸如,沉默(Silence)、非语言声音(Nonverbal sound)、客体语(Object language)、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等;或者举办这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鼓励学生直接与外籍人士交流和沟通。

教师可以编辑一些有关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判断题或问答题,以使学生对非语言交际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有更细致的了解,比如,拍别人的脑袋在中国和西方各代表什么意义?表达“我吃饱了”,在中国和英美各用什么动作表示?点头是否都表示“肯定”,摇头是否都表示“否定”等等。

总之,文化的融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尤其应当把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振亚. 以跨文化为目的的教学 [J]. 外语界,1998.

2. 龚亚夫. 正确理解交际教学思想 [A]. 中国基础网.

3. 许时升. 全国外语试验学校建设中所遇到问题与对策 [J]. 中小学英语教学,200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秋天
我的“弟弟”
我喜欢你小兔
我的同学
大西瓜
我的未来
美丽的公园
水上公园滑雪
我喜欢吃的水果
参观动物园
好吃的西瓜
我的书朋友
我的家
我和字典交朋友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14)法学理论论文(1)
论量刑建议权的生命基础(4)法学理论论文(1)
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2)法学理论论文(1)
自由心证主义的现代意义(4)法学理论论文(1)
论量刑建议权的生命基础(5)法学理论论文(1)
论量刑建议权的生命基础(3)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9)法学理论论文(1)
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综述(4)法学理论论文(1)
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综述(6)法学理论论文(1)
试论脑死亡立法模式法学理论论文(1)
商标注册策略(2)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8)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10)法学理论论文(1)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中日之比较(2)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4)法学理论论文(1)
《我选我》教学设计与反思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泉水》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案3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二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1
《我们成功了》说课稿
《阿德的梦》综合资料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