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翻译以直译为好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翻译以直译为好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翻译以直译为好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亦即在译句时,应字字落实,一一对应,不贸然增删词语,不随意改变结构,只有在直译无法达意的情况下,才需使用意译;若用这个标准验之于2008年18套试卷中39例译句题的“参考答案”,则值得商榷的便有十几例之多。兹申说如下:

1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全国卷Ⅱ)

[参考答案]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故”即“因而”,“戮”即“惩罚”(《汉语大词典》缩印本2835页,以下引自此书者只注页码),“罪人”未译,那么“斯戮”之“斯”为何义呢?相当于“严惩”之“严(严格)”么?《汉语大词典》“斯”之13个义项中,并无“严(严格)”之义,由此可见,此中遗漏了“斯”,此为问题之一。之二是,“罪人斯戮”为主谓结构,“严惩了罪人”为动宾结构,这种改变既无必要。也没道理!据前文情节及“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等语可知,受到“惩治”的“罪人”有多个,如译此中“斯”为“皆,尽”(3831页),可谓妥帖。又,发出“戮”这一动作的并非“罪人”。而是“陛下”。亦即“罪人斯戮”属于意念性被动句。故而。此语的正确翻译应为:“因而罪人都受到了惩治。”

2 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天津卷)

[参考答案]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3 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上海卷)

[参考答案]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据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可知,“虽然”有两种用法:①“相当于‘虽然如此’,下文有明显的转折。这种‘虽然’所表示的一般是既成的事实。”②“相当于‘即使如此’,下文的转折不很明显。这种‘虽然’所表示的情况一般是虚拟的。”(299页、300页)句中“然”指代的是上句“县令,诚主也(县令,的确是一县之主)”,显为客观事实;又,就语义关系来看,下文亦有明显的转折——虽然县令是一县之主,但他任职期满就会离开,不像差役、百姓这样——用转折关系来强调“离开”,与差役、百姓的对比更鲜明,更切合语境。若译“虽”为“即使”,则既与前文“诚”相抵牾,又不能取得强化“离开”之效,自不足取。

4 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江苏卷)

[参考答案]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现代汉语词典》乃至《汉语大词典》中,均不见“千条万项”这一词目,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生造词语;其实,“千条万端”即“千言万语”(357页),我们的专家为何不能翻一翻辞书呢?《现代汉语词典》亦不见“临事”一词,自应将其译出,可译作“遇事”(5034页)或“遇到事情”。又,“悖”有“乱”义,故“悖乱”便由同义连用以至合而成词,意即“惑乱,昏乱”,其最早用例可溯之先秦,其后一直袭用至清代(均见4294页);而译文竟将其分解为两个词!

5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安徽卷)

[参考答案](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去救助,怎么能执政呢(这难道是执政之道吗)?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事)。 6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湖北卷)

[参考答案]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一语,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石华、象溪两地曾设立过私塾,如今再设立别的私塾”,是不是也切合语意;但验之于原文,这种理解显然不妥:石华、象溪两地此前并没有设立过私塾,此中的“别塾”是相对于“龙门义塾”而言的。由此可见。将“别塾”译作“别的私塾”与文意并不相合。辞书之中,虽没有“别塾”词目,但相类似词语能为我们的理解提供帮助,比如“别宅”“别第”“别邸”“别所”“别舍”“别府”等,均指“正宅以外的住宅”(100

3、1004页),再如“别子”“别本”“别名”等,亦是相对于“嫡长子”“正本”“正名”(同上)而言;据此,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别塾”理解为“正塾(龙门义塾)之外的私塾”,亦即“副塾”,译此语为“在石 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副塾”?——由于主(龙门义塾)、副相对,“石华、象溪两地曾设立过私塾”之歧解也就可以随之而消除。但这样一来,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考生能作出这般准确翻译的概率几乎为零——而这,又涉及到命题者在语料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了,恕不作展开。

7 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湖南卷)

[参考答案]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感到苦恼。 将“苦之”译作“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应该说颇为妥帖;但问题在于,如此作译,即意味着“苦之”是一种特殊用法——与“使动”“意动”“为动”并提的“对动”用法,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却根本不涉“对动”用法!这又让考生如何作译呢?汤正良先生在《湖南卷试题分析》中说:“三个句子主要有‘大购之’‘皆不获’‘苦之’(要译成意动用法)……计分点,各1分。”(《语文学习》2008年增刊,132页)这一说法是否代表了命题者的看法,笔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苦之”绝不是意动用法,因为考生熟知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对宾语含有“以……为……”或“把……当作……”的意思,翻译时是绝不会也不能加“对”的!故而,为利于考生、便于教学,应将“苦之”视为考生熟悉的“为动”用法,译作“为这件事情而(感到)苦恼”。

8 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四川卷)

[参考答案]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将“所发”译为“打开看到的”,似难称“信”“达”:“发”即“打开”,这“看到”显属“增字解经”;又,作为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之一,考生们都知道“所”字结构应按“(所)动词+的+名词”这一格式来对译;故而,据前文“漠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之语,将“所发”译作“(所)打开的柜子”,无疑更为妥帖。

将“乃免于祸”译作“才免于祸患”,虽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却不曾注意到,这是一个省略句,主语是“郑漠(一家)”,而非“使者”;如果不补上主语,自会给人造成不必要的费解,更何况译句时须补上省略成分也是高中教学中反复强调的内容之一。

将“人以为至行所感云”译作“人们认为是崇高的品行感应的结果”,亦多有可商榷之处:第一,《现代汉语词典》释“感应”为:“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若以此义释之于“人们认为是崇高的品行感应的结果”之“感应”,其语意的不知所云可谓明显!诚然,“感”有“感应”(4325页)义,句中“感”亦可以“感应”——“神明对人事的反响”(4328页)释之,但这个“感应”仍是古语词;如此这般的“以古释古”、古今杂糅,显然超出了考生的认知,亦有违翻译原则,自不足取。第二,译文中“认为”是“以”还是“以为”的释义?“是”是“为”的释义还是添加成分?也就是说,对“人以为至行所感云”一语,命题者是按“人以,为至行所感云”理解。还是按“人以为/至行所感云”理解?我们无法知晓;但从便利考生这个角度看。此中的“为……所……”似应看做表被动为好,因为,“感”的对象是“至行”,省略掉的“感”的主体(所“感”者)只能是“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4434页),亦即此语的完整结构应是“人以,(神明)为至行所感云”。故而,此语可译作:“人们认为(这是)(神明,上天)被(郑漠的)崇高德行感动的缘故。”——将“以”解作“认为”、将“感”按常见义“感动”释之,一则不超出学生认知,二则也符合文意,无疑更好。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高考翻译题的“参考答案”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凡高中生在翻译中出现的常见病,诸如视一词为两词、将两词作一词、随意增删词语、随便改动结构、不顾句式特点、不明修辞方式等等,似都能在这里找到“样本”。高中生出错,是囿于知识水平,我们的命题专家为何也犯这些本不该犯的错误呢?

新一轮高考又将开始,恳请命题专家们本着对考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多翻辞书、多些商讨,以免上述相类的问题再度发生;果能如此,则善莫大焉!笔者真诚地期待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泳
儿童诗7首
大蒿店,我回来了
夏天
游西湾
春天
“哗啦啦”下雨了
盼,盼,盼
蝈蝈
垃圾“灾难”
严肃的姥爷
文明家园
善良的孔雀
亲情胜灾情
有趣的蹦蹦城
凭样品买卖合同
农副产品购销合同书
信托资金借款合同
外汇借款合同
冬季瓜菜购销合作协议书
对外承包项目借款合同
补偿贸易合同
中国农业银行抵押借款协议书
建筑企业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建设工程借款合同
中国农业银行抵押借款合同
交通银行外汇商品房抵押贷款合同
北京市活牛养殖收购合同
烟草买卖合同
北京市茶叶买卖合同
语文教师,张扬你的个性
活性分层快速作文的依据和实施
教学理论与实践关于史论教学的实验与思考
CAI课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
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化学素质教育
数学教学中认知与情意的协同发展
变形画及观察与思维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适应高考历史问答题的能力要求
似曾相识燕归来
重视儿童绘画中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全人的发展
化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珍珠泉》教学设计8
《珍珠泉》教学设计10
《珍珠泉》精品教案
《珍珠泉》教学设计7
《荷花》教学设计6
《荷花》教学设计7
《荷花》教学设计8
《珍珠泉》教学设计9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教案
《珍珠泉》公开课教案
《荷花》教学设计9
《荷花》教学设计5
《荷花》教学设计2
《珍珠泉》教学设计10
《珍珠泉》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