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1)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1)

摘要:本文试图发掘配价语法和格语法两大语法理论的思想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的体现,旨在引起我国语言研究者对国内著名语言学家其论著中某些独创性观点的重视,而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语法理论体系,摆脱凡事跟着国外转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要略》;起词;止词;补词;配价语法;格语法;语义;句法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以下简称《要略》),最初是他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文法课的讲义,后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参考书扩充改写而成。全书分为三卷,上卷1941年出版,中卷、下卷1944年出版,1956年出版修订本时把原来的三卷合为上、下两卷。《中国文法要略》与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1948)被称为我国汉语语法史上的“三套马车”,它们标志着中国语法学开始走上了独立研究的道路。

中国源远流长的“小学”中没有语法的地位,这就导致从1898年的《马氏文通》开始,我国学者一直在借鉴西方的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的问题。国内至今没有独创的、成体系的语法理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盲目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可取的。前者把国内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往西方语法理论的框架上去套,套得合适就给与肯定,否则一棒打死,从不承认自己的独创性;后者总是习惯在国内汉语研究的著作或论文中找出与西方语法理论“类似”的说法(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目的是来“证明”这些所谓的西方理论在中国早已有之。这两种风气都是要不得的。我国的语法研究起步较晚,一开始就落后人家几个世纪,而要想尽快跟西方齐步,那就必须借鉴所有有价值的西方理论。但同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削足适履。西方的理论毕竟是建立在研究有形态变化的印欧语基础之上的,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孤立语,谁也不能否认在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分析汉语的过程中存在众多无法处理的语言现象。所以,借鉴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国内语言学家在研究汉语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理论和方法。而重视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在汉语研究中我国学者的独创性,而不应该一开始就认为这只是在运用西方理论的过程中所碰到的新情况,这样的话我国的语言学终究是亦步亦趋,而不可能走到世界的前列,同时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自然不会为世界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任何重大的理论上的贡献。

在上段论述的指引下,本文将对《要略》进行重新审视,旨在发掘其中的独创性。遗憾的是这些独创性并没有形成有较大影响的理论体系。但是类似的思想在西方出现并被深入研究最终形成理论体系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些独创的重要性,但是成果毫无疑问是人家的,我们只好再一次使用拿来主义。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损失,必须进行反思!《要略》的内容是很高深、很庞杂的,在此只对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来展开论述,所涉及的西方语法理论是配价语法和格语法。 我们说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的思想在《要略》中早已有所体现,并不是信口开河,因为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出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主要集中在《要略》上卷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当然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它自然会渗透到本书其他的章节。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们着重对这两章进行剖析。

第三章和第四章论述的是叙事句。所谓“叙事句”我们今天看来就是动词性谓语句。《要略》的特色在于不是从表层句法结构出发来论述叙事句的,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句子内部的、深层的语义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要略》中所使用的一套术语:起词、止词、补词、受词、内动词、外动词。

《要略》对这些术语的定义如下:

“……比如说‘猫捉老鼠’……这一类句子的中心是一个动作……要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必须说明这个动作起于何方,止于何方……我们在句法上把动作的起点称为‘起词’,如‘猫’,把动作的止点称为‘止词’,如‘老鼠’。”(§3·1)

“拿叙事句来说,……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补词和动词的关系并非同样密切,起词和动词的关系最密切,止词次之,其他补词又次之……”(§4·91)

“一件事情(一个动作)往往牵扯到很多方面,所以一个动词除起词止词外,还可以有各种补词代表与此事有关的人或物。补词里最重要的一种是‘受事补词’,简称‘受词’。含有‘给与’、‘告诉’等意义的动词,通常都需要受词。”(§4·1)

“……许多动作只和一个人或物发生关系,……例如水的流,花的开和谢,以及行、止、做、卧、来、去等等动作,都是只有一个方向,没有两个方向的;说得更确切些,这些动作都是停留在起词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这一类动词称为内动词。外动词原则上要有止词,没有止词的时候是省略;内动词原则上就不要止词。”(§3·51) 《要略》中的术语与现代的术语不完全对应如下:

起词:主事

止词:客事

受词:与事

补词(狭义):凭事;因事;境事

内动词:一价动词

外动词:二价动词

如上所述,我们显然不能把起词、止词、补词、受词看作一套句法成分术语,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而是应该看作一套动词性谓语句中的语义结构成分术语。

《要略》在这两章的论述中把配价思想与格思想融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既探讨了一个动核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强制性的行动元(起词、止词、受词)的数量,也分析了这些行动元和动词所联系的非强制性的状态元(补词)在动核结构中担当的语义角色。当代语言学企图将这两种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而《要略》在四十年代就早已自觉地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就来具体地看一下《要略》的论述。我们从《要略》提出的如下两个问题入手: 试析《孟子》中的非定形容词

谈面子保全论视角下的唠叨言语交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文章发表了
班级投稿风
参观王河庙
学会体谅父母
骂的滋味
遭遇坏锁
一堂课
不抛弃,不放弃
上数学课
可恨的骗子
家长会
我学会了喝咖啡
由小食品想到的
除夕之夜
妈妈学乐器
浅议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医药教育发展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价值的实现——基于价值效益原则的思考
浅议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浅谈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临床微生物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试论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试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
浅析增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效的策略研究
关于加强本科建筑理论教育的思考
谈论从性别视角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论从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的困惑看社会性别教育策略
浅论公安院校文件检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多元主义方法论之于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的探讨
阅读的情感体验要求“真”——《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教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小谈《棉花姑娘》的教学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八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四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五
五花八门巧识字——《称象》识字教学课例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六
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地球爷爷的手》教学片段评析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之七
《称象》教案片断
《两只小狮子》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司马光》教学设计
解读《四个太阳》的教学设计
巧设情境 读悟仿说——《小壁虎借尾巴 》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