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1)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1)

《马氏文通》(简称《文通》)虚字学说中颇多创意,对汉语语法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里,我们讨论《文通》虚字学说的有关问题,以纪念其出版100周年。

二 虚字再分类《文通》对虚字的分类参考了刘勰的“发端”、“札句”、“送末”三分法。刘氏是按虚字在句中的位置区分的,类似的还有袁仁林“夫口气字样……要之,不出头项腰脚四处”的说法。

《文通》根据虚字在句读中的位置和功用分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位于句读之中联结实字的是介字;位于句读之首或之间联结句读的是连字;在实字和句读之后起结煞作用的是助字;而在句读中位置比较自由、与实字和句读不直接联系的是叹字。这样,《文通》把表偏正关系的“之”和联结名、代字的“及”、“与”归入介字,而把“以”、“为”一分为二,联结句读用以表示原因的是连字,联结名代字用以表示工具与相关者的是介字。

《文通》把联结动、静字的“而”、“则”、“以”(如“怒而飞”、“仁则荣”、“治世之音安以乐”等)归入连字,而不划为介字,那是马氏把这些字联结的两端看作是句读。《文通》体系中,动静字与语词之间有着对应关系,即语词由动静字充当,遇到其他字类做语词时就被看作是用如动静字。

虽然马氏强调“句读必有起语两词”

(2

4),但他又承认起词在一定上下文中可以隐而不见,“然既曰语词,即句读矣”(40

5)。这样动静字、语词、句读之间有以下推衍关系:动静字——语词——句读。请看《文通》的分析:当时[语词加止词,读]则[连字]荣[语词,句]。

(3

2)丨合[读]则[连字]见人[句]。(4

3

8)丨危[坐动,一字为读]而[连字]不持[坐动,至此为全读]……(20

9)丨今夫颛臾[起词]固[表词]而[连字]近[表词]于费[句止]。(20

9)在卷十,连字的功用被表述为“为夫语词与语词之或相承转也”,这就把连字联动静字与连字联句读二者联系起来了。不过,“以”联结的动静字两端有两种情况,加上面“安以乐”是意平而不相承关系,“以”与“而”的用法相同,是连字,而“假道于虞以伐虢”是相承关系,“以”表示行为之“所向”,是介字,其后面的动字是“散动”,“以”的司词。

马氏把“以”后表目的的动字看作散动,是参照了拉丁语的目的分词。(陈月明1990a)吕叔湘(19

9

7)说:“马建忠按照连接的对象是小句还是词来划分连字和介字是有道理的”,并指出“现在的连介划分法来自西方语法”。目前一般把联结名代词和联结分句(不论并列还是主从)的词看作连词,把表示词与词主从关系的词一部分归入介字,一部分划为助词。

而现在的助字类非常杂,有表结构关系的,表时态的,表语气的,没有鲜明的语法功能。(刘叔新1982)相比之下,现在有的虚词类的语法共性反倒不如《文通》的单

一、鲜明。 四 连字假借《文通》把连字分为四类:提起、承接、转捩和推拓,把今之并列、承接、因果、转折、假设、让步、递进诸关系纳入了这四类中。

在卷四“无属动字”节下还列了几个借自动字的“统之”、“总之”、“要其归”等连字,但没说是什么连字,连字卷中也没再提及。《文通》对连字的区分主要是依据传统词章学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文通》说:“四宗连字,其不为义而有当虚字之称者盖寡,盖假借动字、状字以为用。”(2

7

7)《文通》中连字还有假借名代字的。连字假借主要有两种情形,

1)假借后仍不失本字义,

2)假借后意义不同于本字义。《文通》确定一个字是否为连字主要是依据意义、位置和联结句读三个方面,如:“乃”字用作“然后”“而后”之解者,则为继事之辞,用作“于是”之解者,则为言故之辞。

而皆位于句首。不此之解,则非连字(3

1

4)。“且”字冠于句首者,紧顶上文,再进一层也……“且”字在句读中者,不一其义,而非连字也(2

7

8)。“顾”,动字,回首也。借为连字,则有转念及此之意……位必句首,否则成为状字(3

1

5)。“非”“不”或“不”“不”之在句读也,本皆状字,而引列于连字者,以其相为呼应,而句读则由是而连(30

8)。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谈《马氏文通》对《经传释词》的批评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