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8
从词汇嬗变看社会时代演进(1)
[摘要]词汇是 社会 历史 文化足迹的印记,从词汇的嬗变可以看到社会的演变和 时代 的进步。通过词汇还可看到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变异,因此正确地掌握和使用词汇为 中国 现代 化建设服务,这是信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关键词]词汇;嬗变;社会时代;演进
语言文字的时代;演进 发展 变化和社会时代的演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词汇的嬗变更能体认到社会时代的脉搏跳动。非但如此,词汇的嬗变还可以看到社会时代的历史足迹。
社会和时代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状况,社会侧重于空间,而时代侧重于时间,实际上这两者都是不可割裂的。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环境地域,不同的人群层次,即使表达同一 内容 ,其使用的词汇都不相同。例如,同是用第一人称:“我”侧重于强调个人的人格尊严,“我”字由“手”拿着“戈”组成;“自”侧重于强调个人的 自然 生存状态,“自”字原本就是“鼻”字;“吾”侧重于强调个人的社会地位,“吾”字由“五”“口”组成,标志其社会上的话语权;“余”侧重于自谦语气,似乎是多余的人,其实不然;“寡人”则是皇帝自称了。同是用第一人称:北方人常使用“咱”,表明我这口人想自由自在地活着;而北方农民常用“俺”,表明北方农民喜欢在大田上甩开鞭子驱赶牲畜耕种土地;南方的客家人自称“厓”,表明北方汉人南迁到南方多居住山区;而上海人则自称“阿拉”,则表明在上海滩都是平等独立的人,要出手相拉相帮。从以上对第一人称的表述,可以看得出其深刻的社会内含。
同一时代,不同的社会国家其使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据有关专家学者统计,在汉字词汇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是:的、一、是、人、不、在、有、大、十、二、中、国、三、了、日、会、上、五、他、年、之、为、时、行、六、四、出、我、生、七、这、下、月、个、学、来、于、以、及、和、可、九、本、到、公、地、分、后等48个。西方 英语 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是“不”和“我”;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也是“不”和“我”;而在汉语中则不同,“是”在“不”之前,“人”在“我”之前的24位。可见,西方把“不”的否定放在“是”的肯定之前,把“我”放在“人”之前,是有其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方人敢于说“不”,敢于大胆否定,这就孕育着一股奋勇前进的动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满现状的情绪,易滑于轻易否定的状态。而把“我”放在“人”之前,强调尊重自我的个人人格,个人的自由,个人的隐私,而易于忽略他人的利益,忽略人类的伦理关系。东方人则相反,把“是”放在“不”之前,把“人”放在“我”之前,这也有其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东方人把“是”放在前,追求的是肯定,即使是找寻出 问题 、缺点来,也称之为“实事求是”,社会因此较易处于稳定和安息,但又容易造成满足于现状和因循守旧的惯势。而把“人”放在“我”之前,则把国家、群体、家族的利益摆在个人利益的上面,即常说的“先国家,后集体,再后个人”,但又容易妨碍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不易重视个人独立自尊的人格。所以,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指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忍辱。”“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7~28页)这一 分析 比较,所得结论确为至理。 [莫泊桑普法战争作品浅析] 隐藏的艺术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下雨了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给妈妈的贺卡
- 有趣的一天
- 看球赛
- 下课了
- 该怎么办
- 开心的一天
- 扫地
- 神奇
- 聪明的孩子
- 小实验
- 母亲节快乐
- 第一次做饭
- 我想飞
- 浅论我国民法典编纂体例(1)论文
-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 中国省制问题研究
- 中国当代美学与文化批评回顾
- “知识创作物未保护领域”之思维模式的陷阱(1)论文
- 在两种宪政设计之间——自由主义与中国宪政改革
- 论样板戏的角色等级与仇恨视角
- 西方目录学史:发展历程与基本文献
- 关于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
- 视觉文化研究
-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 法律父爱主义与侵权法之失(1)论文
- 弘扬先进文化 塑造美好心灵
-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 《自己去吧》教学片断及反思
-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
- 《影子》教学设计
-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
- 《王二小》教学设计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
- 《两只小狮子》教案
- 《雨点儿》教学设计
-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阳光》教学设计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
- 《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 《荷叶圆圆》教案
- 《雪孩子》教学片断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