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效应

试析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效应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效应

"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作用,提出志愿服务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公民意识、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强化艰苦奋斗精神,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重要的社会实践体验,是大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推进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催化剂。

[论文关键词]志愿服务 大学生 思想引导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在引导大学生思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志愿服务对分类引导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效应、社会责任效应、艰苦奋斗效应。

一、高校志愿服务与青年大学生思想引导情况

2009年5月,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通知》,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以大学生、进城务工青年、企业青年、农村青年、其他领域的青年为主要工作对象。这一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实施,使志愿服务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分类引导青年,顾名思义就是对各个不同类别的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别的思想引领。它是共青团中央在贯彻党对共青团的要求,切实履行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在新形势要求下进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的主要目标是“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着力引导青年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要引导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引导青年在保持合理物质追求的同时培养健康的精神追求,树立劳动创造生活、奋斗成就人生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素质和生活方式。”对于引导大学生的基本任务,是“要着重引导他们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理性认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在方法上,要注重探索系统的、有理论说服力的、有实践支持的结合方式,注重运用历史的、现实的、学术的逻辑开展思想引导,注重将思想引领与成长服务相融合”。

各高校的分类引导青年的活动开展至今,发展出了多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值得称道,如各大高校都利用新兴媒介及时掌握青年思想动态,通过QQ、飞信、微博、人人网、各类论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开设各类校园论坛等。目前已经总结出当面启发、媒体传导、实践感悟、观察思考、人群影响、文化熏陶、情感升华、服务渗透等八大分类引导青年路径和方法,形成了亮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和探索。

二、志愿服务的三个引导效应

(一)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公众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的权利和应承当的义务的自我认识。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对公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很低。公民首先是社会的公民,在一个社会共同环境中生存,需要时刻与他人相处,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在这种相互尊重的过程中,人的属性得到了诠释,其社会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合格的公民意识。

1.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志愿服务的本质是满足社会需求,其社会性的特点能培养公共精神,从而极大地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对社会公共规范和道德的认同,更好地体会和认识与他人、社群、社会、国家及自然环境的关系,使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从而在步入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公共道德精神。

2.志愿服务有利于达成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公民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必备途径,从教育内涵来说公民教育是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民教育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公民教育是隐性教育,主张“模糊战略”,将鲜明的阶级性隐藏起来,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人们接受统治阶级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志愿服务切合了公民教育“模糊战略”的主张,摒弃生硬的灌输和无趣的说教,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件展开,让大学生志愿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将所闻所学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从而实现“内化”的公民教育。

3.志愿服务是将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进行有机统一的有效渠道。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国家和政党都会开展的维护政权的有效手段。大学生从来都不缺乏爱国热情,但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干扰了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统一认识的渠道。在志愿服务中,尤其是专项志愿服务行动中,更能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意识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的内在联系,进而达成有机统一。比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生命志愿者”行动、奥运志愿行动、2010年的世博志愿行动等,在这些与祖国利益切身相关的志愿行动中,更能生动、全面地体会到“祖国”的含义,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的“祖国”的变化,从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共产党的同一认识,达到引导的最终目的。

(二)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具体到个人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社会责任的研究,我们可以将社会责任感定义为:个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情感体验。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具有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的,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主要表现为崇尚追求个人理想,不能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个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以个人为主体等方面。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高校,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高校虽然有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对社会责任感的地位和教育内容做出明确的定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造成大学生不能与教育产生共鸣,更不能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

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显而易见,使命是天生的,需要激发与唤醒。

1.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行为,能将人的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进行有机统一,从而形成责任感培养的基础。它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发挥青年主观能动性、提升青年兴趣方面要远远优于其他途径。志愿服务对青年的引导是一种隐性的引导,它为青年提供一扇通往社会的大门,打开这扇大门的青年将会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体察人生冷暖,明确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不知不觉间完成青年的思想转变。

2.在“志愿”这一具有帮扶他人、无偿奉献的特质下,大学生更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更容易在情感和心理上自觉形成“我有一份责任”的意识,并且以志愿服务行动的方式去履行这一“责任意识”。它有别于传统的灌输方式,志愿者组织长期性的活动也使其优于短期性的暑期社会实践。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参与的大学生被不断主动地、持续地强化这一“责任意识”,最终固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一位在贵州毕节支教的我校志愿者在给母校来信中写道:“人生在于奉献……只有造福社会,为一方人民造福,才能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才能使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完全相结合起来,才能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由此可见,志愿服务引导青年大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达到增强社会责任的效应。

(三)有助于强化艰苦奋斗精神

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人们应当反思:当代大学生还缺失什么?那就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良好品格。艰苦奋斗包含着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更深层次上,艰苦奋斗的内涵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对艰苦奋斗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层次上。在新时期,艰苦奋斗体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特质应为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攀登、力争上游;在生活上独立自主、勤劳质朴;在面对今后的就业问题上,着眼实际,从小事做起,踏实努力。我校有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女大学生,当她独自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学校,办完一系列报到手续后,身边只剩下五元钱。她找到相关银行,询问了贷款事宜,又找到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寻求了一份食堂清洁的工作,这样就解决了每天的吃饭问题。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因而在校园中常能见到她面带笑容、匆匆行步的身影。一年后,她不仅为自己基本解决了学费的问题,还获得了奖学金,寄给了在异地读书的妹妹。

志愿服务在引导青年大学生中能产生艰苦奋斗的效应,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这一特性决定了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必须具备艰苦奋斗的特质。在志愿服务开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志愿者必须遵循“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原则,从开展行动的筹备工作开始,这种特质就一直伴随着志愿服务始终。志愿者必须在这一过程中独立思考、踏实努力、迎难而上,确保服务的顺利开展。这一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艰苦奋斗品质。

2.志愿服务容易形成“身边的榜样”,形成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学习楷模。在大学生发展成才的过程中、在分类引导青年工作中,特别注重“榜样示范”“同伴影响”的作用,如北京大学的“每周一星”,武汉大学的“成长小组”等。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容易磨炼出艰苦奋斗的品质,形成广大同学的“身边的榜样”,这个榜样恰好符合“具有强烈的时代内涵、贴近青年”的青年引导工作要求,从而能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形成艰苦奋斗效应。

3.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诠释艰苦奋斗精神的渠道。每年,我国有大批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援外志愿者等默默奋斗在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的地方,岗位的艰苦、工作的持久性对这些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克服完全陌生的人文环境,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岗位工作上,不计报酬、默默奉献,他们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最好的诠释者。他们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眼前的安逸和幸福,这种精神,是人作为这个世界的精灵的最高体现。

三、志愿服务是引导大学生群体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路径和载体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体验。大学生青年在实践中更能深切感受社会,更能通过自身的认识理性、客观看待社会现象。志愿服务是一种重要的实践体验形式,以其独特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成为实践体验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首先,在实践中,大学生容易形成对事物理性的判断态度和准则。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从事物的大局、本质去思考、分析和判断。其次,在实践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信,树立今后走向社会作出贡献的信心。第三,在实践中,大学生容易树立开放的态度和准则,不狭隘、不闭塞、不坐井观天。最后,在实践中,易于培养大学生宽容的心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尊重个性差异,求同存异,不求全责备。

第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感的升华。激情是人情感的一种,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独特的心理现象。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这个年龄阶段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好冲动,容易形成激情,乐于将激情付诸实践的特点。从人的最初感性层面来讲,广大青年选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依靠的是一种激情。如果能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激情,促使其对社会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促使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就能形成良性循环,以激情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志愿服务这种为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聚集起大量群众的社会活动,容易激发青年蓬勃激情、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学生所具备的时间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等特点也决定了他们能够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力军。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体验的渠道,大学生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有益于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志愿服务是推进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催化剂。从“人”这一属性来讲,每个人都有渴望成为“社会人”的需求。大学生是社会的人,有极大的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属性、获取社会对自己的认同、凸显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大学生青年逐渐走上社会、渴望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提供正确的、有效的渠道满足大学生的这一内在需求。青年对于志愿服务活动就存在这样一种成为“社会人”的内在需求,通过“志愿者”这种社会角色的扮演,给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前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尝试着做一个“社会人”的机会。志愿服务满足了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需求,提供了大学生成为“社会人”的机会,加速了大学生由象牙塔向社会的过渡。

综上,我们对志愿服务如何作用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应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和认识,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更应该考虑这一特殊的载体可以承载青年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任,将其目标明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地使用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高效、优化的平台和渠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品橘
可爱的小闹钟
马路
可爱的小闹钟
小闹钟
可爱的芭比娃娃
我家乡的桥
我最喜欢的铅笔盒
说说我的玩具宝贝
我得到了礼物
我心爱的小闹钟
貔貅
做纸拖鞋
笔记本电脑
我的小玩具“小丑”
2012年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秋季学期小学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音乐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九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追踪和抗击H7N9禽流感
H7N9流感来袭
浅议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现代畜禽养殖
珍禽蓝孔雀养殖技术
鱼塘养殖中鱼类病害的防治方法
出口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病害调查研究
浅谈鱼类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预防措施
山东省冷水性鱼类养殖现状及健康养殖建议
草食性鱼类节粮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动物非正常死亡实例分析
网购母猪催产素,给男友下药治花心
水生养殖动物的病害与预控技术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与对策
鱼类现代养殖新技术
农村动物疫情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景阳冈》课后反思
读《景阳冈》有感
《景阳冈》词语解释
《景阳冈》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景阳冈》句式变化
慎用资料──《景阳冈》教学随感
缩写《景阳冈》
《景阳冈》文章导读
叙述一个师生“对话”的教学实例《景阳冈》
《景阳冈》句段赏析
《景阳冈》教学杂谈
《景阳冈》教学案例
《景阳冈》教学实录
《景阳冈》写作特点
《景阳冈》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