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概论”课教学质量研究

试析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概论”课教学质量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5

试析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概论”课教学质量研究

"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是整合而成并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思想轻视、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模式陈旧、课堂管理松散、师资队伍欠缺等问题。依主体间性理论的要求,按照平等沟通、理解共赢、双向互动的原则,实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一系列改变,即转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手段、转换教学模式、改革课堂管理、建设专业师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课堂教学;质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为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组织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要求,在原“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基础上合并而成,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新时期,如何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增强“概论”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主体间性的提出

主体间性是一西方哲学术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其是指主主关系,即主体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西方哲学由主体性研究转向主体间性研究是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转向基本完成。90年代起主体间性问题成为了国内哲学界研究的热点,90年代末逐步进入教育学的研究及应用领域,2000年以后更是将其作为教育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主体间性在哲学意义上主要体现在:

第一,现象学领域中,胡塞尔为了摆脱唯我论的倾向而提出了主体间性的理论。

第二,解释学将意义的理解作为主要的目标,认为理解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性活动,而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理解不应被视作一种单一的主体性活动,而是一种新旧视界的融合。其中既包括理解者的视界,也包括创作者的视界,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融洽的关系。

第三,作为广义现象学的存在主义揭示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的本真存在,把人的存在还原为先于主客心物二分的纯粹意识活动。认为人的本真存在先于主客关系,并试图以此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恢复人的个性和自由,从而摆脱人的异化状态。简言之,由于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才使得其哲学转向对语言、对话、交流、理解以及人类活动的关注,并由此导致认识论哲学在理性观、真理观等方面的共同探求。而主体间性的出场则是现代西方哲学对现实挑战的回应。它反映了当代哲学发展的一般倾向:即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现实,回到人的真实生存本身。

90年代后期,在主体间性被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及应用领域之后,就愈加突出了师生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和调节性。它摆脱了过去传统的单向模式,赋予师生更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平等、互爱、互为的双向互动中,通过交往、对话和相互理解生成超越师生个体有限的视界,并最终达成理性共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概论”课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概论”课的现实教学过程中,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思想上,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的现实“关照”下,学生对“概论”课的实用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是轻视、否定的态度。专业课程优先倾向冲击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概论”课,给“概论”课教学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有些教师也认为“概论”课是公共课。加之领导不重视,学生没兴趣,同行看不起,从而教师也敷衍了事,很难去下功夫认真钻研。这种消极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学生,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上,囿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的高校在“概论”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有的高校则显得力不从心,依然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陈旧。在“概论”课教学中,沿袭了过去单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占用大部分时间去进行讲解,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造成了教育内容的“悬空”、教育方法的简单、教育目标的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而言,“概论”课普遍采用了大班联合授课的方式,课堂纪律不易控制。学生早退、旷课、走神等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课堂活动难以展开等问题的出现。

“概论”课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大量的兼职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其中。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足,缺乏对新的实践经验的及时解读和总结,缺乏运用理论对重大的国际国内时事问题的分析和评说能力,缺乏理论深度和时效性的讲解,在讲课时难以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概论”课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复内容的协调;如何切实有效地展开“概论”课实践教学、解决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实际问题等。

三、“概论”课的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出路。“概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进一步重视“概论”课的建设与发展。借当下教育部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检查活动,努力提高和加深对“概论”课的认识,使其从不感兴趣到充满激情,从可有可无的散漫到持之以恒的重视,从只为考试的应试教学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教学。

<> 教学手段上,要科学、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从而消除学习的枯燥性,激发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此外,注重网络教学建设,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利用 ftp 空间、校园网视频点播及校园论坛等网络资源,使学生朝着个性化、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又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着改造、控制和驾驭,过多地追求表面形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和结果。在“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要开展互动式教学,营造共同参与的受教育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管理中,实现从“填鸭式”课堂讲授向讨论法、专题式、问题法和案例教学等方法转变,开启学生的思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是“概论”课的主体,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教育过程看,两者具有双向互惠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负有责任、教学能力强的“概论”课师资队伍。树立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得到不断更新,提升“概论”课的说服力和现实感;同时聘请理论专家和对省情市情有相当研究的专家担任本学科的兼职教师。这样既能弥补校内主讲教师知识不足和实践经验的缺欠,又能确保“概论”课教学贴近省情市情,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主体间性理论要求实现交往互动式的“概论”课教育教学模式,在秉承平等沟通、理解共赢、双向互动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互主体教学,践行民主平等思想、树立宽容意识,共建场域情境。面对“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之外,还需要探索教改思路、完善教学计划,实现课程教学模式体系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教学同步化、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教学特色化、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化,想法设法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努力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感
读《蜜蜂和蚂蚁》有感
生命的价值
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读《收藏阳光》有感
英雄事迹激励着我前进
读《心愿》有感
观《可可西里》有感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读《与上帝共进午餐》有感
读《桌椅的诉说》有感
读《去年的树》有感
美丽的谎言
阅读《上下五千年》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先进工作者公示通告
大地赤子——记呼兰区白奎镇党委书记隋志远
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工作的请示
***先进性教育评议意见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会馆质检处罚条例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推介书
收资助学生代表发言稿
在消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市政协机关2005年工作目标
管理学院卡拉ok决赛开场白和结束语
高尔夫赛事赞助提案
关于加强公司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
在乡镇主要负责人冲刺全国百强县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市环保局局长供职发言
关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论区域产业政策(1)
第十章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1)
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分析(1)
谈促进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面向社会需求办学
浅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及防范对策(1)
浅谈混龄教育模式中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试谈幼儿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和实践难度
地区税负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1)
试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二重性方法论研究(1)
浅谈幼儿教师美术素质的思考与认识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史回眸与理论思考(1)
幼儿园领导听评课艺术与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杂谈
《行道树》教学设计
《第一次真好》说课稿
《行道树》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课堂上溅起一朵美丽的浪花
《行道树》说课材料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案例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