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1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重要性

论文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推广,创新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论述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广创新教育。

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标志着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国家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剧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素质教育已经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开展

追溯起来,素质教育思想应当发源于20世纪20~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很多是与素质教育思想相通的。他的教育思想包括:

(1)生活教育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2)普及教育思想:“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

(3)创造教育思想;

(4)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几年来,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系统中的大中小各个级别学校中得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从2002年9月开始,全国约有63所高校开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工作,其中以北方的著名大学居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要求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够均衡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四有”新人。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中小学担负着素质教育推广和深化的重任。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教育部和教委等相关部门先后通过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文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整原则、方向。评估体系和考试要求等提出了指导性的文字。这些文件指出要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素质教育在中国推行的效果如何呢?有调查显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部分师生已经接受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可以发觉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依旧存在,部分学校对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阳奉阴违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仍然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探讨这个问题,应当从两者的概念开始说起。现在,中国实行的素质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育界基本上对素质教育形成了一些共识:素质应指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这个共识对素质教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素质教育立论的基础。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李岚清同志曾经讲过:“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1997年,国家教委引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政府文件第一次对“素质教育是什么”的明确阐述,该定义的提出对消除有关素质教育的种种争议起了重要的作用。

再看创新教育问题。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是现代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最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涉及人的心理、人格、智力、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并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同时反过来可以巩固和丰富这些素质。可以说,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造创新人格,开发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今后的创新、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它也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教育理念。 "

现在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说,素质教育是综合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上讲,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指向创新教育。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矛盾,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正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讲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教育如何实施

1.探索精神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地记忆刻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和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取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结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 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到:“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目的在于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学科内容进行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剑仙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再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发展。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参考文献: [2]程炎明,黄少堂.规范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3]丁静,周峰.素质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J].现代教育论丛,2003,

(5):21.

[4]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

[5]李岚清.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J].人民教育,1996,

(5). [7]杜永谦.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

(3).

[8]兰毅辉.思考的艺术——天才是如何思考的[J].百科知识,1999,

(6).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阿凡提的故事》有感
读《两个锄头》有感
生命需要意志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书,伴我成长
读《荞麦》有感
读《阿笨猫全传》有感
读《灰姑娘逃婚》有感
读《两个锄头》有感
保护野生动物,与它们做朋友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
读《两个锄头》有感
远亲不如近邻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读后感
在乡镇主要负责人冲刺全国百强县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
先进工作者公示通告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在消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关于加强公司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
***先进性教育评议意见
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工作的请示
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推介书
大地赤子——记呼兰区白奎镇党委书记隋志远
管理学院卡拉ok决赛开场白和结束语
市政协机关2005年工作目标
市环保局局长供职发言
×会馆质检处罚条例
高尔夫赛事赞助提案
收资助学生代表发言稿
试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二重性方法论研究(1)
浅谈幼儿教师美术素质的思考与认识
浅谈混龄教育模式中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第十章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谈促进职业教育思想的转变,面向社会需求办学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史回眸与理论思考(1)
幼儿园领导听评课艺术与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
论区域产业政策(1)
浅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及防范对策(1)
关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试谈幼儿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和实践难度
地区税负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综述(1)
基于幼儿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1)
建三江旅游资源类型分析(1)
《行道树》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行道树》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基础知识训练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行道树》续
《行道树》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同步达纲练习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