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对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试析对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对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论文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发展速度很快,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然而它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一直差强人意。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过于庞杂,导致了它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理想化,教师很难以明确统一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全部内容,学生也无法真正地理解、把握课程内容。所以,比较文学课程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论文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比较文学获得了全面的复兴,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最为迅猛的人文学科之一,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它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在高校中文专业的文学及相关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地引入比较文学的相关方法和理念,从而大大地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比较文学已经被确定为中文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也就是说,但凡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必须合格地完成比较文学课程的修习才能顺利地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全面地进入高等教育,确实给中文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活力。在中文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譬如在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各门专业课程的老师经常会有意识地借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进行讲授课程,从而在中外文学的比较联系中,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与自己所熟悉的文学知识的联系中,获得对于新的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然而令人深感困惑的是,恰恰就是在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其实际所达到的效果,却总是有些差强人意,甚至令人颇为沮丧。笔者在一所高校中从事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多年,也经常与其他院校的一些从事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同行们有所交流,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中文本科专业的许多学生,在修习完这门课程之后,都会发自内心地对于比较文学产生一种惧畏的心理。

客观地说,中文本科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正式修习比较文学课程之前,都曾对这门课程怀有深厚的兴趣,甚至对此抱有较大的期待。因为在中文学科中,比较文学属于一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颖的课程,是最能够贴近当今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一门课程,而且在许多以“比较××学”命名的课程中,比较文学是一门发展得最为成熟和规范的课程。许多学生都是在其他文学课程中,在聆听老师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比较文学的价值,很多学生在阅读浏览各种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期刊时,也都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都具有明显的比较文学色彩。所以,他们对于即将要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普遍怀有很大的敬意和期待。笔者曾在所在学校中文本科专业的两三个年级的学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的问卷调查,约有七八成的学生都对此表示出较大的兴趣,其中有三四成学生盼望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的学生甚至有些跃跃欲试,渴望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自己立马也能够熟练地进行比较文学有关课题的专门研究。

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可能是由于教师本身的问题。不过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目前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身的庞杂性,其实这正是令许多比较文学任课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就目前国内高校中所使用的一些比较文学教科书而言,我们不难发现,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基本上都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比较文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史、由比较文学研究的各种类型所组成的内部体系以及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其中,构成内部体系的几大研究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包含的具体门类,自然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而学科发展史和研究方法论也是整个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的描述和梳理,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比较文学之“比较”的独特含义,同时也为学科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成和相互联系提供了合法的历史依据。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存在”的价值,当然要通过各种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才能够得以实现。同时,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无论是描述学科发展史和研究方法论,还是讲解比较文学的各种研究类型及其下属的具体门类,任课教师都要穿插一些其他内容,借助各种具体的研究案例来予以说明。这样一来,这门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显得极其庞杂,而且其课程属性和特征也显得含混不清了。比较文学中,学科发展史部分的讲解显然属于知识性内容,各种研究类型及其下属的具体门类的内容具有浓郁的理论色彩,而研究方法论和有关研究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则会具有实践性特征。比较文学课程属性的混杂性和讲授内容的庞杂性,必然会给这门课程的教学造成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过于空泛和理想化。一般说来,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自然会有其要实现的目标。一是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入地理解和辨析其中一系列专门的概念和术语;二是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和训练,初步掌握对有关中外文学现象进行一些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并树立一种自觉的跨文化的比较意识。这些目标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很难真正地实现。尽管这三个目标确实是与比较文学学科体系所包容的三大块内容密切相联,但是由于这三大块内容的属性和侧重点并不具备共同的一致性,所以这三个目标其实也都是各自为阵,分别属于理论知识、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并且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教学所能够达到的效果,实际上属于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说,第二与第三个目标本身就显得过于空泛,不具有切实的可测试性。第一个目标看似具有可测试性,实际上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因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几个主要类型其实也都是各成一体的,每个类型所涉及的概念术语和方法理论都与其他类型的概念术语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人们很难在理论层面上把它们完整地串连起来,教师也只能就事论事地对每一个研究类型分别进行相对孤立地描述和讲解,如此一来,学生便只能机械地对它们进行个别性的理解和记忆,所以最后很少有学生能够对这些内容真正做到系统全面的掌握和深入地理解辨析。

2.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变换不定。许多教师在讲授比较文学课程时总是感到很困难,当然某些教师确实能够凭借自己的科研积累,而将某个章节的内容讲解得非常精彩,然而一旦想到要把比较文学课程的全部内容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讲解清楚,就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整个课程的几大块内容的属性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课程不同章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地变幻位置,调整角度,用不同的话语方式来进行讲解,有时候只是单纯的知识性的介绍,有时候必须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和逻辑上的论证,有时候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上的具体指导。譬如,当课程内容讲到“平行研究”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平行研究”概念的源起和发展进行知识性的介绍,以说明它的独特性;接着则需要对它的内涵及其一些相关的概念术语进行理论上的阐述,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概念术语是直接来自于一般文学理论的,所以教师就要把它们在不同理论体系中的差异性进行剖析和辨别;最后,教师还要例举出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案例进行演绎和说明,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并作出适当的指导。这样的讲课方式说来好像很简单,可一旦付诸实施却也有相当的难度,因为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极其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具备相当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即使授课教师确实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了,但是在方法和语言方式几经变换的授课过程中,客观上却已经把这一课程的重心弄得模糊不清了,而且其中一些概念的理论阐释与后来具体案例的举证过程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如果这样的做法只是偶尔为之,当然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比较文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讲解,所以教师也会不由自主地偏离自己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3.比较文学课程学习目的性的偏离。尽管比较文学课程开课时,教师总会把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告知给学生,而且也能够获得部分学生的认同。但是随着课程的逐渐展开,其内容的庞杂性也明显地显露出来,必然会令学生感到困惑。由于课程内容的庞杂性和授课方式的多变性,学生往往只能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对某个知识点有所理解,而根本不可能从思想逻辑上对于整个课程内容达到系统整体的把握,由此而生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结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结果往往是比较文学课程预设的理想目标与课程讲授过程中实际上获得授课效果之间,、学生们对于该课程原本较高的期待心理与听课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感受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落差,再加上作为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比较文学通常也会采用闭卷形式的考试要求,这使得学生最终只能无奈地放弃各种兴趣和期待,只是把它当作一门枯燥乏味的考试科目来对待。学生们最后自然会采用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来应对这门课程,那就是机械地背诵和记忆许多自己并不怎么理解的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虽然他们的试卷上会熟练地条条罗列,实际上却不理解它们真正的含义和用处。学生的这些做法,一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数,二是为了在将来考研时能用的上,而考试过后,学生们基本上都不会再去理会“为何要学比较文学”这一问题了。

比较文学内容的庞杂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引起的问题还有很多,然而一个普遍的结局却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它致使该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这里我们认真地进行反思:我们为何非要把比较文学整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塞到一门课程里呢?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目前的高校教育根本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的讲授把本科生训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因此我们应当调低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而着力于培育和增强学生对于比较文学的认知和兴趣。为此,我们需要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压缩和简化,并且通过一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这样才会取得更好、更实际的教学效果。比较文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学科,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它也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对于如何让这门课程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产生真正实用的价值,仍需要同行们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平凡的美
扔.仁.忍.韧
性格转变
友之乐
外星人来我家
月球奇遇
我家的小院
机器保姆
橘园四季
五〈2〉班学生读书调查报告
书——我的好伙伴
我熟悉的一个人
好心人
时光“倒流”
文具大争论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及其创新研究
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初探
社会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浅论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运作机制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策略初探
浅论如何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搞好就业指导工作与深化教育改革关系的思考
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论析
浅谈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浅论当代中国教师面临的教育伦理问题
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试论创新之源——新经济时代人类个性复兴的探究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