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

浅谈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05

浅谈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

"

论文关键词:大学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 特征 构建

论文摘要:当前,网络文化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大学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破题之道。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网络文化的思路: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大学网络文化的服务性功能,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信息技术爆发出人类社会变革力量的时代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剧烈社会变迁中的我国。面对当代文化发展态势,如何做好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者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主体人群,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接纳和传承必然将标定一代人的整体文化高度。因此合理利用网络,提升青年群体的精神文明层次,构建优质先进的大学网络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当是大学教育者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大学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主体参与者,以网络为载体和平台,以数字化信息的为主体内容,以大学校园为聚合点,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内涵的文化。它是参与者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大学文化行为中形成的文化。同时,大学网络文化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价值需要通过网络得以传递和放大,要做好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必须要首先认清网络文化的特性。

网络文化的特性

从网络文化特性透视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

大学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具备网络文化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一定差异。最显著的是,大学网络文化被赋予了教育意义,需要实现的是学生思政教育、大学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化和再造,其商业性被很大地削弱。构建优质的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须立足于大学文化的本质,深刻理解网络文化的特性,在实践中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技术,不断优化制度,提高信息化校园的管理效能。以下几点思考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具有一定意义。

(一)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社会化网络是一个信息开放而繁杂的环境,各种现象、各种声音裹挟着不同的价值观,冲击着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受其影响。就我国来说,每一代青年学子都有其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

60、70年代的大学生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0、90年代的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的初期,信仰知识改变命运,坚信集体的力量;而新世纪后的学生,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和个性的释放,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价值伦理体系的多元使很多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面临的是多元文化环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海量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这些信息集知识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一定冲击。在外围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碰撞中,学生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冲突,迷失自我,失去对文化追求的正确导向。

在当前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居高临下式的单边性的信息传输已经不易令被教育者接收,要让思政教育起到切实的作用,教育者应当学会通过网络聆听并与被教育者深入对话,这样才能让网络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力量。大学生在同龄人中虽然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毕竟会在成长中遭遇很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不能及时地向外倾诉,往往容易使学生在对待问题时产生偏激、错误的心态;而作为校园内利益相关者的一方,被教育者一定会有各种利益诉求,需要教育者及时准确的回应。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非面谈性,学生通常都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观点,分享真实观点。因此,教育者应当借助网络,建立多种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博客、论坛、贴吧、QQ群、SNS社区等,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辅以优秀的学生团队负责管理,定期查看学生在这些渠道中表达出的对校内活动和焦点事件的看法,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惑,此类渠道最好能以辅导员老师为带头人,以班级、团学组织为单位。这种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一旦形成,教育者就能及时地、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策略性的沟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的疑惑和诉求获得较为满意的反馈。学生的内心需求获得了满足,校园内的网络聚合力就会不断增加,优质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于校园外部的网络渠道,教育者也应当高度重视,并由专人负责聆听学生声音并与之对话,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确保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 "

(二)强化大学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服务性功能

“大学就是受教育者知识消费服务的提供方。为了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大学必须融合社会办学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大学有义务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主要指提供优秀毕业生和科技服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接受的理念。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宏观上,服务社会应当是大学文化及科研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而微观上,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实现高校内部的服务,才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高校内部的服务对象容易被简单地认为只有被教育者,其实不然,校内服务的主体应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可以既是服务的需求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被教育者那里获得服务;教育者也应当注重在服务于被教育者的同时,鼓励和帮助被教育者自我服务。

高校网络文化构建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是能否满足高校师生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对于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能否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服务和信息文化服务。传统的大学文化往往是在大学中提供一些固定的场所,师生在里面进行一定形式的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文化中,文化活动更多的可以在虚拟载体中进行,而且在时间上更为灵活,形式也可以更多样,这正是网络文化的优势所在。高校师生对文化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贴近于科研学术、行政管理、家庭生活、个人职涯发展等方面;而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多偏重于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我青春风采,参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

要构建好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应当坚持服务理念,努力为师生提供文化活动的网络平台,并提供服务功能。比如,数字图书馆、期刊数据库、读书类网站、学术类网站由于载入并集合了大量的科研动态、古今典籍、前沿观点等文化成果,为师生查阅学习资料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网站、新闻网站、电子期刊满足了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社区网站、交互式网站、FTP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思想互动的网上家园;就业创业网站、心理咨询网站、勤工助学网站,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以服务功能满足主体参与者的文化需求,再通过上文中所述的主体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结合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将不难在高校内发掘出更多潜在的文化需求,若能把握好需求的趋势并加以实现,必将因为内聚人心的文化引力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网络文化的繁荣。

(三)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

现代高校在自身的运作和实现服务的过程中愈加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数字化校园正是构建大学网络文化、改善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又随之迅速涌入人类社会。大学文化是要通过长久的积淀才能形成的,但网络文化的构建和活力的保持,也需要建设者在技术应用上跟得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不懂得尊重技术,不去持续学习新技术,不敢大胆尝试应用新技术,即便是大学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由于技术应用的陈旧乏新,网络功能差强人意,不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和文化体验,大学文化的网络载体一定会逐渐失去对主体参与者的吸引力。

对新技术的跟进和学习,应该交由专门的团队,最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研究新技术,然后将新技术应用到校园网络中,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更丰富的形式和更稳固的平台。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愈加成熟,使用者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在国内,高校的应用似乎极少。高校能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便捷的校内信息服务,以及优质网络文化的传播,是很值得探究的。对此,具有信息技术科研优势的理工科高校可以大胆尝试,在校园中应用前沿的、适用的、实用的物联网技术,若能更早地将新技术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就可以构建出更具特色的数字化大学文化。

(四)在大学网络文化构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大学的社会功能上讲,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但同时不应当过分追求普遍化、同质化,用过于固定的模式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否则将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学生既是大学网络文化的营造者,又是大学网络文化的受益者,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大学网络文化的空间和融入大学网络文化的条件。

首要地,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大学之于学生,首先是“育人”。育人应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个人道德品质往往会成为学生认知、接受并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导向。缺乏个性的学生群体势必缺乏创造力。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学生个体独立性、个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应以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为主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组织实施。其次,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确保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会歪曲或走向极端。在引导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说教或是强制性的管理等旧有方法,而应该秉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与学生有效地沟通,用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心灵健康成长,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后,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行政管理干预。教育者通常情况下适当引导大学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规范网络文化构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教育者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学生社团,承担起部分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发挥被教育者在大学网络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将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朝夕可成。我们在构建优质大学文化的过程中,网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有时也会使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在实践中适时反思,不断找到适宜的路径。国内的大学为何鲜有国际级的名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为何难以创造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成果,大学文化的弱势是关键因素之一。如何结合每所大学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以开放的心态、先进的理念、长远的目光,构建出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创新求异特色的大学文化,应当是我们大胆思考和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2]杨振斌,冯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75~30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缙云烧饼》
勇敢者的游戏
快乐的“五一”节
彭园快乐游
快乐的“五一”节
快乐的“五一”节
我的“五一”节
我喜欢这样的妈妈
爱护国旗
快乐的“五一”节
续写蜜蜂引路
快乐的“五一”节
可爱的风娃娃
长颈鹿
春雨
关于铁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与EPC工程总承包的探讨
关于高速公路与乡村公路交叉通道设计的探讨
交通工程前期工作探讨
试论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发音训练与音色
浅谈高速公路柔性基层ATB
公路路面沥青混凝土技术应用
浅析《孟姜女》的演唱风格
实施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有效遏制公路超限超载
科学管控交通工程投资费用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的几点思考
简述公路项目的建筑环境保护措施
试论作曲家在即兴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动向
PKI技术在高速公路无线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一种应用
浅谈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6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4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16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建议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15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1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14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1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2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3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12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14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