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关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1

关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

[论文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产物,涵盖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定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新的信息时代下,价值观形成中存在价值判断标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构建当代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正确诚信观、金钱观、进取精神、正确交往观念等,是目前道德教育的重要意蕴。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价值观 大学生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解释有多种,英国人类文化学创始人泰勒(E.B.Tglor)把文化界定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美国学者M.克迪维拉称文化是指导人们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观念,其核心是一种“精神形式”。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体系的外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结构。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内容和样式,主要是指儒、道、释三家文化,其中儒家文化是主流。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以及民众精神生活的结晶,它体现为由历代劳动人民、工匠技师、文人学士等创造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伦理道德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倡导“见利思义”“见利争让、闻义争为”的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个人的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倡导个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在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韧气节;在国家观念层面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和提倡的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以礼待人、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

一、三思内省的修养目标,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观念等,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在一般意义上都具有化育人的功能机制。古语云:“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此中“文化”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蕴涵着自我服膺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营造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强势氛围,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并认可文化的化育功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论体系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人的道德观形成和人格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一直处于社会的主流和主导,倡导高尚的人格信念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道相济的生命哲学。儒家思想蕴涵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的功效。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注重主体的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形成了一整套引导民众如何做人的观念和规范,尤其强调个人的“内省”和“慎独”,强调启发个人的内在道德功能和思想自觉。儒家文化认为,个人是具有道德的,由道德的个人组成的社会也是道德的;个人要服从道德,国家也要服从道德,从而形成一个和谐中庸的道德社会。据此,儒家文化下的处世的根本原则就是道德思维高于并优先于功利思维,人的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学》中进一步深化此种原则,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的社会与政治理想,而“修身”是基点,也是以德性为先的体现,以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这一传统文化思想,深刻影响并激发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体现着尚德、尚德育、尚德风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显著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不单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并努力实践重视伦理、义高于利的金钱价值观,倡导对人以爱、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反己正人、成己成物的道德修身精神。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涌现的为群体奉献的思想,激发人们形成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的义务观念。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体现了人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宣传真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中国历代有识之士和志士仁人报国的信条。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大学生价值观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利己思想倾向,表现为:在自我认识中的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以个人为中心;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的麻木淡薄或无知偏激;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的环保意识淡薄、浪费严重等。

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想素质为目标,以继承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行为习惯,改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

1.以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作为有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人,决不会将自己与社会、与人民对立起来,更不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应将个人与社会、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孟子提出:“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之推而内之沟中。”这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胸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表现了文人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2.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处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后来经过儒家学者的大力提倡,诚与信逐步摆脱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成为进行个人修养与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孟子把“诚”放到了道德本体的高度进行讨论,认为人若要加强自身品行的修养,诚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他说:“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而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公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更为紧迫,必须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3.以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观点。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体谅,相互宽容。对待别人将心比心,由己及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对朋友的“忠信”之礼,孔子教育学生的“四教”(即“文、行、忠、信”)中有一半就是培养学生的“忠信”观。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言:“信于友有道。”孔子更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为日后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

4.以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念,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使人们产生了种种困惑甚至迷惘,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更是如此。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施以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义利关系上,重义轻利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及宋明时期的新儒家都非常强调义利之辩,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更是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在当前的大学生中较多出现过度追逐物质利益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传统的义利观教育,重点培养其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拜金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5.以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事业进取精神。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处世态度上显著特征就是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急”的入世思想,强调通过主体的自我修养以适应客体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观念,培养大学生求实、务实、进取的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6.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培养大学生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在当前自然资源不断枯竭,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培养和形成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是作为世界公民的21世纪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价值观念。古人所谓“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界和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使人与自然生态协调共处,生生不息,让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这一思想目前已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利用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节约环保的价值理念,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在大学生教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于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光大,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时空旅行
穿越时空
环保,刻不容缓
五官的秘密
鲁迅文化
鲁迅作品综述
一篇超越体育的消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
时政消息
参观实验田
从猴子到人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文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鲁迅文学奖沉潜到几时
“十”的五天经历
无政府状态的建构主义审视
明珠线二期宜山路车站标准段基坑施工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评估和抗风险设计
民主如何界定了政府与国民的分工合作关系
刺猬的温顺  
民族主义与民主
霍布斯:自然法理论中的约伯 ——霍布斯论自然
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
M8线翔殷路车站大型端头井施工技术
伦理与政治的双淘向涵摄——董仲舒思想的再诠释
西洋政治乱中国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列车编组方式研究
消极国家观:从基督教到古典自由主义
广州轨道交通三号线车站合理规模的探讨
现代性、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彩那天》 重难点
《桂林山水》文采训练素材
《记金华双龙洞》 教案1
《记金华双龙洞》 教案2
《中彩那天》 随堂练习 巩固篇
《记金华双龙洞》 重点问题探究
《桂林山水》美文欣赏 落叶
《记金华双龙洞》 作家作品及背景
《记金华双龙洞》 随堂练习巩固篇
《桂林山水》教学目标
《中彩那天》 考点练兵二
《记金华双龙洞》 整体感知
《记金华双龙洞》 随堂练习提高篇
《中彩那天》 趣闻故事
《桂林山水》名言警句及诗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