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理工类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试论理工类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

[论文摘要]文章在对理工类院校学生总体特点及“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定位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思考。理工类院校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做到教学框架体现明晰性、教学过程体现生动性、教学内容体现层次性、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论文关键词]理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称“纲要”)课是融思想教育和历史教育于一体的政治理论公共课。自2007年开课以来,经过了三轮的教学实践。但作为一门新课,尚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一谈在理工类院校“纲要”教学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理工类院校“纲要”教学的特点

1.当前理工科学生特点分析。其一,人文知识比较薄弱,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因此许多教师认为,学生们对基本史实应该很熟悉,所以“纲要”讲授的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揭示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的规律上来,也就是偏重于论的内容。其实不然,通过调查及和学生的交流,笔者了解到,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目前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理工类学生很多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众所周知,现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中考、高考还是学生们学习的指挥棒。初中历史是会考科目,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对于理科学生而言,历史只需通过会考,因此,除了一些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外,其他理工科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处于支离破碎的缺失状态。

其二,普遍轻视人文学科。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随之造成了原本在我国教育中重理轻文的问题更加突出。长期的应试教育、人文知识的缺乏以及就业压力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理工科学生当中的实用主义风气变得越来越浓厚。“有用”与“无用”成为他们学习的唯一指挥棒。区分有用和无用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赚钱多的工作。因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向把人文科学看成是无用的学科,对待“纲要”等政治理论公共课的态度亦是如此。

2.“纲要”课程定位与特点分析。从课程定位来看,“纲要”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课程特点而言,“纲要”学时数少,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从1840年至今一百七十多的历史时段都包括其中。因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在仅仅三十几学时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穷尽中国近现代一切重大问题的讲授,而只能是提纲挈领,选择有代表性的重大问题进行讲授,不能为历史的枝枝节节所牵绊。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纲要”与其他政治理论课不同,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史料的支撑,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教学资源,能够增强课程的说服力和吸引力,避免一味讲道理、说空话而造成的苍白无力。

二、加强理工类院校“纲要”教学的思考

1.教学框架体现明晰性。目前的“纲要”教材,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都设综述和若干章节的内容。综述部分主要解决该编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对整体框架做出概述。该编下设的各章节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问题进行讲述。这样的编撰体例对于阅读者比较合适,但是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讲授,则难免显得过于繁琐。一方面,“纲要”学时少,内容多,涉及的时间跨度又比较大,用大块的时间在综述部分讲授理论问题未免显得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在综述部分涉及的主要是该编的理论问题,如果进行集中讲授,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在接受的过程中会发生较多困难,理论性过强,过于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影响教学效果,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专题式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牢牢抓住教学目标,总揽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形成若干专题,如整门课程可以规划出十个专题,如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等。在每个专题中,设计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包含一个重大问题。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专题中,可以设如下子项: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民党与抗战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史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意义及启示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讲授,并不是说就放弃综述部分理论的讲授,而是将综述的内容融合渗透到各个专题、各个重大问题的讲解当中去。这样既遵循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又使整个教学内容的框架更加清晰,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把握,从而能够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 "

2.教学过程体现生动性。“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大量列举史实,更不能在某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问题上进行考据性的研究,教师应在遵循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充分挖掘典型史料,实现史与论的最佳结合,论以史为依据,史以论为中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应该更能为理工类院校的学生所接受。主讲教师应在典型的有说服力的史料挖掘上更下工夫。史料的陈述在精不在多。简要的历史陈述是为了使学生对整个历史过程有宏观的把握,而若想真正将道理讲清楚,更有说服力,一定要对史料进行精挑细选,深入挖掘,宁缺毋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让学生感觉到中国近现代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生动历史的再现。讲史实决不可丢弃议论的内容,议论的部分可以说是课程的点睛之笔,如果只是罗列史实,那么就意味着放弃了“纲要”课程的主旨,放弃了它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地位。但议论一定要言之在理,不能讲空话,要短小精悍,避免大篇幅的陈述,又要言之在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下大工夫。

3.教学内容体现层次性。教学过程中,在考虑理工类院校学生的总体兴趣取向和接受能力的情况下,还应考虑他们对“纲要”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体现差异性、层次性。一方面,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需要。以形象的语言、生动的史实将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史、国情展现给学生,进一步使学生深入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不能忽视那些对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问题感兴趣,并希望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的学生们的需要。教师可以在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讲解的过程后,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引导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介绍更多的参考书目供其课后学习时自主进行选择,还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征文和辩论活动,调动感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从中深入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活动营造学习氛围,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一是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纲要”课与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不同,有着丰富的史实支撑,可用的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积累的各种图片、影音资料十分丰富,是更加直观的教材,如果充分挖掘,去粗取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书写板书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展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展示方式的多样性更能够调动理工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红色影视的教学辅助作用。近年来,荧幕上掀起了红色影视播放的热潮,出现了不少改编或原创的红色影视作品。红色影视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从广义上说,可以认为,凡是反映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进行的浴血奋斗,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的影视作品,都可视为红色影视。狭义上说,则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狭义角度的红色影视改编和原创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作品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为背景,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和奋斗历程,应该是“纲要”教学的补充。“两课”教师在教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开发红色影视这一教学资源,为增强教学时效性作一些积极的探索。开发红色影视资源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精心选择、充分整合。红色影视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精髓,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的必胜信念以及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它为人们提供的精神给养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动力,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从2002年至今,原创、改编的红色影视作品就有40篇以上。因此,在教学当中必须精挑细选。要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进行选择,把内容针对性强和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在对影片进行精选之后,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整合。可以采取整部影片与影片片段结合使用的方法,做到适度创新开发利用。在播放影片之前,要对整个播放过程做出设计。如播放前要介绍相关背景、重要人物的情况,提出相关问题以便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思考,在看完影片之后,就某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等。

三是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总体来说,由于“纲要”尚属一门新课,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积极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意义重大。其一,有助于教师教学层次和水平的提升。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是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的拓展,但必须以教材为指导和依据,否则很容易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才能牢牢把握课程教学的主旨和方向。网络平台的搭建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支撑,需提供和展示给学生的信息量较课堂教学要大数倍,教师必须对这些资源做广泛的搜集、筛选、相应处理及应用,从而对教师的知识面和处理史料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支持作用,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其二,有利于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增强。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个体兴趣、爱好和需要的不同,有选择地深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教学资源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某些方面弥补课堂教学单纯显性灌输的不足,更加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其三,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纲要”是融历史教育与思想教育于一体的一门课程,有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史实作为素材。网络平台在展示历史人物、事件等教学资源方面的生动性、感染力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教学能够克服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为学生提供诸多深入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的机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搭建网络平台,加强学习网站建设。可以尝试建设几个学习库,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原著导读库、教学试题库、问题解析库等;搭建两个平台,一是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二是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创设网络学习“纲要”课程的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文盲
我们渴望这样的老师——读《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有感
观《假文盲》有感
《青少年法制教育》观后感
假文盲
心灵的登高——读《钢铁是怎样炼成》有感
美丽的呻吟——观《禁毒》有感
纯真的友谊—读《一只蝴蝶》有感
观《梦想中国》有感
红军战士你们真棒!——《长征》读后感
感恩
读《小抄写员》有感
永不摧毁的毅力,比钢还硬的坚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争做生活的强者—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读《张海迪》有感
2011年市政府工作回顾
申报省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教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
市文明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申请报告
电力局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汽车售后年终总结
社团先进个人申请书材料
2011年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粮食局上半年粮食工作总结
2011年优秀团支部申报资料
高级教师申报材料
大一优秀团支部申报材料
烟草专卖局年度工作总结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500字精选五篇
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外部因素
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面临的挑战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新《企业会计制度》与内部审计
透视CPA审计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在鉴定资产损失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及对策
市场机制下政府审计对象研究
县市应建立乡镇政府审计
论如何完善审计强制措施
固有风险评估方法及其改进
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项目绩效审计
论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防范
搞好内部审计之我见
企业集团审计的几个重点环节
会计工作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冲突及对策
康桥再会吧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我用残损的手掌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雨巷》品读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我所知道的康桥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
追悼志摩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